<p class="ql-block">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梅花,“梅舒雪尚飘”,它从严冬而來表现无畏,且给人们传递着春的信息;梅花的香气平淡无奇,却又浓郁独特,低调,不炫耀;它还表达着一种忠贞坚韧的品格,“疏影横钭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通常人们常把蜡梅列为梅花的一亇品种,尤其是古人,把蜡梅和梅统称为梅。其实蜡梅与梅花几乎没有亲缘关系,蜡梅是蜡梅科蜡梅属植物,梅花是蔷薇科杏属植物。蜡梅是落叶灌木,枝条略显杂乱。梅花为落叶乔木,树枝齐整,多为直枝。两者花色也完全不同,蜡梅的花朵宛如黄蜡制成,多为黄色,梅花则以粉红、紫红和白色为主。蜡梅因与梅花一样在冬春时节盛放,且都是先花后叶、有香气,因而被称作梅。尤其是古人没有把它们严格区分开,古人并不深究植物的分类,将这两种植物都冠以梅名,歌之咏之。王维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此处“寒梅”可能是蜡梅吧。“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说的就应该是春天的梅花了。</p><p class="ql-block">大约到了宋以后,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区分蜡梅与梅花。北宋黄庭坚《从张仲谋乞蜡梅》:“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南宋谢翱《蜡梅》:“冷艳清香受雪知,雨中谁把蜡为衣”,都是明确写蜡梅。南宋王十朋的“非蜡复非梅,梅将蜡染腮”,则确认蜡梅非梅花。后來的李时珍《本草纲目》也称:“此物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 。意思是如果梅花刚发芽代表万物更新 ,开花了代表事事亨通, 结子了代表处处有利, 成熟了代表一生圆满</p><p class="ql-block">梅具备了这四德,大概也是人们喜爱它的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独爱梅花,醉里看花写下了咏梅词,品格高洁淡雅</p><p class="ql-block">《临江仙探梅》</p><p class="ql-block">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村。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p><p class="ql-block">剩向空山歺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p><p class="ql-block">多好的一首借物咏志词!</p> <p class="ql-block">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写了梅花绝句:</p><p class="ql-block">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p><p class="ql-block">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p><p class="ql-block">译为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p><p class="ql-block">听说山上的梅花已经迎着晨风绽开,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树树梅花似雪洁白。</p><p class="ql-block">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p><p class="ql-block">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为几千几亿个?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常在。</p><p class="ql-block">诗人把此身放在梅花之中,让人联想翩翩!</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丶政治家丶文学家丶改革家王安石的诗。</p><p class="ql-block">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幽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亦是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宋朝时盛行梅花崇拜之风,而写一梅花最多的诗人是北宋处士林逋(和靖)。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天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故十二月花神之说,二月梅花林逋。</p><p class="ql-block">山园小梅是林逋最著名的有关梅花的作品:</p><p class="ql-block">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p><p class="ql-block">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p><p class="ql-block">霜禽欲下先偷眼,粉碟如知合断魂</p><p class="ql-block">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p><p class="ql-block">看來林逋爱梅视爰妻,吾爱腊梅是新奇。</p><p class="ql-block">北京以北的地方,腊梅是稀缺的植物,很少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人赏花赏雪,写梅花与雪花的诗词何止千万,他们把梅花和雪花的品格特点都夸奖了个遍。轮到宋朝末年的卢梅坡,已经没有可写的地方了。</p><p class="ql-block">于是卢梅坡独辟蹊径,写梅花与雪花争夺谁是报春使者,谁占得了春光,争得难解难分,让诗人来做评判。结果他写的这两首《雪梅》诗,流传八百年,成为吟咏梅花与雪的名篇。</p><p class="ql-block">《雪梅》(其一)</p><p class="ql-block">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p><p class="ql-block">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p><p class="ql-block">《雪梅》(其二)</p><p class="ql-block">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第一首就是用拟人的手法,写梅花和雪花在争论不休,它们都认为自己是报春迎春的信使,是最先占得春光的,没有一个肯服输。这个时候正在忙于写作的文人骚客就放下手头的笔墨,来给它们做一个公正的评价:你们两个都是迎春的使者,各有各的特色,比赛起来打了一个平手,不分输赢。梅花跟雪比起来,那白是要差一点。但是梅花有香气,那个清香又是雪花比不了的。看起来诗人卢梅坡是做了一个和事佬,好像圆滑得很,梅花雪花两边都不得罪,都是指出一点不足,而大加赞赏。实际上这也是他为下一首诗作的铺垫。</p><p class="ql-block">下一首即说了,梅花雪花要取长补短,互相配合,不能单独行动。如果只有梅花开放,雪花不跟着飘落,那这梅花也就显得有点孤独单调,缺少一种傲立天地之间的神韵。</p><p class="ql-block">如果有了漫天大雪,又有了梅花的凌然开放,却没有文人墨客来踏雪寻梅,没有诗人来吟诗咏唱,这也显得有点俗气,缺乏一种高贵文雅的气氛。</p><p class="ql-block">看來只有梅花、雪花和诗人这三者都到场了,才是一种高格调。待到天色向晚,空中飘起雪花,诗人的诗歌也已经吟出,它们和晶莹皎洁的梅花组合在一起,这才是最美的初春风光,又何等的韵味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说到有关梅的典故:首先是梅开二度, 唐代肃宗年间,中原某地有一佳丽女子,名唤陈杏元,他家有株梅花树,时当花期,正喷香吐艳。忽一日,无缘无故,那梅花树的枝儿蔫了,花儿落了。何故无风天雨花自残,陈杏元大惑不解。也在这一日,陈杏元在朝做官的父亲差人送来一位书童。这书童,聪伶俐,才貌超人。后来得知,他原是被奸臣残害的忠良之后,名叫梅良玉。原来,梅花自败是应在了他的身上。这不禁使陈杏元内心里萌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不久,他俩相爱了。谁知好景不长,他俩尚未成婚,北国南侵,唐王难以抵挡,就派美人去应付,选陈杏元到北国去和番……那时的邯郸是边陲重镇。凡到番邦去的人,一般都要登临邯郸的丛台,与社稷亲人垂泪相别。这样,陈杏元与梅良玉便也来在丛台之上…… 这样,如今的丛台上便也仍然有着这样的八个大字:“夫妻南北兄妹沾襟”…… 或许是命运不济之人暗中相助吧?后来,当陈杏元泪别梅良玉,一步一回头,悲悲切切地就要到达番邦,路经一处悬崖断壁,痛不欲生跳崖寻死之时,她突然得救了。救她的,是一缕阴魂,是前朝也因前来和番到头来忧郁而死的王昭君的阴魂。那阴魂,背起陈杏元直送中原陈家,最终让她与梅良玉又成好事,喜结良缘…… 这件事,感动了陈家院中的梅花树。就在梅陈完婚之日,那梅花树又二度重开,且花朵满枝,艳丽无比,馨香四溢……</p><p class="ql-block"> 二,梅花妆 古妇女之妆饰。是指女子在额上贴一梅花形的花子妆饰。相传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自后有“梅花妆”。参阅唐韩鄂《岁·华纪丽·人日梅花妆》。其式,在额上画一圆点,或多瓣梅花状,唐时很流行。</p><p class="ql-block"> 三,梅妻鹤子 林逋脾气很怪,既不娶妻,更不要子,但却酷爱梅花、仙鹤。他常常四处寻访,但遇佳奇品种,便用重金购来,置于住所四周。闲暇之际,一人赏梅玩鹤。相传林逋在孤山隐居时,绕屋种梅三百株。“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他的咏梅名句。他有只仙鹤,取名“鸣皋”。每逢客人来访,林逋不在,童子便开笼放“鸣皋”翔云报信。诗人见鹤,即回家会客。因此,人们说他“梅妻鹤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看来这并非夸大。后来,他的这个名声传播出去,成为传世趣闻。他死后,真宗皇帝还赐号“和靖先生”。</p><p class="ql-block"> 四,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中的对联作者是姚步瀛,清同志进士,曾任湖南慈利知县,为官清正,这是他为官署题写的对联。菊和梅都用到政治上了</p> <p class="ql-block">说起元梅,那可是大有来头,古梅为元代所植,近800岁,故称元梅,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青睐,于元代便享誉盛名。元梅树高5米多、胸径约70厘米,主干分枝为三杈枝干扭曲的大枝丫,犹如三条巨龙扭曲身躯,盘旋而上,花开如瀑,甚是壮观。因其生长于西南丝绸之路“博南古道”旁的博南古县治所在地花桥村,因此又称“博南元梅”。</p><p class="ql-block">近年不少文人墨客丶画家…,来此护梅丶写梅丶画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有关资料报导:全国尚存古梅五种,章台楚梅列于首位,有天下第一梅之称;晋梅、随梅分别在黄梅东山、浙江天台;唐梅、宋梅均在浙江余杭超山。</p><p class="ql-block">沙市章华寺楚梅为腊梅花,保护级别一级。距今2545年,灌木枝丛生,通常在寒冷的冬天开花,比其他品种花期大约早开2个月。</p><p class="ql-block">腊梅花是荆州的市花。</p><p class="ql-block">清初罗朝伟《咏章台梅》诗句:罗浮萝暖花魂狂,老株不死仍芬芳,植者何人自何代,能使满街春雪香。</p><p class="ql-block">图片为2014年的楚♣️</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普照古梅(714年),云南省永平县内;</p><p class="ql-block">还有盘龙古梅(66O年),云南省晋宁县内;回龙古梅,在云南省剑川县内;松鹤古梅,云南省洱源县内</p><p class="ql-block">上述都说的是古梅,但都没说清目前的每一亇品种的名称载植在什么地方,多少年了?它生长的情况如何?有哪些保护措施?</p><p class="ql-block">密切关注就是了,等脉络清晰了,且真实的,再予以修改。</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可以说是“千古第一才女”,得到这样称呼还是源于她写的《词论》,她一口气将词坛的6位高手批了亇遍。</p><p class="ql-block">她十分喜爱梅花,却并瞧不上前人所写的咏梅作品。大失所望下,干脆自己提笔作词一首,结果却不曾想,这首词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作。</p><p class="ql-block">对李清照来说,这不仅是一首挑战前人之作,更是一首悼念亡夫之词。整首词的词句堪称绝美,尤其最后5字结尾令人悲伤断肠。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一番吧:</p><p class="ql-block">《孤雁儿》宋.李清照</p><p class="ql-block">(序言: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p><p class="ql-block">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p><p class="ql-block">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p><p class="ql-block">细细读来,这“婉约愁绪”真是写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要说近代的咏梅,毛泽东主席的莫属。</p><p class="ql-block">《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1958年,“大跃进”遭受挫折后,中国又连续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处于重重困难之中。而国际上也掀起了一股反华浪潮,中国人民正在经历一次严峻的考验。此词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毛泽东借咏梅来言志,鼓舞广大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鼓励他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的这首词,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人都有衬托自身情趣和品格的心爱之物,如仙风道骨的李白爱酒,慷慨悲壮的辛弃疾爱剑,淡泊闲逸的陶渊明爱菊。</p><p class="ql-block">一代伟人毛泽东则对梅花情有独钟。他一生恋梅、惜梅、品梅、咏梅,与梅花结下了不解情缘。</p><p class="ql-block">日日起居见梅花</p><p class="ql-block">宋代王观《江城梅花》有“年年江上见寒梅”之句,对毛泽东来说,应是“日日起居见梅花”了。</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中南海的寓所旁有几株挺拔的红梅,丰而不盈,约而不浮。北京在旧时因天寒不能露地栽梅,爱梅的乾隆皇帝在紫禁城里露地栽培梅花时,还要设毡棚护之。中南海在故宫旁,却有百年树龄的梅花,而且苍劲挺拔,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百忙之中,毛泽东总会抽空赏梅,他尤其喜欢在雪天赏梅。他曾说雪中赏梅能从中领略到梅花傲霜斗雪、劲节挺立的风姿,还写出了“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的诗句。</p><p class="ql-block">除了中南海,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武汉东湖,东湖梅岭一号是毛泽东在武汉的住所。毛泽东对这座以“梅”命名的客舍情有独钟。每次要去湖北的时候,他总要对身边人说:到武汉去,还住梅岭。“梅岭”这个名称充满诗意,虽并非梅树成林;但下榻梅岭,也似乎终日与梅为伴,高洁而清香。</p><p class="ql-block">自然界的梅花毕竟有开有落,不可能天天见到,而毛泽东日常生活用品上所装饰的梅花却整天陪伴着他。</p><p class="ql-block">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珍藏和展出的毛泽东遗物中,有200来件生活用瓷,包括碗碟、茶杯、笔筒、烟灰缸等,大多数都装饰着他喜爱的梅花图案。除了生活用瓷,连地毯、桌布、手帕等物,毛泽东也偏爱梅花图案。他的遗物中,有一块点缀着梅花图案的墨绿色地毯,现用于韶山纪念馆中南海丰泽园复原陈列室。上海宋庆龄故居的梅花地毯,据说亦为毛泽东所赠。</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用的瓷器是景德镇生产的建国瓷,上面装饰着山水图案。1965年初,考虑到这批瓷器的工艺式样均已陈旧,中央办公厅一组与景德镇联系,为毛泽东制作一套新的日用瓷器。在商定制作方案时,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要求厂方在制作时将餐具印上梅花图案。</p><p class="ql-block">这一年8月,汪东兴、吴旭君等工作人员受毛泽东派遣去江西上饶参加社教工作。次年1月社教结束后,他们顺道参观景德镇,并将当初预订的瓷器带回了北京。当新制作的瓷碗、瓷碟第一次摆上餐桌,毛泽东深感意外。碗、碟内外粉红色的腊梅花栩栩如生,明艳动人。他非常喜爱这样的双面梅花碗。</p><p class="ql-block">赞比亚前总统肯尼思·卡翁达曾于1967年和1974年两次访问中国。第二次来华访问时,卡翁达向毛泽东赠送了铜制茶具。毛泽东微微一笑,表示致谢,然后指着茶几上的高白釉“红梅”茶杯说:“我习惯了用它喝水。”这时,卡翁达总统才关注到面前的高白釉。茶杯正面和茶碟,均绘有一株红梅,仿佛迎着漫天风雪盛开着。卡翁达端起茶杯仔细端详,称赞不已。毛主席说:“我的虽好,但一摔就碎;你的虽然沉,但耐摔。咱们各有千秋。”</p><p class="ql-block">一日三找咏梅诗</p><p class="ql-block">1961年,对中国来说,可算是个多事之秋,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欧美封锁,苏联翻脸;面临的国内环境是经济困难,灾害重重。面对困难和压力,毛泽东想要表明共产党人的态度和斗志,便酝酿写一首词。他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到文辞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义,所以他要再读与陆游的词风格不同的咏梅词。</p><p class="ql-block">当年11月6日上午,毛泽东接连三次写信给秘书田家英,请他找咏梅的诗词。第一次是早上6点,信中说:“请找宋人林逋(后人称为和靖先生)的诗文给我为盼,如能在本日下午找到,则更好。”林逋隐居杭州西湖,终身不仕,以赏梅养鹤自娱,羡煞后世钟情自然、追求自由的人们,以致明朝的袁中郎说:“孤山处士,妻梅子鹤,是世间第一便宜人。”林逋的诗作大都反映其隐逸生活和闲适的心情,尤以咏梅著称,风格幽静淡远,艺术性很高。其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读书人所熟知。因毛泽东爱梅,所以他对林逋心仪已久。</p><p class="ql-block">田家英很快将林逋的诗文找到并及时呈送给毛泽东。毛泽东马上翻阅了其中有关咏梅的诗。</p><p class="ql-block">上午8点半,毛泽东又给田家英一信:“有一首七言诗,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咏梅的,请找出诗八句给我,能于今日下午交来更好。何时何人写的,记不起来了,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中没有,请你再查一下。”</p><p class="ql-block">信转出之后,毛泽东仍在搜索记忆:“何时何人写的?”很快,他又给田家英追加一信:“家英同志:我记起来了,是否是清人高士奇写的,前四句是,‘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后四句忘记了,请问一下文史馆老先生便知。”末署时间是“六日八时”,这“八时”可能是“九时”的笔误,因上一信署的时间是“八时半”。</p><p class="ql-block">也就在这一天,毛泽东挥毫作书,写下了信中说的这首诗,《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影印了他书写的这首诗的墨迹。</p><p class="ql-block">他写梅花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就在这段日子里,毛泽东较为集中地读了不少诗人咏梅的诗词。南宋诗人陆游平生爱梅,写咏梅的诗词在百首以上,其中最有名的是《卜算子·咏梅》一词:</p><p class="ql-block">驿外断桥边,</p><p class="ql-block">寂寞开无主。</p><p class="ql-block">已是黄昏独自愁,</p><p class="ql-block">更著风和雨。</p><p class="ql-block">无意苦争春,</p><p class="ql-block">一任群芳妒。</p><p class="ql-block">零落成泥碾作尘,</p><p class="ql-block">只有香如故。</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读了这首词后,萌发了“反其意而用之”的创作构思,于1961年11月在广州写下初稿,12月回到北京后,经修改个别字句后写出了著名的词作《卜算子·咏梅》:</p><p class="ql-block">风雨送春归,</p><p class="ql-block">飞雪迎春到。</p><p class="ql-block">已是悬崖百丈冰,</p><p class="ql-block">犹有花枝俏。</p><p class="ql-block">俏也不争春,</p><p class="ql-block">只把春来报。</p><p class="ql-block">待到山花烂漫时,</p><p class="ql-block">她在丛中笑。</p><p class="ql-block">1961年12月27日,毛泽东把这首词作为文件批给在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人们看,并将陆游原词附后,且加注说明: “陆游北伐主张失败,投降派打击他,他消极颓废,无可奈何,因而作此词。”</p><p class="ql-block">十几天后,毛泽东写信给康生:“近作咏梅词一首,是反修正主义的,寄上请一阅。并请送沫若一阅。外附陆游咏梅词一首。末尾的说明是我作的,我想是这样的。究竟此词何年所作,主题是什么,尚有待于考证。我不过望文生义说几句罢了。”</p><p class="ql-block">郭沫若在《待到山花烂漫时》一文中说:“我们的处境好像很困难,很孤立,不从本质上来看问题的人便容易动摇。主席写出了这首词来鼓励大家,意思就是希望党员同志们要擎得着,首先成为毫不动摇、毫不害怕寒冷的梅花。”</p><p class="ql-block">1963年12月,《咏梅》公开发表时,毛泽东在词前写有小序云:“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已是悬崖百丈冰”句中的“百丈冰”原为“万丈冰”。“犹有花枝俏”句中的“犹有”原为“独有”。可以看出,毛泽东不但借梅咏梅,而且治学态度也很严谨。</p><p class="ql-block">梅花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与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梅花形象相比,有相同之处,如梅的芬芳、高洁,梅的斗雪傲霜等品格;但更多的是它的独特之处。</p><p class="ql-block">林逋《山园小梅》笔下的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它是隐士林逋不趋荣利、趣向博远的思想性格的自我写照。陆游《卜算子·咏梅》抒发了他孤独寂寞的心情和芳洁远大的志向。陆游一生立志抗金,收复失地;但屡遭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于是,只好把自己寂寞的心情凝聚于孤傲的梅花形象上。而毛泽东诗词里的梅花形象与众不同。无论是创作于1961年12月的《卜算子·咏梅》,还是1962年12月的 《七律冬云》,梅花被赋予了挺立风雪的俏丽形象、乐观的态度、独特的性格和惊人的气度,创出一种新的气象与景观,令人耳目一新、欢欣鼓舞。</p><p class="ql-block">一曲《红梅赞》伴多年</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不仅写梅、赏梅,而且还非常喜欢“听梅”。《红梅赞》这首歌伴他多年,饭前会后,或是在舞会上,他总是要点播一下 《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这首歌唱出了梅花的高洁,也唱出了革命者的风骨。在1962年中南海的一次舞会上,毛泽东还特意与《红梅赞》的词作者见面,表达他对歌词的喜爱。</p><p class="ql-block">1962年2月,毛泽东的大儿媳、干女儿刘松林在毛岸英牺牲12年后,与空军学院教员杨茂之结为夫妻。毛泽东把他刚刚修订好的 《咏梅》一词,亲手书写了一幅中堂,送给他们作为新婚贺礼。这幅墨宝,浓缩了毛泽东对晚辈深深的祝福和无限的期望。</p><p class="ql-block">人至暮年,疾病缠身,毛泽东感到“知音杳渺,不胜高寒”。在这种情况下,他很喜欢欣赏配乐古诗词,来排遣孤独。在诸多唐诗宋词中,他最喜欢听宋朝诗人洪皓的 《江梅引·忆江梅》和岳飞的《满江红》,用以寄托对历史沧桑的感喟,但更多的是表现他与病魔抗争的勇气,与生命极限、历史局限挑战的激越情怀。这使人联想到《文心雕龙》中的名言:“写景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时过境迁,境随心换,同样是梅花,在不同的年龄段和历史时期,给予了毛泽东以不同的感受和慰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还有人查过:蜡梅的属名Chimonanthus是由希腊文cheimon(冬天)和anthos(花)合成的,碰巧也是那个臘月的意思。这是一个很小的属,只有三个种;属于一个很小的科(蜡梅科Calycanthaceae),只有三个属。这个科的模式属Calycanthus夏蜡梅属很有意思,也只有三个种,但呈现鲜明的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式样。</p><p class="ql-block">夏蜡梅C. chinensis中国特产,顾名思义是夏天开,比蜡梅美得多。美国夏蜡梅C. floridus产于美国东海岸,花深红色。加州夏蜡梅C. occidentalis特产加州,花色比前者浅。这三个被大陆和大洋隔开的物种居然还能杂交,我在密苏里植物园见过它们无节操的后代。</p><p class="ql-block">美国夏蜡梅 | Ulf Eliasson / Wikipedia</p><p class="ql-block">可远观而不可细品</p><p class="ql-block">蜡梅在中国有很多栽培品种。野生的蜡梅分布于秦岭、大巴山直到大别山一带,花朵小、颜色浅、香气淡,内轮花被片作紫色。</p><p class="ql-block">具有这些性状的品种被称为“狗蝇蜡梅”,是下品。好的蜡梅品种黄色更深、香味浓郁,内外花被片颜色一致,即所谓“素心蜡梅”。</p><p class="ql-block">“素心蜡梅”是指不带紫芯的纯黄色栽培品种 | gtknj / Wikipedia</p><p class="ql-block">蜡梅不仅用于观赏,也是很好的香料植物,可以提取芳香油,但同时它又全株含有毒生物碱,种子和嫩茎叶里尤其多。</p><p class="ql-block">图为蜡梅果实</p> <p class="ql-block">图为美国夏蜡梅</p> <p class="ql-block">我爱上腊梅是在1999年的10月27日,因参加在杭卅的科协活动,回来时从蚌埠下车,到固镇看望张丶李二位同学。她院子里长着一棵较大的腊梅树,树下滋出了不少小苗,我拿了一棵带到唐山。在室内养了段长得还很好,就移到院子里了,谁知务业主管竟给拔了。后來刘同志就在唐山市内走街串巷,果然在长青小学院内发现了腊梅。一看就没人重视,长在一墙角杂草丛生的地方,技条也乱七八糟,但花开得很好,从老远就闻见香味,从那年起,我俩到时都去看这腊梅,还采些花枝回來。好事不长,等到小学因拆迁,也就不知道这腊梅又伦落到什么地方了?</p><p class="ql-block">图片为当时所照</p> <p class="ql-block">不知是性格还是其他原因,今年刚刚数九,就开始想看到她那蜡质的黄花,仿佛闻到那低调的清香。早起就写下了这几句:</p><p class="ql-block">数九寒天夜梦醒</p><p class="ql-block">忽见梅花开满庭</p><p class="ql-block">阵阵暗香悄悄來</p><p class="ql-block">喜兆牛年紫气升</p> <p class="ql-block">这张和上张都是张玉琳传过來的腊梅花。</p><p class="ql-block">她还做了《腊梅芬芳》诗一首</p><p class="ql-block">冬阳残雪园景美</p><p class="ql-block">松竹经寒愈青翠</p><p class="ql-block">游人阵阵笑声起</p><p class="ql-block">梅花枝头斗芳菲</p> <p class="ql-block">因为盼梅,故从网上购梅。去年12月28日腊梅从宿迁运到了家,老头精心栽入花盆。枝条上的花骨朵在阳台的阳光照跃下大了起来,花骨朵由枯变绿再变黄,直到蜡香;暗香由浅到浓,顿时给屋内增添了春韵的味道。</p><p class="ql-block">兴致写了一首:</p><p class="ql-block">蜡梅花开主人报</p><p class="ql-block">低头谦逊微微笑</p><p class="ql-block">高尚品格人向往</p><p class="ql-block">美德能量花信飘</p> <p class="ql-block">《腊梅》</p><p class="ql-block">更年移史气欲新,</p><p class="ql-block">当户横陈送春音。</p><p class="ql-block">荀令悄悄含深意,</p><p class="ql-block">凌寒傲雪洁雅身。</p><p class="ql-block">这是昌平书法家王维生就我给他发的蜡梅花而作</p> <p class="ql-block">上边图片均为我宅盆栽腊梅花</p> <p class="ql-block">辛丑正月初四,早起开窗,一片白茫茫,昨天的雨已变成了雪,地上丶车上丶树上一层。吃了早饭,便打滴去看梅抱雪景,这是盼望已久的美景,机不可失。</p> <p class="ql-block">斜枝上刚刚开了的腊梅花,真像腊染一般,花瓣厚实纯黄;发射出淡淡的暗香,低头不语,有点Xi0色。惋惜的是:飞落在梅花上的雪花已经溶化,或者是因技瘦,抱不住那飞雪,但树根部还堆积着雪。就这景也难得呀!</p> <p class="ql-block">拍了几张留念。</p> <p class="ql-block">回家发了朋友圈,还写了几句歪诗,记下:</p><p class="ql-block">正月初四春料峭</p><p class="ql-block">忽见腊梅把雪抱</p><p class="ql-block">亲密无间咏情韵</p><p class="ql-block">莫忘松竹可安好</p> <p class="ql-block">上述《话梅》为2O21年腊月前后于唐山宅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