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的老家在咸阳塬上农村,我们当地过年时一直有蒸年馍的习俗。听老辈人常说,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不管蒸包子、花卷还是馒头,都是发面做的,蒸的时候会发起来,因此还有象征发财,发家,蒸蒸日上的吉祥寓意。过年前,蒸年馍可是我们这儿每户人家必做的一件事。</p><p> 一般从“小年”过后,村子里就陆续有人家开始蒸馍了。不过,大多数人家还是选择在过年前两三天才蒸馍。今年腊月二十九这天,我也借着习俗发面蒸了两锅年馍。看着刚出锅的包子、馒头,白白胖胖的,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滋滋的。当然,这一锅锅的白馍,也勾起我尘封已久的记忆,想起了小时候有关蒸年馍的事情。</p><p> 记得在蒸馍的前一天,母亲就要开始发面。因为大冬天的温度太低,要用一点点的酵面发酵出几大盆的面来,确实有些不容易。于是,她就把发的几盆面放在家里的热炕上,为的是让面能快点醒发。与此同时,还要把蒸包子要用的陷料,烧锅用的柴火提前准备好。</p><p> 要蒸馍的这一天,我们一家人早早的起来了,开始干着这让人既兴奋又紧张的活儿。其实,在蒸馍时,像揉面,拌馅,包包子,做莲花馍,这些稍微复杂难做的事是轮不上我做的,早已被母亲和三个姐姐承包了。而我呢,当时由于年龄小,只能去帮忙烧火了。可别小看了这个活儿,如果柴不好,火候跟不上,是会影响年馍蒸出来的质量哦。因此,这时烧的柴,都是平日里舍不得拿出来用,积攒下来的“硬柴”(就是树根树枝劈成的柴,很耐烧的那种)。</p><p> 就这样,在厨房中,揉面的揉面,擀皮的擀皮,烧火的烧火,家里有多少人就能用多少人。即使如此,也要忙碌一整天的。可是,我们的脸上却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家的温馨从厨房里漫开,侵染至整个院子。原来,生活的幸福快乐就是这样简单。</p><p> 那时,我们一次都要蒸很多馍,除了送礼、回礼用的外,剩下的包子、花卷、馒头,有时一个正月过去都吃不完的。</p><p> 在我小时候,拜年送的年礼是包子,包子有菜包子、糖包子、油包子,而回礼好像只有莲花馍和粽子。当然啦,我那时觉得最好吃的莫过于这些包子。虽然馅料很平常,比如菜包子的馅呢,是由白菜、豆腐、粉条、红萝卜混合在一起的做成的,生活好点的人家还能放少许的肉末。而油包子呢,多是把猪身上的肥肉炼成荤油后,留下的渣切碎,然后和面伴在一起而成。</p><p> 也许,在今天看来,那时蒸的年馍太过简单,甚至没有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吃的包子口味好,品种全。然而,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这些可都是货真价实的好东西,只有在过年才能吃上。那时母亲常说我有福气,出生在正月里,可以吃到这些平日里不常吃的稀缺食物。因为在当时,人们日子即使过得再紧巴,也要把一年辛苦的积攒,留在过年这个最隆重的节日里消费。</p><p> 当然,相比今天山珍海味和美味佳肴,那些年馍是真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甚至都不能算作美食。然而,在我的心里,它们却是舌尖上实实在在的美味,每次想起来都让我念念不忘。如今,闲暇之时,我也喜欢自己做包子吃,来满足味蕾的需要。我至今爱吃油包子,虽然它只是一道普通的主食。或许,这就是童年时吃到的年馍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记吧。</p><p> 直至今日,“蒸年馍”这个习俗依然在我的家乡盛行。现在,人们除了蒸包子、花卷、蒸馒头外,后还要炸油饼、还要炸果子,蒸年饭。只是,人们不再一次性的蒸那么多,而是只蒸够自己一家人吃几天就行。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拜年早已不送包子了,而且过年时商家照常开门营业,琳琅满目的各种食物随时都能买得到。</p><p> 蒸年馍,忆往事。或许,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种感受吧。如今,关于蒸年馍的习俗,许多年轻人都不甚了解,而我们这些已经步入中年的一代,还有曾经感受过贫穷的人们却依然印象深刻。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正常现象。随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蒸年馍的习俗,就成了我们过年时的一种传承,一种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