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里乡村——宏村

百一夫

<p class="ql-block">宏村,位于中国安徽黟县东北,距县城10公里,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绵延至今已有800余年。</p><p class="ql-block">村落里现存有明清时期修建的民居158幢,其中137幢保存完整。</p><p class="ql-block">整个村落建筑不仅拥有优美的环境,合理的功能布局,典雅的建筑造型,而且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民居的杰出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宏村整个村落布局似牛形,故被人们称为“牛形村”。</p><p class="ql-block">全村以巍峨苍翠的雷岗山当为“牛头”;满山青翠苍郁的参天古木是“头角”;村内由东而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群宛如宠大的“牛身”;以村西北一溪凿圳穿堂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的水渠为“牛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胃”;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碧波荡漾的湖泊,称“牛肚”;接着,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脚”;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宏村就似一头卧牛处于青山环绕、稻田连绵的山冈之中。</p><p class="ql-block">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被誉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p> <h3><b>十五、南湖:</b></h3><h3>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牛肚——南湖。</h3> <h3>南湖位于宏村南首,建于明万历丁未年(1607年)。宏村村落经永乐年间到万历年间,楼舍连栋,高低错落,人口繁衍,光靠月塘蓄水已不够用,又在万历年丁末年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四旁砌石立岸,牛形村的水都流到这里。</h3> <h3>永乐年间到万历年间,宏村村落楼舍连栋,高低错落,人口繁衍,光靠月塘蓄水已不够用,在万历年丁末年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四旁砌石立岸,牛形村的水都流到这里。</h3> <h3>南湖(牛胃)效仿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样式,整个湖面呈大“弓”形,“弓背”为上下两层湖堤,上层宽达4米,石板铺地,下层沿湖栽柳植杨。</h3> <h3>贯穿湖心的长堤如箭在弦上,一座拱桥如同“引而不发的羽箭”。这座桥名叫画桥,当年《卧虎藏龙》里,周瑞发牵着马从这座桥上走过。</h3> <h3>南湖原来古树参天,苍翠欲滴,躯干青藤盘绕,禽鸟鸣唱,还有垂柳,枝叶婀娜,像临镜梳妆的少女,把秀发洒向湖面水中。湖面绿荷摇曳,鸭群戏水,另有一番景致。湖中画桥,横跨南北,将湖水分隔东西,湖周进出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及远处的群山倒映水中,整个湖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远峰近宅,跌落湖中,加之树荫水深和日光的相互作用,明暗协调,动静相宜,显得幽深、雅静、清新、明丽。</h3> <h3>古今许多诗人画家游南湖后作了不少诗篇、图画,清代诗人汪彤雯曾写道:“无边细雨湿春泥,隔雾时闻水鸟啼,杨柳含颦桃带笑,一边吟过画桥西。” </h3> <h3>宏村是中国画里的乡村。</h3> <h3><b>十六、南湖书院:</b></h3><h3>南湖书院位于南湖边上,是宏村非常重要的一个建筑,这里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h3> <h3>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修建了六所私塾,又称“依湖六院”。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此六院被合并,族人以首倡者汪以文之名,取名“以文家塾”,又取以文会友之意,一语双关。因书院坐落在南湖边,也叫“南湖书院”。 </h3><h3>“以文家塾”的匾额是清朝翰林院侍讲、大书法家梁同书93岁时所书。</h3> <h3>“志道堂”是先生讲学的场所。</h3> <h3>“文昌阁”奉设孔子文位,供学生瞻仰膜拜。</h3> <h3>“启蒙阁”是启蒙读书的地方。</h3> <h3><b>十七、水圳:</b></h3><h3>水圳绕过家家户户、长年清水不断,总长有1200多米,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3年),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被称为“牛肠”。</h3><h3>宏村的祖先很会利用自然溪水来做文章,他们在宏村的上游浥溪河上拦河建石坝,用石块砌成的数米宽的人工水渠,利用地势落差,把一泓碧水引入村中。水圳九曲十弯,穿堂过屋,经月沼,最后注入南湖,出南湖,灌农田,浇果木,重新流入濉溪,滋润得满村清凉,使静谧的山村有了动感,创造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h3> <h3><b>十八、敬德堂:</b></h3><h3>敬德堂位于宏村牛肠水圳下游转弯处,建于清初顺治年间(1646年),为H型民居。整幢建筑装饰简朴,屋柱为方形,是宏村明末清初普通商人民居的代表作。</h3><h3><br></h3> <h3>“敬德堂”的“敬”与积累的“积”读音相近,反映主人希望自己的后人能积德行善。</h3> <h3>屋内正厅东西两侧各有六扇莲花门,中间拦板上雕刻有蝙蝠,而且都是五只,称之为“五蝠奉寿、万福万行”之意。</h3> <h3><b>十九、月沼:</b></h3><h3>月沼,位于村中心,老百姓称月塘,这是所谓“牛胃”,老百姓称“牛小肚”。</h3> <h3>月沼,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当时宏村出了个汪思齐,他发现村中有一泓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三次聘请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并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扩大宏村基址及进行村落全面规划牛形水系蓝图,凿引西溪水绕村屋,其牛肠水圳九曲十弯,又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月沼池塘,以水供防火、饮用、洗涤等。其后裔汪升平等人投资万余金。继续凿圳、挖掘成半月形池塘,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月沼。</h3> <h3>月沼为半月形,取“花开则落,月圆则亏”之意,水常年碧绿,塘面水平如镜,塘沼四周青石铺展,粉墙青瓦整齐有序分列四旁,蓝天白云跌落水中。</h3> <h3><b>二十、乐叙堂——汪氏宗祠:</b></h3><h3>乐叙堂为汪氏宗祠,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h3><h3>乐叙堂座落于村中“月沼”北侧最突出的村子中心位置,景色优美,祠堂空间的序列设计和背山面水的环境,给人增添了一份灵气与神秘,让人有庄重、肃穆和敬畏之感。</h3> <h3>祠堂由门楼厅、前院、议事厅、享堂等组成。乐叙堂门楼厅保存完整,建筑风格仍保留明代特点,月梁上的莲花托、雕刻线条朴素大方。中门高大,显示出家族的显赫地位。</h3> <h3>进入前院,可见四柱三间五分贴墙门楼(又称五凤楼),气势恢宏,门楼正中写有“恩荣”二字,有家庭繁荣之意,四周都是精美砖雕,有双龙戏珠,独占鳌头,狮子戏球等吉祥图案。</h3> <h3>“乐叙堂”有秩叙敦伦、承履和乐之意。宽大的议事厅,是宗族举行重大活动和议事之所。</h3> <h3>门口屏风写有《思齐公乐叙堂记略》,记录了宏村76世祖汪思齐邀好友县尹黄彪为汪氏宗祠取名的全过程。</h3> <h3>祠堂最为罕见的是正厅上首竟然挂着一位女性的画像(中国封建社会中女性是严禁进入祠堂的),是宏村水系设计施工的总筹划——胡重娘。她是宏村76世祖,汪氏宗族族长汪辛的妻子,丈夫任山西粮运主簿,长年在外为官,宗族中的事物全部委托贤能的妻子打理。在古代,女子再有才能是不可搞风水,说村中无男丢人,于是渗透宏村风水的胡重娘力邀她父亲生前好友休宁万安风水大师何可达来宏村勘察,幕后策划,出谋划策,历时十个寒暑,引来西溪之水,最终完成宏村人工水系工程,设计完成“牛形村落”,为宏村六百年持续建设,创造了最佳的自然供水系统和村庄水景。</h3><h3>汪氏后人一代一代感受到胡重娘为他们带来的福址,认为胡重娘的贡献远大于同辈宗族的男人,于是将胡重的画像与“巾帼丈夫”的匾额一同悬挂在祠堂中。让宗族后人永远不忘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h3> <h3><b>二十一、敬修堂:</b></h3><h3>敬修堂坐落在月沼北侧西首,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年的历史。屋基高出“月沼”近1米,整个房子坐北朝南,正厅前为庭院。与其它民居不同是院门外留有10㎡的空地,俗称厅坦,是夏日纳凉、冬天晒太阳及小憩聚会之处。</h3> <h3>正厅为前后二单元、三间二楼结构,厅内两侧莲花门雕饰端庄别致,左右对称,雕刻的有“福在眼前”、“平安富贵”、“福寿双全”、“草龙托寿”等图案。</h3><h3>整个厅堂基本保持原貌,从八仙桌、八仙椅、茶几、楹联、字画等摆设中可看出主人的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h3> <h3><b>二十二、承志堂:</b></h3><h3>承志堂位于村中上水圳,建成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是清末宏村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整幢建筑精雕细刻、朱柱金梁,有“民间故宫”之称。</h3> <h3>全宅分内院、外院、前堂、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鱼塘厅、厨房、马厩等;有9个天井,大小房间60间,一百三十六根木柱,大小门窗六十个;还有搓麻将牌的“排山阁”,吸鸦片烟的“吞云轩”。另有保镖房、男、女佣人房。</h3><h3>屋内有池塘,水井、用水不出屋。</h3> <h3>承志堂前堂也称大堂、前厅,是“承志堂”的精华部分,无论是厅堂摆设、悬挂的楹联、字画都非常讲究,整个厅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显示出当时房主的豪华和气魄。</h3> <h3>承志堂木雕精美绝伦,以密集型劳动为代价的徽州木雕艺术精湛,展现了新安画派和徽州版画深厚的艺术根基,也展示了徽商在当时中国无与伦比的财力和物力。</h3><h3>额枋上的木雕图案——“唐肃宗宴百官图”:</h3><h3>在长约2米,高0.33米的木雕图案上,四张八仙桌一字摆开,众官员围着正在弹琴、下棋、看书、作画。30多个官员坐、站、行、止姿态各异,各得其乐。图上东角有一佣人正在烧茶,茶壶冒着热气,火炉边一佣人正在扇火,西角有一理发匠,正在为一官员理发挖耳朵,整个画面线条清晰,构图巧妙,形态极逼真,5、6厘米厚的额枋上雕出7、8个层次,极富有立体感。</h3> <h3>前堂楼上是闺房,房顶上有大窗,采光性能好,便于小姐绣花描红。四周是绣楼,可以走路,还有花栏轩。花栏轩设有了望窗,小姐从这里可以窥望楼下大厅。</h3> <h3>承志堂西边的一小块三角形余地,建了座非楼非阁非亭的建筑,一般叫它“鱼塘厅”。据传当时建筑承志堂大院楼房时,靠水圳多了这块三角形空地,工匠就对这个空间精心设计:小天井下有一汪鱼池,圳水从外潺潺流进,又通过石栏缓缓流去,池畔上设“美人靠”,可凭栏观鱼。</h3><h3>鱼塘厅空间利用非常巧妙,整体设置使人有一种雅致清幽的感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者参观见了这鱼塘厅的设计,大为惊异,原来他们研究多年的课题“建筑巧用三角空间”,答案在中国一百多年前的小山村就已成为现实。</h3> <h3><b>二十三、树人堂:</b></h3><h3>树人堂建造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汪氏91世祖汪星聚建造。汪星聚身为京官,整幢建筑式样,中规中矩,高朗明快,尽显徽州宦官人家的气派。</h3><h3>大门八字门楼朝东南。</h3> <h3>悬房结构的内门楼。里外呼应,天花粉绘,兰花彩蝶,是古徽州传统民居中隐隐透出的时代新意。</h3> <h3>厅堂高大。</h3> <h3>门窗栏板的精美木雕,亦是出自当年雕匠高手。</h3> <h3><b>二十四、桃园居:</b></h3><h3>桃园居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因房东曾于院内植一稀有品种的桃树而得名。</h3> <h3>室内木雕花样繁多,技法多变,内容丰富,寓意深刻。</h3> <h3>大厅门、窗主图案为宝鼎、宝瓶,窗户开口为挂络式,两边窗户上方各有两个守窗“童子”,窗栏板上的四只喜鹊、六只麒麟犹如活的一般,寓为“四喜六顺”,房门上部为“藤结花”,每扇门上的“花心板”上的人物均为历史典故,其中东房门里扇 “花心板”上为“四爱图”——王羲之戏鹅、陶渊明赏菊、李太白醉酒、欧阳修放鹤。另外两厢的葡萄挂络,双狮雀替均属珍品,挂络中的飞马寓“飞黄腾达”之意。</h3> <h3><b>二十五、村口大树:</b></h3><h3>在宏村村口,一眼望去,可见到两棵有500年树龄的古树。这两棵大树,一棵叫枫杨树,当地叫红杨树;一棵叫 银杏树,当地叫白果树。</h3><h3>北侧的红杨树高19米,围6米,需4、5个人才能合抱,树冠形状像一把巨伞;南侧的白果树高20 米,形如利剑,直刺天空,因为银杏是世界上稀有的树种,而这棵银杏又有500岁,所以大家把这棵银杏称为村口“瑰宝”。</h3><h3>这两棵大树是这牛形村的“牛角”, 宏村的“风水树”,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h3> <h3>按照这里过去的风俗,村中老百姓办喜事,新娘的花轿要绕着红杨树转个大圈,这预示着新人百年好合,红福齐天;高寿老翁辞世办丧事,要抬着寿棺绕着白果树转个大圈,寓示着子孙满堂,高福高寿。</h3> <p class="ql-block"><b>二十六、宏村的古建筑:</b></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自然环境的得天独厚是上天的恩赐,那么如何顺应造化,用好这份恩赐呢?宏村交上了一张满意的答卷。</p><p class="ql-block">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太多了!</p><p class="ql-block">今日技术发达,经济富足,但又有多少村落的规划能如此着眼长远、细心周到呢?</p> 我这一生,读过很多书,走过很多路,饮过很多酒,见过很多人___百一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bxb5kf5?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百一味美篇 · 总目录(链接)</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