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边境线》(一)

晓风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多年前的某个深秋,我和战友李劲、邢跃进一起去广西中越边境悼念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牺牲的战友,寻找几十年前驻村、训练、作战留下的足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一、宁明县烈士陵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1月19日上午,我们三位战友乘座一辆别克商务车从南宁市出发,往南直奔宁明县,开启了充满遐想和激动的“重走边境线”行程。</p><p class="ql-block"> 南宁市至宁明县,走高速公路只需两个小时。透过车窗在外望去,南国的深秋依然山青水绿,呈喀斯特地貌的山丘、一片片的甘蔗地和巴蕉林无一不在唤起我们对那场遥远战争的回忆,万千思绪如风起云涌一般早已飞向远方的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大约十点钟,我们来到了宁明县烈士陵园,它座落在县城的西南郊区,是宁明县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建于1989年,建成后县政府将原安葬在峙浪、桐棉、北山三地的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牺牲的600多名烈士以及分散在宁明县其它地方的红军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近200名烈士的遗骨悉数迁入陵园安葬。</p><p class="ql-block"> 烈士陵园占地20余亩,纵向呈长方形,座北朝南,地势平坦,四周建有围墙,陵区从南往北依次由大门、广场、纪念碑、墓区四部分组成。大门像一座仿古建筑,门前安放了两座石狮,进门之后左侧有一栋平房,它是陵园的办公用房,往前走是一个宽阔的广场,估计可容纳五六百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高约10米烈士纪念碑,纪念碑的造型很有特点,如同枪口朝上的步枪,中间镂空部分是一个戴着钢盔的战士头像,象征着烈士们保卫祖国、血染疆场的献身精神。纪念碑的后面就是烈士墓地,烈士墓分四个区整齐排列,墓道两旁和墓与墓之间栽种着约一人高的松柏。</p><p class="ql-block"> 阳光下的烈士陵园显得空旷寂静,不见其他人扫墓,也没有花圈和挽联,广场的地面上散落着凋零的树叶,纪念碑前的台阶上残留着燃放鞭炮留下的纸屑,微风轻拂,松枝摇曳,闷热的空气中仿佛回荡着低沉而缓慢的哀乐,这里与围墙外面喧闹的世界形成巨大反差。</p><p class="ql-block">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结束时,127师的烈士都埋葬在紧邻边境的峙浪,据说当时条件有限,烈士们仅换了一身新军装,然后盖上白布,装入塑料袋,再放在一块木板上便匆匆入土掩埋,并在坟墓前竖立了石碑。后来迁葬宁明县烈士陵园时,对烈士遗骨也没有进行火化,而是装入一个木匣里,然后放入墓穴,高出地面的墓丘四周用黑色花岗岩砌成,前低后高,宽约五十公分,长约三十公分,上面盖着一块红色花岗岩石板,石板上刻着金色的烈士姓名、籍贯、年龄、入伍时间、生前所在部队、职务、牺牲时间、荣立战功等内容。</p><p class="ql-block"> 四连吕卫星烈士的墓在陵园1区4排左起第六个,来到他的墓前,我把刚刚在陵园外面商店购买的一瓶桂林三花、一瓶红星二锅头和两瓶劲酒放在墓丘的底座上,并将瓶盖打开,把醇香酒轻轻洒在底座上,然后点燃五根广西最有名的真龙牌香烟,把它们一一插在底座前的石头缝隙里。敬完烟酒,我静静蹲在墓前,心里一遍又一遍呼唤着吕卫星的名字,渐渐地,鼻子发酸了,眼睛模糊了,脑海中浮现出36年前与他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那是1979年2月26日下午,我们班到连部领取弹药和给养,途经三排阵地时碰见吕卫星,我和他是武汉老乡,又都是上山下乡到随县淅河公社的知识青年,并且同一年入伍,因此平时关系很好,无话不谈。那天他对我说到:“听说你小子入党立功了,该祝贺祝贺,不过这是因为你们排总是走在全连的前面,遇到敌情的机会多,下一仗说不一定是我们三排走在前面,到时候我也要好好表现表现,争取把党票搞到手……,”当时他说的话远不止这些,但这几句或许最能反映他当时渴望战斗、渴望荣誉的心态,其语气中流露出的自信和乐观让我隐约感到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可能会有特别的遭遇,至于什么特别遭遇,当时还真没多想。意想不到的是,在第二天攻打510高地的战斗中,吕卫星所在三排担任正面主攻,他在向越军阵地冲击时,被一颗子弹击中大腿动脉,经抢救无效血尽而亡,成为四连在自卫还击战中牺牲的唯一战士,战后他被记二等功,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可惜他却永远无法享受这份生前无比看重的荣誉。我看着点燃的香烟在他的墓前慢慢化为灰烬,袅袅青烟飘向云天,我知道此刻他一定听到了我内心痛苦的呼唤!</p><p class="ql-block"> 给吕卫星扫完墓后我又开始寻找381团在自卫还击战中牺牲的三位战斗英雄吴建国、郝修长、戢祥恩的墓,这三位战斗英雄的事迹曾经感动过无数中国老百姓,也一直是381团参战老兵引以自豪和敬仰的战友,今天终于有机会向他们表达最崇高的敬意。三位英雄的墓均在2区第一排,与其他烈士墓不同的是,吴建国烈士墓的左上角贴有一张他的照片,那张年轻而英俊的脸庞透露着他面对凶残敌人时的勇敢和坚毅,透露着他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也许当时他可以选择不与敌人同归于尽,也许他原本尚存生还的机会,但在枪林弹雨、电光火石的刹那间,身负重伤的他毫不犹豫地挺起胸膛扑向敌人,宁可站着死,绝不趴下生!这种大无畏精神并不是战场上的每个战士都能具备的,所以格外令人敬佩。我在三位英雄的墓前深深鞠躬、默哀,并用手轻轻拂去盖板上的灰尘,拔除墓前零散的杂草,然后逐个放上白酒,点上香烟,同时心里默默的念道:安息吧战友,参战老兵的心永远与你们在一起,一生一世,永不放弃!</p><p class="ql-block"> 李劲和邢跃进分别来自五连和六连,在自卫还击战中,六连和四连一样仅牺牲了一名战士,所以邢跃进也很快扫完了墓,而五连却牺牲了12人,这就使李劲扫墓花了很长时间,他每到五连一个烈士的墓前都要大声呼喊一声:某某战友,李劲来看你了……!其声甚悲,其情甚哀,在他呼声的感染下,烈士陵园上空的云霭黯然低垂,风也悄然加快了风速,静静排列的松柏似乎在微微颤抖。</p><p class="ql-block"> 扫墓历时一个多小时,当我们走出烈士陵园大门再回头望去,满眼绿色的陵园是那样宁静,安祥,我仿佛看到烈士们脸上绽放出了一丝丝会心的微笑。哦,其实他们所渴望的,并不是身后荣耀和待遇,而仅仅是,渴望生死相交的战友们能常去看看他们,一杯酒,几根烟,聊上一会儿,足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二、127师烈士公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开宁明县烈士陵园,在路边餐馆匆匆吃过午饭,我们继续赶往下一站:边境小镇爱店。宁明县至爱店的公路是两车道的柏油路,道路两侧多为起伏绵延的丘陵和山坡,丘陵种满了甘蔗,山坡上生长着密集的桉树,据说这种树长得快,木材可以造纸,经济价值很高,当地人称之为发财树。为了重温当年临战训练时战士们经常钻入甘蔗地偷吃甘蔗的乐趣,我让司机把车停在甘蔗地旁边,然后和李劲、邢跃进一起,不顾被路人发现的风险,一头扎进甘蔗地深处,硬生生掰下几根青绿色的甘蔗,不洗不擦,张开血口狂撕起来,那甜中略带苦涩的味道既陌生又熟悉,后来司机告诉我们,这种绿皮甘蔗是用来榨糖的,当地人都吃红皮甘蔗。哦,原来如此。看着手中被糟蹋的甘蔗,当年临战训练的种种情景又浮现于脑海中。那时大批野战军云集广西边境,部队严令不得擅自接受当地政府的物资支援,但是驻地老百姓在生活十分贫穷的条件下仍然给予部队很多照顾,照顾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其中对于战士们临战训练中经常钻入甘蔗地偷吃甘蔗的行为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不予以阻拦。我对广西老百姓的高度好感就是从那一刻产生的。</p><p class="ql-block"> 从宁明县到爱店要经过峙浪,此处距离边境线约15公里,当年四连乘车从崇左临战训练驻地向爱店开拔时,为了不暴露行动,军车开到峙浪后就不再往前行驶,全连下车后改徒步行军进入边境进攻出发阵地。峙浪还有一层重要意义,127师参战牺牲的烈士最初都安葬在这里,撤军时所有部队经过峙浪时都曾目睹公路一侧山坡上刚刚修建的烈士墓地,那密密麻麻的坟茔和墓碑至今让无数参战老兵回忆起来仍能感觉到锥心刺骨般的悲痛。</p><p class="ql-block"> 车在崎岖山路上缓慢行驶,当看到路边一块指示牌时,才知道已经到了峙浪,从公路两边的房屋看,峙浪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小镇,并无什么奇特之处,然而此时坐在车里面的我们早已躁动不安,三双眼睛紧盯窗外,大家在寻找三十多年来魂牵梦萦的127师烈士墓地。</p><p class="ql-block"> 果然,驶过峙浪不久,走到一片山林密集处,忽然发现右前方的山坡上有一座灰色的牌坊,而牌坊后面稍远的山顶上耸立着一个巨大的石碑,于是赶紧停车,仔细观察,只见牌坊的横匾上刻着“烈士公墓”四个大字,不错,这里正是当年安葬127师烈士的地方。来到山坡上,可以看到满山栽种着碗口粗的桉树,还有疏密不等的灌木和杂草,烈士的墓穴早已被黄土和落叶掩盖。据《张万年传》记载,1979年3月12日晚上,127师全部撤离边境后,张万年师长仍然留在峙浪,他亲自到刚修建的烈士墓地看望这些不能随他一起凯旋、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边境线上的战士,在每一个烈士墓前,师长流着泪,脱帽默哀,后来索性坐在墓碑旁,点燃香烟,喃喃自语,久久不愿离去。今天我们终于来到当年老师长看望烈士的地方,感受他当年那种生离死别的心情,怎能不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山坡上为127师参战烈士树立的石碑,高约5米,宽约3米,石碑正面上方刻着一颗五角星,中间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左边的落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三三O九部队,一九七九年三月立”。石碑的反面刻着一篇今天读起来仍然令人热血沸腾的悼词:“越修反动集团追随苏修,忘恩负义,仇华反华,蚕食我领土,枪杀我边民,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可忍孰不可忍!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凌晨,我部奋起还击。战斗中广大指战员发扬我军英勇善战的光荣传统,人人满怀仇恨,个个奋勇当先,攻必克,战必胜,接连摧毁了敌军多年暗中构筑的永备工事,把自吹决胜的越军打得尸横遍野,闻风丧胆。打出了国威、军威,为祖国立下赫赫战功,胜利完成了预定作战任务,三月十二日高歌凯旋!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为了胜利,为了伟大祖国的尊严、南大门的安宁,为了保卫四个现代化建设,舍生忘死,冲锋在前,壮烈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我军光荣战史写下了光辉一页!他们不愧是人民的英雄!不愧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安息吧,烈士们!你们的英勇事迹与你们的献身精神永在!你们卓越的功勋与你们不朽的英名与世长存!”,落款:“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三三O九部队,一九七九年四月五日。”</p><p class="ql-block"> 山坡上除了牌坊和石碑,再没有其它建筑物,石碑周围的荒草地上有一些不知何时被人丢弃的废纸、空塑料袋、饮水瓶等垃圾,可以看出,这里已经很久无人问津了,唯有灰暗的牌坊和石碑伫立在空旷的荒野中,寒来暑往,孤独地守护着这块曾经安葬英雄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在山坡上停留约一小时后,我们乘车继续驶往爱店,离开烈士墓地那一刻,回头望着越来越模糊的石碑,徘徊在眼眶里的泪水终于缓缓流出……!</p> <p class="ql-block">宁明县烈士陵园大门</p> <p class="ql-block">烈士陵园雕像</p> <p class="ql-block">在烈士陵园合影</p> <p class="ql-block">吕卫星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狼牙山五壮士式英雄”吴建国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战斗英雄郝修长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战斗英雄戢祥恩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127师烈士公墓大门</p> <p class="ql-block">127师烈士公墓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正面</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反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