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座标:天津古文化街天后宫</p><p class="ql-block">时间:辛丑年正月初五</p><p class="ql-block">配音:王毓宝 天津时调</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每逢过春节,天津人都会到娘娘宫去品闻年味,体验年俗,那里是天津卫年文化的最浓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娘娘宫是天后宫的俗称,建于1326年,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妈祖庙之一,与福建和台湾的妈祖庙并称中国三大妈祖庙。天津娘娘宫座落在海河三岔河口码头附近,是现天津古文化街的核心景观。图为旧时娘娘宫院里的牌坊,正面书有“海门慈筏”,背面为“百谷朝宗”。诠释着娘娘宫镇海佑民的功德,反映了老百姓纯朴善良的心态。</p> <p class="ql-block">图为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娘娘宫扩建后的宫门,门楣上石砖上刻有“敕建天后宫”字样,彰显其皇家身份,说明供奉娘娘不仅是民间信仰,也是官方行为。</p> <p class="ql-block">天津有句老话,“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历史上大直沽才是天津最早的人口聚居区,是天津城市文化的发祥地。1326年当娘娘宫建成的时候,天津并未设卫建城,那时候称作“海津镇”。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距娘娘宫不远处的三岔河口北运河一带渡河开始了“靖难之役”,一举夺取政权,建立霸业,后为纪念,赐名“天津”,即天子渡津之地,后设天津卫。时逢天津设卫建城616周年,天后宫成为天津诞生的福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娘娘宫最早就是供人们奉祀海神天后的场所,自元代以来,水工、船夫、官员在出海或漕粮到达时,都要向天后祈福求安。而那时津门的老百姓没钱的也来求财;<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病的祈免病灾;</span>没儿的求子,拴个娃娃哥哥回去供养,600<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余年一直香火很盛。</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实,天后娘娘最初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姓林名默,是福建莆田县一渔家女子,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 卒于雍熙四年(987年),只活了27岁。林娘娘生而神异,幼而聪颖,擅游泳,能乘席渡海,勇敢侠义,能为人治病,救助海上遇险船只,被众人尊称为“通元灵女”、“龙女”、“神女”。她死后还屡次显灵。海舟危难,有祷必应。洋中风雨晦瞑,夜黑如墨,每于樯端见神灯示祜,因而成为人们敬仰膜拜的护航女神。地方官多次褒奏,朝廷多次晋封。宋代封之为顺济夫人,元代封为天妃,清代封为天后,并且很早就在天津及东南沿海各地修庙供奉。图片中的娘娘像为1937年所拍。</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初供奉娘娘的正殿。</p> <p class="ql-block">旧时娘娘宫里面正殿两侧有许多的闲置的殿堂,因年久失修,里面的部分泥塑都已坍陷或变成半截,无奈之下租给了商户经营做买卖,首饰店、照相馆、药铺.......多达数十家,一进腊月到正月十五前后,这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卖各种年货的到处可见,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p> <p class="ql-block">图为上世纪初娘娘宫里眼光娘娘殿旁边的刘捷三照相馆。</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腊月里的娘娘宫院满院都是各类商家,五花八门的广告牌随意摆放,到娘娘宫购买年货的人们拥挤不堪......</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初,摆地摊的小商贩在娘娘宫门外兜售小玩具。</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初,从腊月起,在娘娘宫门口就有卖头花的了。</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50年代初,娘娘宫门口卖过年用品的摊位。</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娘娘宫,虽然年久失修,宫里宫外依旧保持着原始模样。过年的时候,人们不约而同地到这里办年货,逛街过年,品味天津特有的年俗.....小时候过年,在大人的带领下,与邻居小伙伴们一起步行去娘娘宫那里购买自己喜欢的年货,鞭炮、烟花、空竹、陀螺等等都是我的最爱,还买回不少花生、瓜子等坚果零食。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许多东西都开始凭证供应了,但每到春节还是会有许多平常不卖的东西投入到年货市场,这娘娘宫庙会更是市民必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初期,娘娘宫从里到外,从南到北彻底重建。1986年被命名为“天津古文化街”,很少再有人称“娘娘宫”了,对外称“天津古文化街天后宫”。</p> <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娘娘宫门仍保留了“敕建天后宫”的门匾,蓝底金字,非常醒目。</p> <p class="ql-block">宫里的院落里还建有财神殿、关帝殿、药王殿、元辰殿......小时候去娘娘宫的经历使我记忆深刻,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记得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刚进到娘娘宫门口就被“四大金刚”的神像给吓懵了,家人朦着我的眼总算到了正殿堂里。</p> <p class="ql-block">“护佑三津”是人们对娘娘宫的乞愿与祝福。</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世纪80年代重新塑造的新时代娘娘像,整体上比原貌小了很多。</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是娘娘的生日,在娘娘宫的戏楼前都要举行“皇会”。各路花会集结在娘娘宫前,随娘娘出巡而行,沿街表演。</p> <p class="ql-block">人们表演高跷、龙灯、旱船、狮子舞等。百戏云集,热闹非常,锣鼓喧天,响彻了整条街道。</p> <p class="ql-block">春节期间天津民间的各路高跷会汇集在娘娘宫门前的广场上为市民表演,欢度新春佳节。</p> <p class="ql-block">记得儿时去娘娘宫里总爱看一下侧殿旁的唐僧取经殿,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楚楚可爱的泥塑像逼真极了,想到《西游记》里的故事,我驻足许久不想离开.......而如今故地重访却没有找到这个殿,心中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p> <p class="ql-block">一位老太太在娘娘宫门前买了一对泥娃娃。</p> <p class="ql-block">到娘娘宫里拴个娃娃,是津门特有的民间习俗。在我小的时候,胡同里就有人家婚后为求早生贵子,从娘娘宫里领养“娃娃哥哥”回家,寓意娘娘所赐之子。逢年过节都要给他换上新衣服,摆上供果,每餐都有份,还要按时洗澡.......如果这家媳妇在娘娘面前进香求子后怀上了孕,出生后必去娘娘宫“还愿”。当这家人家生了孩子以后,领抱的泥娃娃便成為大哥,俗称“娃娃哥哥”。每年都要给他“洗"一次,长一岁。</p> <p class="ql-block">我儿时曾在小伙伴的家中亲眼目睹过洗娃師傅塑“娃娃哥哥”的全过程,把泥娃娃粉碎后一起和在新泥中, 按以前的样子重新塑个大些的。最初拴回家的娃娃只有二三寸高,生子后首次洗长的娃娃一般高约半尺左右,每年如此,一年又一年,“娃娃哥哥”逐渐成为长满胡须的老头儿了。随着下一代的出生,娃娃还会由大哥成为大爷、大舅等,成了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过年贴对联、福字、窗花和吊钱是天津的老习俗了。天津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移民城市,而这些习俗受江淮皖北地区以及周边京鲁冀一带民俗影响,融合发展,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一对“肥猪拱门”窗贴是天津城里家家户户的门窗符号,寓意着广聚财源,富贵吉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红灯笼高高挂,喜气洋洋红红火火。挂灯笼是中华民族流传最广、最隆重的习俗。</span>挂灯笼营造过大年、过春节的喜庆氛围,挂灯笼像征着这个家庭事业兴旺发达,像征着这个家庭的生活过得团团园园,红红火火,吉祥如意;同时,也寄喻来年的事业、生意、家庭各方面顺顺利利。</p> <p class="ql-block">红灯笼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过年挂灯笼还可以驱赶“年兽”和辟邪。</span></p> <p class="ql-block">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年三十晚上穿上母亲做的新衣服,与邻居家的小孩子一起打着蜡烛灯笼在胡同里玩耍,一串串,一排排的煞是好看,那时的年味纯朴而凝厚。</p> <p class="ql-block">中国有一句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或与送鱼灯有关,据说都是舅舅过年时给外甥或外甥女送的礼物,<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送灯一般是春节过后到正月十五挑选双日子送,舅舅家要给外甥或者外甥女送十二年的灯笼,</span>寓意着来年的日子年年有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幼时每当快过年的时候,我总会在娘娘宫里买上几幅喜欢的年画贴在家中,增加年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杨柳青年画是最具天津地方特色的年画了。</p> <p class="ql-block">过年贴门神寓意驱邪祈福避凶,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秦琼和尉迟恭两位武将门神,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门神。<span style="font-size: 18px;">门神要成对出现,而且门神画像要脸对脸,不能背对背。</span>天津人通常在除夕当天和春联一起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住平房的时候,天津城胡同里的人家大多共用一个水管子打水吃,水缸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件。缸鱼”年画是天津杨柳青年画的一种,过去每年过年时人们都要买张缸鱼年画贴在水缸上方,意为吉庆有余,如今古文化街里早已不卖这种画了。</p> <p class="ql-block">过年头戴绒花是过去天津老太太们的传统习俗,天津女人对红色绒花情有独钟,特别是每年的除夕夜,老太太、小姑娘都要戴上几朵。图为1986年娘娘宫重建后人们在门外争先恐后地在选购绒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津人买花也很有讲究的,姑娘戴的花姑姑买,老太太戴的“聚宝盆”,必须由媳妇给婆婆买。没出嫁的大女孩戴石榴花,小女孩儿戴一串儿的梅花、海棠,买花的时候还得一定要看清楚了才行。</p> <p class="ql-block">娘娘宫里那些琳琅满目的小挂件很受人们的喜爱。这些年随着时代的变化,挂件的品类也很与时俱进了。</p> <p class="ql-block">风筝魏的风筝这些年都成了一种工艺品摆件了,买来后大多都挂在家里面的墙上,很少有人拿去放飞了。</p> <p class="ql-block">蜚声海内外的天津“泥人张”彩塑依旧唤发着不朽的色彩,为新春佳节带来喜庆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兔爷”是京津地区流行的过年玩偶,源于古老的月亮崇拜。明清以来,月宫玉兔逐渐从月崇拜的附属物中分离出来,在祭月仪式中形成了独立的形象,并逐渐丰富。兔儿爷兼具神圣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游乐功能于一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津的传统糖画从我小的时候就有,在这里吸引了不少小朋友们围观。</p> <p class="ql-block">吹糖人的,捏面人的,也都有自己的绝活。</p> <p class="ql-block">娘娘宫里充满的年俗文化是我儿时的最美好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