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回忆(金柯桥,银东关)

舒影

<p class="ql-block">纤夫道,古运河</p><p class="ql-block">寻外公,找回忆</p> <h3>再回首,物是人非故地只剩片片回忆<br><br>同一位置对比照</h3> <h3>青砖绿瓦,墙角斜阳,日照依旧,人不还。<br>脚步依旧,人去楼空,望眼欲穿,旧时忆!</h3> <h3>旧台门,不见旧时人</h3> <h3>眼前就是旧时景<br><br>老弄堂</h3> <h3>老台门不见旧时景</h3> <h3>混搭风格</h3> <h3>昨天再也回不来</h3> <p class="ql-block">金柯桥</p><p class="ql-block">民国时萧绍公路开通,在柯桥设车站;以后萧甬铁路通车,柯桥建有客运站和货运站;埠船航班沟通百里内大小集镇。今天看来,当时柯桥集镇的面积并不大:东起柯亭,西至西官塘三眼桥,南到上市头得胜桥,北止于下市头今农贸市场。然而据1936年统计,当时有各种商铺672家,其中钱庄8家。这时的柯桥人气就很旺盛,也带动了物流等一些列经济的增长点,也是绍兴的三大镇之一(柯桥、安昌、东关)。1981年纺织业的兴起,加上优越的地理,客运站和货运站的加持,经过12年发展,终于在1992年更名为中国轻纺城,随后柯桥也因轻纺而得名。“金柯桥”更加奠定其地位。所以柯桥的发展不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而是长久以来,柯桥都是重镇,1981年的纺织业兴起,经历了20多年的奋斗才得到的。</p><p class="ql-block">银皋埠(东关)</p><p class="ql-block">古代重视的是农业,以士、农、工、商为等级之分,商人通常是有经济地位但是往往没有形象定位,没有很崇高的形象,而农产品的发达,也导致了银皋埠的产生(东关),但是从改革开发以来,农业就下降了很多,重视商人起来了,而皋埠又没有支柱产业的兴起、没有铁路站客运站的加持,没有相对优越的地理,自然也就衰落下来。所以有人现在还以“银皋埠”来说事的话,只能说你太无知了,不是政府的政策问题,而是一个机遇问题,试想当初皋埠也有铁路站和货运站的话,也有支柱产业的话,现在也能辉煌,东关也是,同为绍兴三大镇的东关。也衰落了下来,只是一个地区的衰落,东部(皋埠、陶堰、富盛、东关等镇)的集体下降导致的,不是皋埠、东关二家事情,也是国家方向的改变,从农到商的变更。从2000年以来县政府就没有投资过皋埠,可以说,没有道路的加持,没有货运的加持,没有固定的编制,没有准确的定位……而割让越城区后,皋埠镇的变化挺大的,有人民东路、绍诸高速连接线等道路的加持、有火车东站货运站的加持、有固定的编制被纳入省级中心镇、有准确的定位东部中心镇……而陶堰、富盛、东关至今也没有如此的优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