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曾有多座救火会建筑,从网上搜索些资料,梳理下近两个月所造访的救火会老房子。 <b>1.小南门警钟楼(1909年)</b><div>地址:黄浦区中华路581号</div> 原是水次仓的仓基,1880年被拨给救火联合会,随之建起了警钟楼。1909年警钟楼建成。警钟楼“高十丈五尺八寸,分作六层,每层相距百级,设小平台三,大平台一。第四层悬警钟,纯用响铜铸成,高三十九寸,下口六十寸,重量四千八百磅,鸣时响振云表,声达数里外。楼全用铁质制造,结构玲珑,装配合法,中为螺旋梯,可迴环拾级而上。” 警钟楼旧貌 钟楼鸣钟时以钟鸣数表示地段,一下为城内肇嘉浜以南,二下为城内肇嘉浜以北,三下为城外十六铺桥至董家渡,四下为城外董家渡至南火车站、放生局等。 警钟楼遇警鸣钟地段对照图 <div>110年前,这座钟楼是辛亥革命上海起义的见证者,它已经年久失修,雄风不再。1907年,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总董李平书等人倡议成立“上海救火联合会”,上海知县李超琼拨出小南门内旧粮仓废址2.5亩用于建救火联合会总部。三年后,救火联合会在这里建造了瞭望台暨火警钟楼。</div><div>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上海革命领导人陈其美等决定起义响应。11月3日,在中部同盟会、光复会上海支部共同领导下,以小南门救火联合会钟楼钟声为信号,上海商团各部、敢死队等聚集南市,宣布上海起义。小南门钟楼是辛亥革命时上海起义的信号楼。</div><div>2000年,小南门钟楼被登记为黄浦区不可移动文物,2005年钟楼又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图为今日警钟楼。<br></div> <b>2.新闸救火会(1910年)</b><div>地址:黄浦区北京西路295号<br><div>1909年,新闸救火分处开工建设,至1910年7月完工,后于1911年2月26日正式启用。1949年后,市公安局消防处设为北京西路消防队。现为黄浦区北京消防救援站。<br></div></div> <b>3.法租界宝昌路消防站(1911年)</b><div>地址:黄浦区淮海中路193号</div><div>1911年,宝昌路新建一消防站,主楼3层,楼南中央有8层高瞭望台(80年代中期拆除),瞭望台上安装报警钟。该站先后更名霞飞路和嵩山路消防站(队),备有消防车3辆,救护车1辆,电动泵浦高压水枪1支,备用放带机1部。1949年5月后改为嵩山分队,1966年10月改称嵩山消防中队。2003年列为文物保护建筑。现为黄浦区嵩山消防救援站。<br></div> 宝昌路(嵩山路)救火会旧影 <b>4.静安寺救火会(1922年)</b><div>地址:静安区愚园路350号</div><div>1899年,静安寺消防分处在愚园路现址建立,1922年建造这幢大楼,称静安寺救火会。建筑原为三层,后扩建加层形成现今之规模。1942年9月改为静安寺消防区队。现名为静安区静安消防救援站。<br></div> <b>5.宜昌路救火会(1932年)</b><br>地址:普陀区宜昌路216号<div>1932年,该址建造救火会大楼,因地处宜昌路而得此名。</div><div>现代派风格,立面强调竖线条构图,基座窗间墙上下贯通,窗口上下饰褐色面砖。钢筋混凝土和砖混结构的四层大楼,上有十三层30余米高的火警瞭望塔,耸立在苏州河畔。当时,登塔顶不仅可以俯瞰苏州河两岸的广大地区,还能瞭望静安、长宁、普陀等市区及宝山、嘉定等郊区在内的广大区域。大楼底层为消防车车库,二至四层为办公用房和消防队员及其家属宿舍。现为普陀区宜昌消防救援站。</div> 塔高30余米,饰竖线条,开窄窗,渐向上收拢,顶部设八角长亭。 <b>6.虹口救火会(1917年)</b><div>地址:虹口区吴淞路560号</div><div>1867年1月7日,“火政处”成立,设有上海机队、虹口机队、金利源机队及钩梯队等,其中的虹口机队即虹口救火会的前身。当时设在现址的南首海宁路北吴淞路东侧,即俗地名称为沈家湾这一带,因此有沈家湾救火会的称呼。</div> 1866年 虹口机队 1915年8月,虹口机队迁入现址新建房屋,并于1917年建成三层砖木结构建筑。该建筑设有训练场,有36米高瞭望塔,瞭望半径可达5公里,当时就能远望控江路、五角场一带。这幢建筑坐落于武进路吴淞路路口转角,大门朝西南,呈巨大凹弧形。底层主要为消防车库,二楼为办公室和值班室,三楼即宿舍,靠哈尔滨路处设有仓库。新址启用后,原址则改为该队的分支机构,供停放照明车、云梯车等,当时内部称此为“小行”。几年后,“小行”又迁至吴淞路嘉兴路口(即现址以北今吴淞路四平路口附近),不久即撤销。起初,消防机车系用马匹拖拉,1922年后始改用汽车。现为虹口区虹口消防救援站。 1930年代的虹口救火会 工部局设计,砖木结构,1917年竣工。略呈文艺复兴风格。平面转角处作大的凹弧形,留出前场空间。立面对称,中部为通长内阳台,后部高耸瞭望塔。底层及阳台内墙为仿石墙面,其余为清水红砖墙面。 <b>7.公共租界杨树浦救火会(1920年)</b><br>地址:杨浦区杨树浦路1307号<div>原为1890年杨树浦警察局旧址。1921年,工部局在此建造31.5米高的瞭望台、水龙间和消防设备,建立杨树浦桥救火会。1945年,成立上海市警察局消防总队,设杨树浦分队。现为杨浦区杨浦消防救援站。主楼三层,底层为消防车库,二楼为办公室,三楼为宿舍,瞭望台设于屋顶,建筑入门后为700平方米的大操场。1982年在紧邻的禽蛋三厂主厂房平顶上设立瞭望台,高55米,当时可远望东至复兴岛,西至大连路,南至浦东大道,北至唐山路这一范围。<br><div><br></div></div> 建于1920年,砖混结构。现代主义建筑。平面布局呈“L”形,内侧中部设方形瞭望塔。平屋顶,清水红砖外墙,柱、梁、窗套等部位为水泥粉刷。南立面底层三扇大门供救火车进出。 <b>8.练塘东区救火会(民国)</b><div>地址:青浦区练塘镇东风街11-12号</div><div>民国年间利用惠世庵旧址设置,承担练塘镇东片的消防工作。惠世庵是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里人万麟捐宅创建,清咸丰三年(1853)辟为惠世义学,光绪年间修山门及正殿。该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前后二进。前进面阔二间8.4米,进深3.4米,临街,东侧门额上写有“东区救火会”五字,西侧门额上写有“青浦县公安第二分局”九字。后进面阔二间8.4米,进深6.6米,七架梁,中间有一天井,进深2.8米,硬山顶,小瓦屋面,雌毛脊。</div><div> 解放后,为青浦县公安局第二分局,建筑外立面上丰富的雕饰及文字仍完好。</div> 【公共租界消防栓】 厦门路上 陕西北路上,小区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