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城村七十年前的兵工二厂

海潮

<div> 今日附城村的千年古槐</div><div><br></div><div> 随着历史档案的解密,附城村一直流传着兵工生产的传说逐渐浮出水面。那些曾经高度机密的兵工生产走出封尘的历史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就是附城村晋冀鲁豫军区军工处兵工二分厂。</div><div><br></div><div><br></div> 1948年附城兵工二厂生产的一五〇口径重型迫击炮<div><br></div><div> 1946年秋,国民党军队向我根据地发动全面进攻,河北邯郸峰峰兵工八厂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将兵工厂向长治迁移。当时的兵工八厂一部分由王大勋带队迁往长治市附城村建厂。工厂进驻天主堂,分厂厂长王大勋。全厂最多时有工人816人,有制造多种通用和专用设备的能力:六呎元车床、弹带机、六角车床、电锤、四吨熔铁炉、电焊机、高压水泵、酒精炉、碾片机、打眼机、离心铸造机、小钻车、磅秤、压扣机等各种加工设备100多部,可以为各军工厂制造市场上购不到的制造母机。成为长治地区机械生产能力最强的工具设备生产厂。</div> <p class="ql-block"> 附城天主堂兵工厂遗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6年10月建厂,编制序列为晋冀鲁豫军区军工处四厂二分厂。</p><p class="ql-block"> 1947年1月,随着解放战争的进展,解放军迫切需要攻打坚固工事和城市攻坚的武器。晋冀鲁豫军区给机械设备最好的附城兵工二分厂下达了制造一二〇、一五〇重型迫击炮的命令。</p><p class="ql-block"> 从 1947年春开始,在既无产品图纸,也没有火炮实物;既无专用生产设备,又无合适原材料的条件下,军区炮兵主任赵章成亲临工厂指导,利用京汉铁路上机车车轴和车厢车轴,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以“蚂蚁啃骨头”精神,终于制造成功了我军历史上最大的一二〇、一五〇口径重型迫击炮。为此军工处给机钳工部全体职工记了集体功,工长智修身荣记个人特等功。 </p><p class="ql-block"> 这种炮装备部队后,倍受解放军炮兵部队的欢迎,被誉为军中“土坦克”。先后参加了正太、晋中、淮海等战役,解放安阳、石家庄、运城、临汾等城市的战斗。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很大作用。徐向前副司令员曾这样给军委报告:“在运城外围的战斗中,我太行自制之12 公分重炮及15公分重迫炮,威力甚大,在东关、天神庙,12公分炮一弹伤敌60余人;另一炮打坏汽车6辆。其弹片爆炸杀伤面之直径在50公尺以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附城兵工二厂制造的一二〇迫击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7年6月,为支持刘邓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全厂开展义务劳动,捐赠4门一二0重型迫击炮给刘邓大军的一个炮兵连队。</p><p class="ql-block"> 1947年到1949年,共生产一二〇迫击炮463门,一五〇迫击炮19门。</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的初期,也只有附城307厂和南京军械总厂有批量制造迫击炮的能力。 1951年9月,中央兵工局调整布局兵工企业,附城兵工厂改编为三四二厂的二分厂,许冠英为二分厂厂长。</p><p class="ql-block"> 1952年,二机部兵工局决定对三四二厂进行改组:以附城二分厂和西关的六分厂为基础,组建新的三〇七厂,厂部住附城。同时,中央军委拟投资1689万元,对附城三〇七厂进行改造扩建,以扩大迫击炮的生产能力,达到年产迫击炮5000门。二机部派员陪同苏联专家组对附城三〇七厂进行了实地考察,拟在附城新建厂房23000平方米,那是一个规模庞大的迫击炮生产厂。设计要求南京军械总厂达到年产迫击炮1500门的能力,只是附城307厂的三分之一弱。</p><p class="ql-block"> 但后来在南京考察时发现军械总厂尚有空闲厂房31000平米,如果将长治附城三〇七厂搬迁南京,利用南京军械总厂的闲置厂房,则可节省资金1689万元。于是考察组做出一个“南京方案”向二机部上报。</p><p class="ql-block"> 1952年9月,彭德怀亲自到南京听取了汇报。军械部部长李仲麟,政委林胜国汇报了具体方案。</p><p class="ql-block"> 经中央军委同意,二机部于1953年1月做出决定:按照“南京方案”附城三〇七厂搬迁南京。 </p><p class="ql-block"> </p> 厂长王大勋任命文件<div><br></div><div><br><div><br></div><div> </div></div> 时任厂长许冠英保存的文件手稿<div><br></div><div><br></div> 军工部政委赖际发讲话稿<div><br></div><div> </div> 军工部政治部通知<div><br></div><div> </div> <p class="ql-block"> 军工处政治部关于捐献一个炮兵连队装备的通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11月开始,从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晋冀鲁豫军区军工处、太行铁业促进会、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工业厅,一直到华北军政联合委员会财经联合办事处工业厅、华北公营企业部、二机部兵器工业局。军事工业生产在附城村历经14年,曾经制造了我军历史上的第一门重型迫击炮;成为工业化生产迫击炮的第一个定点厂;冶炼出了解放区的第一炉钢,为故县铁厂的高炉建设做了大量的前期技术性试验,为高炉顺利投产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附城村,这块红色的土地,许许多多的老军工在这里攻坚克难,默默奉献,留下了青春的印记和辛勤的汗水,凝成了"把一切献给党"的崇高信念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人民兵工精神,为我国的军工生产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赖际发, 1910年10月出生于福建省永定县。1926年2月参加北伐军,担任排长、党代表。先后任八路军驻榆次办事处主任、129师后方政治部主任兼新10旅政委、晋冀豫军区政治部主任、八路军军工部政委、晋冀鲁豫军区军区军工部政委。全国解放后,历任国家建材部部长,国家建设部第一副部长、党组书记。中共七大、八大、九大代表,中国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一、二、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张贻祥,1909年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1929年参加中国红军,1930年入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历任红军副连长、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处主任,军教导队政治委员。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参谋处政治协理员,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政治处主任,军械部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军区军工部政治部主任,华北军区企业部兵工厂政治委员。兵工厂厂长、华北军区军械部副部长、政委、军械试验靶场场长、第20训练基地副司令员、司令员、国防科委顾问等职。</p><p class="ql-block"> 1958年以来,参加和组织了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试验任务,是导弹武器和卫星发射试验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李鑫德, 1916年出生于河南洛阳孟津县。1938年初参加了唐天际部队。后调入八路军军工部任工会主席。以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军工部工会主席、华北兵工总工会主席。1950年调全国总工会,1957年派到苏联去学习制造玻璃技术,1958年回国组建了中国第一家玻璃厂,任厂长。1962年,任轻工业部科技司司长。<div><br></div><div><br></div> 王大勋, 1938年5月到延安,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随“工兵营”开赴抗日前线到达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先后任八路军军工部工程处科长,军工二厂技术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兵工八厂技师、总支书记、附城兵工厂厂长、华北兵工局第一兵工副厂长。为配合故县铁厂的建设,他协助陆达利用一吨小高炉为20吨高炉进行技术工艺准备,并取得成功。在财办军工处的组织领导下,曾经参与多种兵工产品专用设备的设计制造以及4吨熔炉、马铁焖火炉的改造。在军工处和野战军炮团指导下,领导了一二0、一五0重型迫击炮的试制和生产。<div><br></div><div><br></div> 赵章成,1934年,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营长、129师司令部炮兵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炮兵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炮兵主任、炮兵旅长、第二野战军炮兵3师师长、特种兵纵队参谋长。<br>  建国后,任西南军区炮兵副司令员、炮兵第三训练基地司令员、炮兵14师师长。1954年,赴朝鲜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指挥所司令员、志愿军炮兵第二司令员,荣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br>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div><br></div><div><br></div> 许冠英,河北省内邱县人。1937年8月参加八路军115师。先后任营部文书、特派干事、锄奸股干事、冀鲁豫湖西军分区军法处干事。1945年调军区后勤处军工股炮弹所任所长。1946年5月调单拐兵工厂副厂长。1948年2月,任峰峰煤矿修理厂厂长。7月,任安居兵工14厂厂长。1952年,任附城307厂厂长。1953年10月,任南京307厂副厂长。1964年10月后,任五机部西安供应办事处主任、五机部西安生产调查组长、兰州军区物资供应站主任。<div><br></div> <p class="ql-block">  杜绍堂,1913年10月出身于河南盂津县。1938年参加八路军唐支队修械所,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榆社韩庄、黄崖洞兵工厂、南石槽兵工二厂、安居兵工厂任工长、领工。1952年任附城307厂车间副主任,1953年任南京晨光机械厂副厂长。曾获得刘伯承工厂一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智修身,男,1912年9月出生于山西省定襄县。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1月参加八路军115师教导队修械所;1938年1月任八路军总部修械所组长;后任军工部一所组长;1940年4月任军工部四所工长;1945年4月任军工部二所工长;1946年3月任军工部七厂工长;1946年8月进入长治附城实验所任助工;1947年1月担任军工部二厂副厂长;1952年1月后任南京307厂副厂长。<div><br></div><div><br></div> 王新诚, 1921年出生于河南巩义。1938年9月参加革命,1939年春天到军工部二所当车工。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到军工部下属工校学习,学习期间曾参加黄崖洞保卫战。1942年工校学习结束以后回军工部二所,由做枪改做掷弹筒。1945年在河北涉县和村任第五兵工厂工会主席。解放战争时期,在山西省长治西关附城兵工厂负责保卫工作。1950年调至山西太原参与太原重型机械厂建厂工作,时任保卫股长。1954年在北京进修学习一年。1962年正式任命为太原市河西区检察院第一任检察长。<div><br></div><div><br></div> 陆达,男,1914年出生于北京市。1937年,陆达放弃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即将修完的学业,回国参加革命。1939~1949年任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工程处副处长,工业学校副校长及故县兵工厂厂长。在抗日根据地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依靠技术工人,将自己所学的科学技术与当地的实际条件相结合,创造性地将白口生铁炮弹壳进行韧化处理,开创了太行山根据地大量自制迫击炮弹的历史。<br>  1946年,在太行解放区主持建造了第一座近代高炉,结束了太行区不能冶炼灰生铁的历史,为炮弹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br>  1949年任太原军事管制委员会工业接管组副组长。建国后,历任重工业部钢铁局副局长、钢铁设计处处长、钢铁设计院副院长,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院院长,冶金工业部副部长、总工程师。<div><br></div><div><br></div> 张培江,河北省枣强县人。1931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学习采矿,探矿专业。大学毕业后投入革命队伍。先后任129师青年纵队政治部干事、修械所工务科长、军工部工程处、柳沟兵工厂工务科长、副厂长。1946年后,先后任故县铁厂副厂长。石圪节煤矿经理,1948年1月任晋冀鲁豫边区军工部四厂副厂长。1949年任太钢首席军代表。1950年调北京,先后在中财委。、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1954年调入国务院四办工作,任轻工业组副组长。1962年任煤炭工业部副司长、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煤炭科学院副院长。<div><br></div><div><br></div> 李宝庆,出生于河北磁县彭城。1939年4月参加抗大一分校学习,以后分配到八路军军工部,任三所青年干事、1941年任军工部政治处青年干事。1942年2月,任军工部一所二分厂政治指导员;1943年2月任看后子弹厂指导员,后任太南兵工二所二分厂指导员、兵工五厂监理。1948年2月任故县铁厂厂长、党总支书记、1952年6月任太原八七四厂副厂长、总工程师,1960年6月,任侯马八七四厂厂长;1975年6月任七十三厂长、党委书记;1979年任兵工三局局长。<div><br></div><div><br></div> 曾任铸工部工长<div><br></div><div><br></div> 刘贵福,山东宁津县人, 1937年8月在临汾参军,1939年入党。先后任延安柳树店兵工厂枪炮科长、茶坊兵工厂枪械部领导人。军工部一所副所长、华北兵工一大厂厂长、一二一厂长。<br> 1939年在延安主导设计了“无名式马步枪”,获毛泽东题词:“生产战线上的英雄”。1940年他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八一式马步枪”。1944年并评为“军工部劳动英雄”。建国后开发了我国的第一块“人造宝石”、“硬质合金”等新产品,用于潜艇和航天;主持我国第一代火炮等制式兵器定型和我国地方兵工厂的建设等工作。<br><div><br></div><div><br></div> 张汉英, 1919年5月出生于广东省澄海莲花镇。1935年参加共青团。1937年由泰国到陕北公学,后转入抗大第四期学习。1938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39年抗大毕业后,先后任八路军军工部黄崖洞兵工厂副教导员、技术书记、特派员、政委、八路军军工部石圪节煤矿监委、子弹厂监理。长治解放后,任炮弹厂副监理、副政委,副厂长。在"刘伯承工厂运动"中荣立一等功,荣获银制奖章一枚。<div>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重工业部北京七十兵工厂副厂长,五四六厂厂長,八四七厂厂长,1960年以后,任第三机械工业部技术司司长,第六机械工业部计划司司长,第七机械工业部生产技术司司长。<div><br></div><div> </div></div> <p class="ql-block">  王德元,曾经在兵工二厂做检验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城村,曾经的军事工业基地,从这里走向南京、走向大西南的成都、重庆,书写着中国军工生产新的历史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7年的附城村,共有104户,474口人,在这不足两平方公里的热土上,聚集了天主堂兵工二厂、府君庙铸工部、军工处试验所等三个兵工厂,养育了将近1000人的军工队伍,这在中国农村的历史上,在我军事工业生产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p><p class="ql-block"> 附城,这座北方的小村落,曾经的军事工业基地,历史永远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 (文中部分照片由太行老军工家人提供,在此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撰稿:王祥生 校对:李玲</p><p class="ql-block"> 制作:海潮 </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一年春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