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之清凉山

王天明

<p class="ql-block">  清凉门又称“清江门”,位于清凉山西麓的秦淮河边,建于明朝初年,是明代南京内城十三座城门之一,因山得名。清凉门原由一道城门和一圈椭圆形瓮城构成,现在镝楼已经不存,其余基本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由于清凉门段城墙是建造在清凉山西南部高低起伏的山崖上,地处偏僻,清凉门建成后不久,即被堵塞,600多年没有使用,行人稀少。直到2006年修建清凉门大桥时,清凉门才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因其是南京“内十三”城门中看起来建在最为低洼的地方,感觉好像是建在清凉门大桥下面的城门,很不起眼,缘由就是清凉门大桥其实就是架在城墙上的,系当时就着清凉山脚下道路的高度拆除城墙上部以降低高度而建的,给人视觉上产生了偏差,如果站在大桥下面看,就很清楚为什么了。以致于连一些经常在清凉门大桥走过的人,也不知道大桥下面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城门。图为清凉门洞外的清凉门大桥。</p> <p class="ql-block">  架在城墙上的清凉门大桥。</p> <p class="ql-block">  清凉门内金黄色的银杏树叶。</p> <p class="ql-block">  冬日清凉门前的雪景。</p> <p class="ql-block">  站在城头看清凉门大桥。</p> <p class="ql-block">  1940年时清凉门外北侧城墙边是百姓的草房(海达•莫里循摄),如今已成绿地公园、游船码头。</p> <p class="ql-block">  秦淮河对岸的石头城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  城门附近由条石和青砖组成的城墙,城门洞中有建造地字样的一块青砖。</p> <p class="ql-block">  清凉门城墙顶部稍南矗立着一块旗杆石,高1.84米、宽0.57米、厚0.3米,旗杆石上凿有两个穿孔,直径约12.5厘米,可惜应有的另一块旗杆石已遗佚。</p> <p class="ql-block">  清凉山的前世就是六朝时的石头山。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孙权将都城迁至秣陵(今南京)。为拱卫都城,孙权在楚金陵邑原址筑城,在石头山上、山下筑起类似土围子的城墙,并设置了烽火台及大型堡垒,取名石头城。城里的“驻马坡”曾经是诸葛亮虎踞龙蟠的出处。石头城下建有大型军事码头,驻有重兵,倚重长江天堑,是兵家必争之地(图为东吴第一军事要塞)。</p> <p class="ql-block">  东晋时为整修加固石头城,改为包砖墙,裸露于墙砖间赭红色的石壁斑驳嶙峋,沙砾间含有蚌壳、螺壳类化石,在石头城公园内,古城墙最高部分有一块凸出,月光之下犹似“鬼脸”,故清代以来石头城被称为“鬼脸城”,墙边的水塘犹如一面镜子,向人们展现出“鬼脸照镜子”的奇妙景观,成为南京明城墙必看的景点之一。在1958年的拆城运动中,由于朱偰先生的坚决制止,鬼脸城得以幸存。</p> <p class="ql-block">  鬼脸照镜子。</p> <p class="ql-block">  1944年,海达·莫理循从秦淮河对岸拍摄的鬼脸城。</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年间甲午战争爆发时,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提出优先发展军事,于1894—1898年间在位于现石头城公园内的山顶上修建了炮台,南京同一时期的晚清炮台大多消失,城内炮台工程仅余一处遗迹。1933年起,为防备日本侵略,南京国民政府又在石头城公园内的山坡上修建了轻机枪掩体地堡等国防工事。</p> <p class="ql-block">  长江沿线的重庆、长沙、武汉和南京,在夏天的时候炎热潮湿,城市里的人像生活在火炉中一样,自民国时期起就被称作“四大火炉”。面对蝉鸣蛙噪,一天比一天炎热的七月,在南京的外地人本地人,不约而同都想到一个避暑的好去处——清凉山公园。位于清凉门内的清凉山,在南唐时就是皇家避暑山庄、文人纳凉胜地。如今的清凉山公园已不包括内含清凉门的石头城公园,二者之间有大马路相隔。如今的清凉山公园内巨树林立、竹林密集,遮挡住灼热的阳光,盛夏时节,依然是众多当地人来避暑纳凉的胜地,园内尚保存着很多名胜古迹,有着“七朝胜迹”的美誉。公园内的景色与古迹相结合,与北京的“北海公园”差不多,所以这里又被人们称为南京的“小北海”。例如园内有南唐时期的古井和寺庙、明朝末期的“扫叶楼”、清朝的“崇正书院”等等,可以说这座公园是一个很好的“历史学堂”,让前来旅游观光的人们能够了解到很多朝代的故事。对于扫叶楼,民国时期曾多次游历南京的朱自清,在其著名散文《南京》中,是这样描绘的:“清凉山在一个角落里,似乎人迹不多。扫叶楼的安排与(鸡鸣寺的)豁蒙楼相仿佛,但窗外的景象不同。这里是滴绿的山环抱着,山下一片滴绿的树;那绿色真是扑到人眉宇上来。若许我再用画来比,这怕像王石谷的手笔了。在豁蒙楼上不容易坐得久,你至少要上台城去看看。在扫叶楼上却不想走;窗外的光景好像满为这座楼而设,一上楼便什么都有了。夏天去确有一股“清凉”味。这里与豁蒙楼全有素面吃,又可口,又贱。”这里说的“又贱”,应该是民间口语“又便宜”的意思吧。图为1940年时的清凉山。</p> <p class="ql-block">  扫叶楼后的石阶。</p> <p class="ql-block">  位于清凉山南、公园大门正北的清凉古寺,寺院为方形砖木结构,南唐时李后主曾来此念佛,故又称“颐和园”,寺院不大,但内藏乾坤,清凉佛被列为金陵十四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位于清凉山东面的崇正书院,是清代督察员、御史讲学的地方,据说里面还坐着藏王的遗体。</p> <p class="ql-block">  牌坊式山拱式的公园大门的“清凉山”三个大字,据说出自扫叶楼主人龚贤之手。</p> <p class="ql-block">  秋天的清凉山更是别具一格,尤其是银杏谷满地金黄的树叶以及金灿灿的银杏树,让慕名而来的游客们迷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  徜徉在清凉门南侧的“墙包山”墙头,会让我们更有一番不同的感觉,不过您得设法上得去才行!(图/文 王天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