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多烦一些吧!——转念一想系列

耳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我多烦一些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转念一想系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相遇疗法创始人 徐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去年秋天,一位北京的朋友打电话给我:“妈妈要去世了,她的心境非常不稳定;爸爸和老公也都时不时发脾气。我这几天都要烦死了。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  我说:“稳住。我给你几个建议:一、问问老人还有什么不放心的事情,一一承诺好,让老人了心;二、把能想起来的,老人做过的所有善事,列一个清单,经常念给老人听;告诉老人,因为您的善举,哪些哪些人受益了,善有善报,您会有个好的去处;……”</p><p class="ql-block">  朋友说:“好,好。那我烦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  我说:“你不是很想承担你母亲的痛苦吗?你现在的烦就是在替她呀。”</p><p class="ql-block">  朋友马上说:“那让我多烦一些吧!”</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并不知道这位朋友的烦,是否在替她母亲分担痛苦。但这样一说,朋友对烦的期望值就增加了,反而减轻了烦。母亲感应到女儿的心态沉稳了,自然也减少了不安。</p><p class="ql-block">  这里还运用了积极心理学,就是正面积极的暗示,而不是否定。举个例子:现在各位读者不要想一头黄色的牛,千万不要在脑海里想一头黄色的牛。……哎,你可能已经浮现了一头黄牛的形象。所以,对于临终的人,如果用诸如“你不要牵挂”、“你不要害怕”之类的,当事人可能想,什么是牵挂?什么是害怕?反而去牵挂和害怕了。如果用“你会放下的”、“你会平静的”等等,就比较有效。</p><p class="ql-block">  后来,这位朋友打电话来,说妈妈去世之后,脸非常好看,比生前还好看。</p> <p class="ql-block">【平和 学习体悟】</p><p class="ql-block">面对老人的疾患,我们做晚辈除了积极询医问药之外,大多做的只是生活上关心,疾苦上无奈,不知道如何做心灵抚慰,不知道身体上的疾病只是表象,其背后还有经年累月内在的心结(认知+情绪=心态),特别是性格(心智模式)底层的主因。譬如面对老人的身体语言,我们大都视而不见,对陈年往事或生活中的唠叨惯用的是:堵(强压)、扭(讲道理)、忍(装听)、飚(生气上火)、逃(避、躲),其效果于长于己都不太好,更无助于疾病痛苦的减轻。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先懂自己,再懂老人;先处理(自己)心情,再处理事情,先自己站稳(心态、状态),再扶(助)别人的耐心倾听、接话、有益的话题——通心式沟通确能益人益己。(徐冉老师对庄子的“顺人而不失己”有七讲,喜马拉雅平台有音频,本人美篇也有专辑文字语音,有缘人去听去悟很受用)</p> <p class="ql-block">四年前,周末时间报名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到养老院做义工,学+习了十方缘十大技法:祥和注视、用心倾听、同频呼吸、经典诵读、音乐沟通、抚触沟通、动态沟通、零极限、“三不”(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同频共振。生活中与慈母互动,虽没现在对通心懂的通透,也打开了母亲几十年的一些心结,很是受用。记得2016年上半年,89岁的母亲在京诊断为心肺衰竭,征求多方意见特别是尊重母亲意见,妹夫外甥连夜开车来京接母亲,到老家后直去医院,住了不到一个月,母亲恢复了往日的慈眉善目和微笑,出院后住妹夫家。一天,四十多年的初高中同学一行四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筠、国庆、二白、贵亭、建忠)</span>来探望母亲,还带来了我们几个同学当年的合影放大照,母亲看后爱不释手,睡觉时放在枕头下,母亲好似穿越回到了过去,神清气爽。之后月余一天中午时分,母亲躺在躺椅上,姐在旁边做饭,外甥带着幼子在沙发上玩上,外甥看到母亲一歪头,急忙唤我姐:妈,快看,我姥姥咋了?——母亲溘然长逝,驾鹤往生了🙏🙏🙏</p> <p class="ql-block">感谢四十年的同学:筠、国庆、二白、贵亭、建忠,2004年家严在县医院去世,就是你们帮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