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级9班班刊鹿鸣第六十五期

有勇知方

卷首语<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节</div> 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一节日在城市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但在农村,这几千年延续的文化仍显示着它的生命力。那里有小山村的静谧,有黄土地的厚重,有春节神秘温馨的气氛,有严肃庄重的礼仪和浓烈淳厚的人情味。而生活在城市的人则像断了根的浮萍一样在社会中漂流,因此人们心中始终有着一种寻根的冲动。<br> 中国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一是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是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是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四是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br>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沉淀下厚重的含金的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文化的质是历千年而不变的。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襄阳护城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辰珉</div> 中华腹地的山水石城——襄阳,孕育了一条亚洲最宽的护城河,得益于此,襄阳也被誉为“铁打的襄阳”。因此,护城河便成为襄阳的掌上明珠,继承着襄阳血脉,见证了襄阳2800多年的荣辱兴衰。<br> “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城乃城墙,池即护城河,早在公元前7世纪,护城河已成为英姿勃发的楚国的战略防御架构。“来早,虏人登高,望见忽有濠一道,莫不惊愕”,这是宋朝《襄阳守城录》中对襄阳护城河镇住入侵者的生动描写。护城河成为历代襄阳城的一道天堑,“华夏第一城池”极大地保障了城内人的安全。凌空俯视,河水仿佛是一条玉带,环绕在襄阳城的周围,把城市烘托得犹如一座美丽的水上城堡。<br> 假如你要问一个中国人,中国的母亲河是什么河?那人会坚定的回答——黄河;假如你要问一个土生土长的襄阳人,襄阳的母亲河是什么河,那人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护城河。是啊,静静流淌的护城河承载着2800年来襄阳的厚重历史,自古以来生生不息,如果你仔细观察,护城河沿岸的四季更迭,你会发现他有着“海日生残夜,江南入旧年”的自然理趣。春天的母亲河,河面水位升高,鱼儿们再也不用呆在深水区了,岸边的垂柳萌发出一条条浅绿色的嫩芽,天空飘舞着飞花般的柳絮,你可以躺在草地上尽情沐浴阳光,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满怀着希望来迎接新的一年;夏天,烈日炎炎,你可以尽情享受母亲的拥抱,既可以悠闲地坐在翠绿的柳树下,也可以倘徉在如画的岸边,聆听知了的欢唱,见证小草的坚强;秋天,虽然河边欣赏不到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但你可以欣赏银杏落叶的缤纷,感受黄叶舞秋风的绚丽;冬天的护城河也许不会白雪皑皑,但水边寒气依旧逼人,这迫使鱼儿再次潜入水底,深藏,此时再也没有杨柳婀娜的姿态,花草沁人的芬芳,但护城河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旧的一年便在母亲河冬日的宁静与安详中悄然结束。<br> 如今的护城河,已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无论春夏秋冬,我都会来这里欣赏一番,赞美一下这位守护神。可你知道吗?这诗一般的风景却来之不易,曾经的护城河裹满了淤泥,浑身散发着恶臭,路过的人无不掩鼻侧目,唯恐避之不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她历经了三次大的清淤工程,尤其是1991年那次,妈妈告诉我,几乎全城的人都参加了,河里的水被抽干,露出恶臭肮脏的淤泥,没有挖机,大家就用铁锹一铲一铲地挖,人们排成一队队的纵列,用竹筐和麻袋把淤泥从河床底传送到岸上,人山人海,场面宏大,口号响亮,旗帜飞扬……望着那碧绿的河水,我感慨万千,原来是无数前辈的辛苦付出才成就了今天的如画美景,愿这种精神代代传承,愿护城河的水永远澄清。<br> 轻轻敲击河边的小石子,我仿佛看见了几千年前河水阻挡敌军前进的场景,仿佛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仿佛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又仿佛听见了襄阳城上的守军们高喊着胜利的口号……<br> <font color="#ed2308"><b> 评语:文章引用的资料详实,用得恰到好处,从护城河的特点、重要性、后人为保护她所作出的努力、到如今诗画般的风景,一一娓娓道来,画面感十足,如果文字再仔细斟酌一番会更好,力求各段语言风格和谐统一。</b></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道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彦希</div> 掘开厚土,可以看见一段尘封的记忆;翻开史册,可以解开一个神秘的谜题;而走进厨房,品一道菜,也可以搭上时光的便车,寻一寻家乡的地域风情。<br> “咔嚓,咔嚓,咔嚓”这准是外婆在切大头菜了。迫不及待的我冲进厨房,看到一盘酱色的大头菜,不禁垂涎三尺,同时也在感叹:这白中带点青绿的根用芥菜,是怎样腌制成如此香气浓郁,又爽口开胃的咸菜的呢?<br> 吃着切好的大头菜,我坐在了电脑桌前,打开电脑上网查了查,这才知道,咱们襄阳大头菜的腌制,须三腌、五卤、六晒。而这般奇妙的工艺,自然不负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而且这大头菜还与我们襄阳有名的三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说,大头菜是诸葛亮隐居古隆中时所创,故又称“孔明菜”,还曾作为行军时的食品。<br> 嘴里咀嚼着大头菜,感受那咸香和甜辣同时在嘴里迸发,感受这跨越千年的美味带给我心灵的触动,感受这融入我们生活的大头菜,我不禁感叹,家乡地域文化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非遗也并不高深莫测,它也许就是餐桌上一道普普通通的家常菜。<br> 一口大头菜下肚,我不禁深思。虽然大头菜和我们贴的这么近,但为什么襄阳其他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却似乎和我们渐行渐远了呢?现在许多人喜欢吃华丽的蛋糕,却遗忘了接地气的金刚酥;喜欢大口吃肉品尝牛排,却忘了鲜辣的襄阳牛肉面……<br> 外婆又把一盘大头菜炒肉丝炒好,放在餐桌上,笑眯眯地对我说“以前你妈妈最喜欢吃我炒的大头菜炒肉丝了,每次只要有这道菜,她就能干一大碗饭。我也是吃家乡的大头菜长大的。”一道简简单单,却又色香味俱全的大头菜,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满足了一代代人的味蕾,丰富了一代代人的记忆。<br>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要守住这份美味,更要让大头菜香飘千里,名扬四海。要把品尝大头菜的这份满足分享给每一个人,又要把品尝大头菜是别样的感动留在心间。<br> 掩上厚土,记忆也许会被尘封;合上史册,谜题或许不会被解开;但大头菜的飘香,是掩不住,吹不走的,它在家乡的这片土地上扎了根,在人们的心里扎了根,成了每个襄阳人心尖上的一道菜。<br> <font color="#ed2308"><b>评语:本文简略的介绍了大头菜的基本情况,着重抒发作者本人的关于大头菜的各种情思,表达了对大头菜以及家乡文化的喜爱赞美。但本文没有设置太多情节,平平无奇,读起来毫无跌宕起伏感。抒情并不集中,有些散,抒情、说明和少量记叙相互穿插却没有把握好写法,不免有些杂乱。望继续努力。</b></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襄阳牛肉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婧羚</div> 清晨,一轮橘红色的阳光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给笼罩在氤氲迷雾的大地涂抹上了一层霞光,光亮驱散了早晨雾障霜凝的朦胧,也照亮了小区门口的街道。牛肉面馆门口,吃早餐的人整进进出出,热气腾腾的炉火隔绝着冬日的严寒。<br> 我和朋友正在小区中跑步,当手机上的数字终于到达800米时,朋友喘着粗气,拉着我停了下来说到:“减肥太难了,跑个步真是太累了,我们去吃个早饭吧!”“我们去吃牛肉面吧!”我激动地说:“你到外地上学这么久了,是不是特别想念襄阳的传统美食啊!”朋友轻轻皱了下眉头,本想拒绝,但是经不住我的再三邀请,于是跟着我一通向小区门口的牛肉面馆走去。<br> 在去面馆的路上,看着朋友不大情愿的眼神,我不禁很诧异,记得她小时候很喜欢吃襄阳牛肉面的啊……不一会,我们便来到了店里,在一位老奶奶旁边的空位坐下。店里的阿姨把牛肉面端到我面前时,那红灿灿的牛油和翠绿的葱花香菜相映相衬,浓香四溢,我迫不及待地抓起筷子,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将面条和牛肉搅拌均匀,用筷子夹起七八根面条混着牛肉一起送入口中。吃完口中香辣的牛肉和劲道的面条,紧接着俯下身来喝一口漂浮着牛油的面汤,辛辣的牛肉和面汤刺激着口腔中所有的味蕾,嘴唇也辣的通红,冬日的寒凉瞬间烟消云散。<br> 由于我吃的太过专注,竟没有注意到身旁的朋友,只见她面前的牛肉面一口都没动。“怎么不吃?”我好奇地问道。“最近流行的网红蛋糕脏脏包你知道吗?我本来打算今天吃它网红打个卡的,喏,我都带过来了,这个可好吃了!”看着朋友从包里拿出那块小小的黑黑的凉凉的蛋糕,我突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正在这时,身旁的老奶奶拍了拍朋友的肩膀,说道:“孩子,这牛肉面可是襄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民间祖传工艺的结晶,也是襄阳饮食文化的精髓啊!可是现在的青少年们却都追求时尚,各种网红食品花里胡哨的,可它哪里比得上传统美食的健康美味。网红美食不过是一时流行罢了。”朋友羞愧的低下了头,也一口一口的吃起牛肉面。<br> 吃完早饭后,朋友对牛肉面的美味赞不绝口,说道:“这些年在外地吃遍了网红食品,还真没有襄阳牛肉面吃的舒服,踏实!”我们都笑了,开心的走出面馆。<br>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手艺是因为没有传承下来而断绝,我们不能让历史只成为历史,要让其传承下去,要让他们也成为未来。吃一碗襄阳牛肉面,传承一份襄阳文化!<br> <font color="#ed2308"><b>评语:文章通过对外地回襄朋友吃面前后的表现,突出了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性质。通过邻座奶奶的话语感受到了老人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比当下年轻人对新潮、网红食品的追求,更加突出了需要我们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b></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襄阳的诸葛亮文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思远</div> 在襄阳城西二十里许,有一处“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林不大而茂密”好地方,它是就是我们襄阳人非常敬仰的智慧化身——诸葛亮的躬耕之地——隆中。<br> 一年四季,这里风景秀丽,游人如织,人们来这里,不仅是为了欣赏美丽的风景,呼吸清新的空气,更是为了瞻仰诸葛亮的身上所散发出智慧和忠诚的光辉。诸葛亮出生在山东,成名也不在襄阳,但我们襄阳人对他却有着深深的情结,就是因为他的身上展现出的身居陋室却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还有他报答三顾茅庐知遇之恩,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魅力。而他人生中在隆中躬耕的这十年,真正为他所创下的丰功伟业埋下了种子。<br> 在隆中这片土地上,诸葛亮一边躬耕,一边博览群书,四处交友,游学,所以他虽然居于深山,却能知晓天下大势,因此,当刘备三顾茅庐时,他能够提出名闻天下的“隆中对”,帮助迷茫的刘备分析天下局势,从而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他出山之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屡败强敌,成为智慧的化身。<br> 襄阳人的诸葛亮情结,还在于他的“忠”。当刘备白帝城托孤于他时,国家处于命悬一线之时、“危急存亡之秋”。但他一心辅佐后主,力挽狂澜,匡扶汉室以报答先主的知遇之恩,真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反观他的对手司马懿,同样是曹魏的托孤之臣,却用欺诈的手段,逐步篡夺曹魏政权。诸葛亮与司马懿不仅在战场是对手,在品格上也有天壤之别。<br> 1800多年过去了,诸葛亮的大名早早深深地印在襄阳这片土地上。他虽然只在襄阳生活了十年,但他为襄阳人留下了代代相传的故事,为襄阳这座城市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他的品格成为襄阳人的追求,深深地融入每个襄阳人的血液中。<br> <font color="#ed2308"><b>评语:此文借对诸葛亮“智慧”与“忠诚”的赞美,表达了襄阳人对于诸葛亮品格的敬仰和传承。文章语言流畅,结构分明,但对于主题“文化”还不够突出,望改进。</b></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明·时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代文茜</div> 时间长河犹如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中华文明在经历了惊涛骇浪的不断冲刷,洗涤,变成的彩石,铺满河床,使得河流异彩纷呈。<br> 春节将至,雪花像淘气的孩子,撒了欢地往下跑,聚在地上,寒风似乎在跟人们开玩笑,不住地吹,好像在催促人们:“快回家吧。”<br> 我回到家中,见大家忙忙碌碌。姨姨提着一个微微乱动的袋子,望见表弟,笑着说:“小馋猫,晚上有好吃的哦。”外婆做着美食,不住地看向一个密封的小罐子。晚上,我们一家人聚餐,桌上遍布美食,大家有说有笑。这时,姨姨端着一盘大闸蟹从厨房出来了:“来尝尝美味的大闸蟹吧。”说着姨姨把盘子放在桌上,给我和表弟夹了一个。“姨姨,怎么没有酱料啊?”表弟急切地问道。姨姨正起身, “酱料,我去拿,让你们尝尝家乡的特产,可美味了。”外婆高兴地说着去了厨房,出来时,手中拿了一个小罐子。打开,罐中是一个个白色小方块,上面铺满了红红的辣椒粉,“这是豆腐乳,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把豆腐切成小块放入罐中,发酵,腌培,我用了几个月才做好的。”外婆激动地说,把罐子放在我们面前,“尝尝吧。”,期待地看着我们。我尝了一口,表弟夹了一大筷子,往嘴里喂,突然,他跑到垃圾桶旁吐了出来,“一点也不好吃,又酸又辣,还有一股怪味,我要吃番茄酱。”他冲着姨姨哭嚷着。“这东西小孩子肯定吃不惯,我去拿番茄酱。”姨姨起身去了厨房。“我觉得挺好吃的啊,不愧是拥有千年历史的美味。”我赞叹道。表弟惊讶道:“千年!难怪一股怪味。”外婆叹了一口气,我又夹了一筷子,“确实,一股怪味,是时间冲刷的味道。时间长河一遍又一遍冲刷人们心中对它的美好印记,直到印记黯淡无光,人们乍吃一口,怎会不是一嘴怪味呢?”我暗自替它惋惜。<br> 腐乳这颗彩石已被时间击出裂痕,濒临破碎。难道只是时间的过错吗?不!人们的不重视和不保护,使得它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淡忘了它的味道,它的文化,才让时间有机可乘。若人们再不重视,还有多少“彩石”会落入时间的手里啊?<br>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像腐乳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是中华文明的一种依托,我们有义务保护它们,传承它们,让它们焕发出更加耀眼的色彩,照耀时间长河。<br> <font color="#ed2308"><b> 评语:通过一次家庭聚餐大家对腐乳的看法,体现了传统文化不被人们重视和保护的现象,呼吁大家保护文化遗产。但语言不够生动,简练。</b></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襄阳牛肉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心怡</div> 周六早上,我被闹钟吵醒,睡眼惺忪地从床上爬起来。妈妈敲了敲门,问道:“今天早上吃什么?”我立马来了精神,干脆利落地回答:“牛肉面!”<br> 说起牛肉面,它是襄阳极具特色的一道美食。我随着妈妈来到一家面馆,点了两碗牛肉面,老板却十分抱歉地说道:“我们不卖牛肉面,制作成本太高了,牛肉又不好保存,冷冻过的肉也不太安全,万一顾客吃出问题来了,我们可负不起这个责任……”旁边一位阿姨提着打包好的热干面,附和说:“是的,我之前去过好几家面馆,都说不卖牛肉面了,我这才买了热干面。唉,真可惜呀。”“啊?那真是太遗憾了。”妈妈见我一脸失望的样子,安慰我说:“我们再去别的面馆看看吧。”<br> 万幸,第二家面馆里倒是有牛肉面。老板把准备好的面条放在漏勺里,铺上一层豆芽后在锅里煮一会儿。等到面条煮熟了,把漏勺里的面条倒进碗里,依次浇上汤汁、牛肉和辣椒油,最后再撒上葱花,这样,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牛肉面就做好了。<br> 与其称它为一道美食,不如说是一件极其完美的艺术品。纯白色的瓷碗里装着黄色的面条,棕红色的牛肉和鲜红的辣椒油相得益彰,再加上青绿色的葱花来点缀;凑近闻,一股辛辣的味道扑面而来,瞬间勾起了我的食欲;吃一口面,吃一口肉,再喝一口香醇的现磨豆浆,顿时感到人生圆满了。<br> 往常只要早上吃一碗牛肉面,一整天的心情都是好的,而今天我却有些怅然。如今牛肉面的价格越来越高,吃的人似乎也越来越少了,真怕有一天牛肉面这一襄阳特色美食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从而成为我们一代人的回忆。<br> <font color="#ed2308"><b>评语:本文通过写自己买牛肉面经历和牛肉面的做法和味道,点明了牛肉面所面临的问题,表达了自己对牛肉面的喜爱之情。</b></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化·猪油饼</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董俏一</div> 春风里回眸伴花开,花开半季。晨阳初升,一米阳光照心头。鸟鸣入耳,花香满院,点点白花上枝头。在小院里,盈绕在花香中,啜饮一口稀粥,咬一口猪油饼,一股浓郁的香气绽放在唇齿间。<br> 白纱帐下经过一天发酵后的面团,上面点缀着白芝麻貌似平平无奇。可里面却包罗万象,焦脆的猪肉粒,翠色的小葱,衬上各家准备的酱料。小小的饼再在背面沾上少许水贴于炉的内壁,经过炭火的炙烤,待面饼焦香,便取出。将饼子取出后,前后刷一次油,用刀从中切开,溢出了的猪油再刷上辣酱。看着就像白纸上有些绿草再长些红花,但吃上一口便让人欲罢不能。饼的脆香和稀粥的软糯,这样的美味是曾是纯朴的南漳人民早餐餐桌上常见的主角。<br>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更多元化,便捷的交通,使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融合起来。现在有什么,山东煎饼,天津煎饼果子,台湾的手抓饼,陕西的肉夹馍。各式各样的饼,使得像猪油饼这样的美食在现在年轻人的味蕾里,在他们的乡愁里早已淡化。这进一步引我深思,究竟是因为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重视,还是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不深刻,或是现在生活使我们变得只是挂在嘴边而不去落实。在深思中,一个异样的声音传了出来:“这饼太油了,还不如煎饼有营养,又不如汉堡好吃,我不吃。”我诧异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整日里提倡“文化自信”,在这一刻去哪了?我们每刻都说要传承文化,在这一刻又去了哪了?文化之所以传承,是因为它跟流行不同,它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数百万年的检验,与日月同空,山川同在。我们的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底蕴,文化之祭,纵然隽永,亦不会随风而化!只有在传承中不断发扬,才会使古老的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br> 花海中回眸携风而走,飞花漫天,落红飘落,云卷云舒,文化绕在心头。以传承为初心,让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br> <font color="#ed2308"><b>评语:这篇文章以清晨吃猪油饼为话题展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呼吁大家一同传承传统文化。文章没有插入故事情节,只是自我叙述。语言不够精简生动,没有感染力。如果适当加入小故事穿插就更好了。</b></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乡的传统文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肖登镭</div> 端午节已至,放学回到家后,一股幽香从厨房里飘散出来。我眼中顿时一亮,好香呀,这是在做什么?奶奶笑着说道这是在包粽子,每年的端午节都是有这个习俗。<br>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们家乡的传统节日之一。相传端午节是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而来的。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挂艾叶,包粽子。所以端午节也似乎带有竹叶的清香,使人不经对端午节充满无限的向往……’<br> 我似乎也被这个带有神话色彩与独特习俗的节日给迷住了,我便央求奶奶教我包粽子。奶奶轻轻的告诉我:“传统的粽子要以糯米为馅儿,佐以红枣、绿豆,然后用竹叶包裹,吃时拌糖。包的时候,先用竹叶卷一个漏斗的形状,再放入糯米绿豆馅儿,然后顺着漏斗的形状将粽子包成三角形的,最后用线绳捆紧就成了。”奶奶在给我讲的同时,一个漂亮的粽子已经出炉啦!我努力了半天,却总是也包不出一个像样的粽子,一个好端端的粽子被我包成了圆形。哈哈,今年的端午节我祝大家团团圆圆,我笑着说。<br> 粽子终于成了,我望着自己亲手做的杰作,心中不仅感慨万千,望着粽子上滴溜圆的豆子与米粒,简直一下子就把人们的食欲给挑了起来,而我自己也望着那些刚出锅的粽子,忍不住偷吃了几个。<br> 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餐桌前一边谈笑风生,一边诉说着端午节的文化与习俗,一边等着表弟一家回来过端午吃粽子。粽子来喽,好香呀,在坐的无不发出感叹。而我自豪的拍拍胸脯道,这些粽子我可也有功劳哟,我连忙自夸道。<br> 突然一阵电话声响起:“喂,哥哥,今天我和同学约了出去吃饭,再见。”望着电话的我,却有一股难言的、失落的情绪油然而生。<br> 爷爷奶奶也听到了电话中传来的声音,弟弟不回来,他们一个个严肃的坐在那里沉默不语。我只好笑着打着圆场,没事儿不管他们,我们自己吃自己的。好一会我们才回过神来,不禁感慨万千,爷爷说:现在人们都不是很重视传统节日,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只关心最新潮流,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忘了根本。我听到这话后,不禁伤感的想到,可能爷爷奶奶老了,盼着节日放假,弟弟一家能回家吃一顿饭,团团圆圆相聚。如果每个人都这样的话,也是在自觉维护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一些传统节日、文化也就不会画上句号,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也不会消失。<br> <font color="#ed2308"><b>评语:这篇文章通过闻粽子得清香简略引出端午节的由来,由“我”学包粽子和弟弟不回家吃粽子,旨在爷爷奶奶老年人盼着这样的节日放假,全家人团团圆圆相聚。点明了自己写作的意图,保护传统文化点明了主旨。但语言还需精炼且不够生动活泼,文章要分清主次,详略要得当。</b></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莫让堂戏如“唐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邱阔</div> 前些日偶然听得要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兴致勃勃地寻找,终问到堂戏表演时间,想一睹为快。<br> 进场坐候,听得一声开场了,演员走上舞台,妆容神情各异,如那黑衣长袍,面目狰狞的,使人一看便知来了个反派,惟妙惟肖。接着就是充满乡土气息的方言唱词——“王容他是啥子哦,今个儿听我说一说”,一阵锣鼓接踵而至。<br> 起初颇有兴致的,然久了便只看见一个个花花绿绿的影在舞台上闪过,一句句刺耳的方言在我耳畔萦绕,自然昏头涨脑,耳中冬冬喤喤地响,先前的人物形象全然模糊,仿佛一块磐石重重压在我头上。然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念头仍支撑着我,使我开天辟地一半睁开眼细看,一会儿终于听到一声“大家晓不晓得王容是卖什么的”。台下是一片寂静,仿佛在朦胧的夜中沉睡,可窗外是一片阳光明媚。<br> 戏尴尬地进行下去,过了不知多久,戏终于结束了,于是走出剧场,王容之流已消失得无影无踪。<br> 我思忖着:这堂戏何以如此无聊呢。网上一查才知堂戏确实如此,十分长,然那是旧时人们都有时间去看,现在的我们有多少时间去听呢?<br> 然过了一年,仍是借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壮胆,战战兢兢走入剧院。这次却不同,主持人干脆利落地说:“下面请欣赏《红色娘子军》。”<br> 定睛一看,台上是一片民国式的服饰,没有先前剧前的家常,开戏便是女主人公倔强的声音:“我的名字是琼花,平生最恨南霸天!"接着,饰演南霸天的演员一跃而上,面带怒色,如豹般厉声喝道:“小小丫头不干活,竟敢在此乱讲话,打!”这一开场便吸引住了大家的目光。接着几人便装作对琼花拳打脚踢,琼花抵挡无济,昏倒过去,幕布拉上,台下早已不是昏昏沉沉,几乎所有人都议论纷纷,幕布拉开时不约而同停止讨论,望向舞台。<br> 琼花初遇红军干部,问道:“你——,是何人?”姑娘——,你可还好“他的普通话十分标准,接着整个情节曲折有致,在台上大喊”打倒南霸天时“台下更是人声鼎沸,音浪奔涌,仿佛直掀整个场馆。<br> 谢幕时,大家齐声鼓掌,称赞不已,我却陷入了沉思:我们平日呐喊的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不大都只是一句口号,何曾真正喜爱呢?而这是为什么呢?历史在变迁,遗产也应服务现代生活,戏剧的改革并非文化的丢失,而是时代的进步。<br> <b><font color="#ed2308"> 评语:本文构思较好,分析了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但两次对比比较突兀,详略不得当,结尾发出倡议,运用对比,但应有些议论,才能更加有说服力,更加深刻。</font></b><br>

襄阳

牛肉面

大头菜

文化

护城河

粽子

传承

我们

端午节

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