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压岁钱

张启荣

<p class="ql-block">  从前过年,不但小孩喜欢,大人也喜欢。一进腊月就天天想,夜夜盼,激动的心情,无法描绘,不可言宣。</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经济拮据,物质匮乏,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寅吃卯粮,捉襟见肘。年年粗布褴褛,顿顿粗茶淡饭。唯有过年做件新衣服,吃到好菜饭(猪肉、饺子)。其实,小孩最盼望的莫过于磕头拜年,挣压岁钱。现在每每想起,心中就会泛起甜美的回忆,别样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压岁钱”,又称“压祟钱”。其寓意为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因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伤害,所以用“压岁钱”来压“祟”驱邪,平安度岁,健康成长,这更是父母尤为迫切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过年常听常新的故事,现如今还记忆犹新。传说,古时候有种妖,曰“祟”,身体矮小,黑身白手,于除夕之夜出来害人。睡觉的孩子被它一摸,顿时号啕大哭,高烧骤起,呓语不止。数日,热退病去,小孩便由聪变傻。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惶惶不安,恐怕“祟”来害人。于是,家家户户,团团而坐,点灯熬夜,守护平安。被称之为“守岁”(“守祟”)。</p> <p class="ql-block">  据说,有一夫妇,年事已高,喜得贵子,如获至宝。除夕之夜,唯恐孩子被害,不敢入睡。便用红纸包上铜钱和孩子一起玩耍,包上拆开,拆开包上……如此反反复复,一直玩至深夜。孩子入睡后,顺手将铜钱置于孩子枕边。夫妻俩仍不敢合眼,便亮着灯,一直趴在床边。</p><p class="ql-block"> 时至深更,陡起狂风,吹开房门,吹灭油灯,“祟”至床前,欲摸孩子,刹时,枕边的铜钱发出一道耀眼的光芒,“祟”既缩手,尖叫一声,不见踪影。</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夫妇二人便将此事遇人就说,逢人便讲,广而告之。以后,大家也都学着他们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铜钱,放在孩子的枕边,从此以后,“祟”就再也不敢出来伤害孩子了。“压岁钱”(“压祟钱”)也就由此产生了。</p> <p class="ql-block"> “压岁钱”的本真来由,无法考证,在我国可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已成为我国传统的过年习俗之一。每年除夕,吃完年夜饭,父母都会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装进孩子的衣兜,作为“护身符”,以镇恶驱魔。</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的“压岁钱”也就是两三毛钱,现在看来微不足道,可在那个时候,在孩子们的眼里视为“巨款”。在玩的时候,时不时地摸摸衣兜,看看压岁钱是否还在,有时还要掏出来看看,确认无疑,这才放心地再玩。</p><p class="ql-block"> 手头宽绰人家,压岁钱是长辈给晚辈过年的“赏赐”,孩子可以自由支配。去买些小花炮、糖块、气“茄子”(气球)等好吃好玩的东西。一般家庭,孩子的压岁钱只能在自己的兜里装一天,到了初二,“压岁钱”完成了它的使命,就被父母哄着咙着再要回去,甚至连别人给的也要如数上交,以便用于日常生活的开支。确实困难的家庭,手头紧,就用几块糖替代了“压岁钱”,孩子们也是怡情悦性,乐不可支。</p> <p class="ql-block"> 如今,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压岁钱”的意义也在悄然改变,新的作用与时俱进,应运而生,甚至被涂上了越来越浓的功利色彩和铜臭味。其“身价”也渐行渐涨,越来越高。由几毛、几元、几十元,增加到几百元,乃至成千上万元。这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具体体现。</p><p class="ql-block"> 与之俱来的是以数额的大小来衡量情感亲疏,关系远近的标准。处于攀比心切,虚荣心强,以致盲目跟风,多了拿不出来,少了拿不出去,“压岁钱”一度变成了“压力钱”,由“面子”伤“里子”,而陷入尴尬与无奈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 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压岁钱”的寓意不能变,要让它回归“自然”,回归本源。让“压岁红包”真正成为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包”“心愿包”,成为亲朋好友间,充满正能量的礼尚往来。</p> <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之,立即删除。)</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张启荣,山东临沂罗庄人,教师职业。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乡村作家、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罗庄区文史研究员、罗庄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及多</span>家文学报刊、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