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毛泽东手书古诗词,在书法境界上已臻出神入化。从百幅真迹来看,毛泽东的书法和诗意极为融洽,浑然一体,豪迈、苍凉、委婉、激越,风雨雷电、水流花开、天地肝胆、大泽龙蛇,博大的心胸、纯美的诗情,毛泽东凭手中的长锋狼毫笔,在尺幅间、时空中,留下了人间正道、男儿意气、云水襟怀和审美理想。可以说,毛泽东的书法在六十至七十年代,已达到了巅峰。 有人形容其有“二王”之秀逸,孙过庭之俊美,张旭之狂韵,怀素之放肆,苏黄之雄厚……。</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学习书法过程中,研究学习的范围很广。红军长征时期他在遵义县北的娄山关,见一刻石碑上刻的“娄山关”三字不仅写得苍劲挺拔,而且石工刻得也如眼前峻峰峭壁,堪称佳作。毛泽东在这块石碑前停留良久,感叹再三,他反复揣摩,不断用手比划运笔,嘴里说着:“可惜这碑不知出自哪朝哪代哪位名家之手啊!”他问陈昌奉等娄山关'刻碑做什么呢?”同志们答不上来。毛泽东解释说道:“关乃要塞重地,是出入的通道,因此常以碑柱碑石为界,区分和标志地名。”的确,毛泽东一生都没有和“文房四宝”须臾分开,他的书法造诣堪称一代大家。</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书法不物成规,有着极其鲜明的创新意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他师古人而不拘成法,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推陈出新,独领风骚,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毛字”、“毛体”。</p><p class="ql-block">霸气是毛泽东书法中的一股雄放之气,气势咄咄逼人,汪洋恣肆,纵横捭阖,节奏铿锵,一泻千里。如果站在“视觉冲击力”角度观赏,其“形式艺术”的动感魅力,可以横扫千军,无人匹敌。 </p> <p class="ql-block">这还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手书““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众所周知,这两句诗出自唐朝罗隐的《筹笔驿》,全文为“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唯馀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可见,毛主席不仅自己擅长诗词,而且还非常喜欢股古诗词,而这14大字的书写,还是第一次见到,而且风格上也是十分独到的,还惊艳了书法圈,让人叹服,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番吧。</p><p class="ql-block">这14个大字的题写,在风格特色上,绝对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用墨上,别具一格,与众不同,采用了这种浓墨重写的特点,并且这种浓墨重写,也是很少见到的一种场景,笔墨不仅仅丰腴,而且那种洒脱感,那种磅礴的气势,依然表现得十分到位,不仅没有笨重之感,反而给人的感觉是更加轻盈的,真是让人佩服,诸如“来”字的书写,功夫十分深厚,而且还和前面第一个字相互联系,书写速度上也有掌控和拿捏,飞白现象十分到位。</p> <p class="ql-block">1912年6月,毛泽东进入省立一中后不久,学校举行了一次作文比赛,主题是读史用史,题目自拟。毛泽东根据《史记》记载的“商鞅徙木立信”这个故事的内容和比赛的要求,并联系当时的社会现状,挥笔写下大气磅礴的《商鞅徙木立信论》,以抒发胸怀。</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这篇作文虽然只有400多字,却紧扣“立信”二字,从立法的角度论述法与民的关系。他说:为政者要取信于民,法律、政策必须有利于人民。有益于人民的法律政策,人民会自动地去实现与维护;如果法律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政策有损于人民的利益,那就会把政府与人民对立起来。商鞅立法变革严惩奸邪以保护人民的权利,奖励耕织以增进国民的富力,鼓励军功以树立国威,清除贫困衰弱,造福人民,这是我国从未有过的大政策,人民为何“立而不信”呢!原来是变法前的秦国政府早已失信于民,“黎民惧焉”,尽管执政者煞费苦心,人民依然“立而不信”。至此,毛泽东将笔锋折转,写道:人民中的守旧观念、胆怯心理,执政者的腐败、欺压,是导致我国几乎“蹈于沦亡之惨境”的深层原因。</p><p class="ql-block">当时,柳潜先生作为毛泽东作文比赛的主要阅卷者,不愧为一位有眼光的国文教员,他从毛泽东的这篇比赛作文看到了这位来自农村的学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和立志“利国富民”的改革抱负,顿时拍案叫绝,情不自禁地在这篇仅400多字的作文上,竟然作了6个眉批,还破例在文章的最后写了一个总评,共计141个字的批语。柳先生写完眉批和总评意见后,毫不犹豫地给毛泽东的这篇作文打了100分。</p><p class="ql-block">最后,全部获奖作文报到校长符定一那里审定,符校长不仅同意柳先生等人的意见,而且特地在毛泽东这篇作文的首页上批了“传观”两个醒目大字。</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1915年写给萧子升的信,竟然是小楷书写,而且颠覆了我们的审美,端庄隽秀,虽然字形瘦长,但是却十分工稳,耐看,堪称“书坛天花板”,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番吧。</p><p class="ql-block">从毛主席这幅小楷书信上看,一上眼,就让人感到与众不同,不但有唐人“写经体”的韵致,而且还充分嫁接了王羲之《黄庭经》的笔意,写出了一番崭新的面貌,尤其是瘦长的字形,让人有一种高大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非常强烈,让人倍感清新,从中我们还能够体会到行书的流畅性,以及欧楷的险绝之象,能够将诸体融合一起,并且契合度高,让人眼前一亮。</p><p class="ql-block">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用笔上变化多端,而且方圆互施,以方笔为主,主要见诸于转折之笔,不但干净利落,而且斩钉截铁,尽显一种指点江山的大气,不仅在转折之笔上,非常有特色,我们发现,无论那一笔,那一画,都是精雕细琢,尤其是长横笔,不但有倾斜度,而且倾斜度之大,单字看来,又非常正,这正是他最为独到的地方之一,而字形的瘦长,让人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这对小楷的掌控,真是出乎意料。</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印象里,毛主席的书法就是一种狂草,可是看到他的这幅小楷作品,真是让人大开眼界,颠覆了我们的认识,也让大众眼前一亮。</p><p class="ql-block">1915年2月19日,毛泽东写给萧子升的信:</p> <p class="ql-block">在1915年,即毛主席22岁的时候所写的书信,此书信是毛主席写给自己的同学黎锦熙的。</p> <p class="ql-block">在1915年,即毛主席22岁的时候所写的书信,此书信是毛主席写给自己的同学黎锦熙的。</p> <p class="ql-block">在1915年,即毛主席22岁的时候所写的书信,此书信是毛主席写给自己的同学黎锦熙的。</p> <p class="ql-block">在1915年,即毛主席22岁的时候所写的书信,此书信是毛主席写给自己的同学黎锦熙的。</p> <p class="ql-block">1917年,24岁的毛泽东写了一篇长达4000余字的作文,名为《心之力》,这篇作文震动了全校,他的老师杨昌济,先是为这篇文章判了100分,后来又加上了5分,以体现对这篇文章无以复加的赞许。《心之力》一文在当时就被广为朗读传抄,并流传至今,且至今读来意味无穷,依然令人振奋。</p><p class="ql-block">这篇满分作文<span style="font-size: 18px;">被后世誉为建国之才的奇文,</span>此文当年在湖南一师广为流传和誊抄,后几度失传,今终于被湖南一师当年同学的后代在先辈的遗物发现传出。</p><p class="ql-block">以下为得之不易的《心之力》原文内容,让我们体会伟人大气:</p><p class="ql-block">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博古观今,尤知人类之所以为世间万物之灵长,实为天地间心力最致力于进化者也。夫中华悠悠古国,人文始祖,之所以为万国文明正义道德之始作俑者,实为尘世诸国中最致力于人类自身与天地万物间精神相互养塑者也。盖神州中华,之所以为地球文明之发祥渊源,实为诸人种之最致力于人与社会与天地间公德、良知依存共和之道者也。古中华先贤道法自然,文武兼备,运筹天下,何等的挥洒自如,何等的英杰伟伦。然天妒英杰,愚昧丛生,国人于邪魔强盗阴险心力渗透、攻击治下,渐渐失忆,泱泱中华众生却败于甘愿自卑沉沦、散弱。有德者心力难济,无德者霸拥民众所赋世权以为私势,神器私用,贪腐国贼举家富贵,万众民脂民膏皆被劫掠。则国力日衰,国力衰则国家民族之心力衰竭,内可诱发天在兵祸,朝代更迭,官僚、商贾、农工、学者尽难免沉沦;为抗击西方蛮夷列强剿灭中华神圣传承之奸计,执履行万国大同目标之正义道德教化优靖之使命。</p><p class="ql-block">夫闻“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志者,心力者也。民之志首推举国民众个性之天然强健,则国家栋梁层出不穷。数百年外侮内斗中民众个性屡被君主官僚残害之重弊,举国凡有压抑个人、违背国民个性者,罪莫大焉!故我国三纲所在必去,愚民愚治尽除,方有优塑民众强盛希冀。自中国开埠以来,封建、洋务祸国殃民,究其缘由,而教会、资本家、君主、卖国贼四者,同为天下恶魔强盗者也。四贼之中,尤以执掌政权之官僚最为紧要!盖国之神圣重器以民为先,决不可助长恶私贪欲窃为己用!国之中枢如有愚昧肤浅肖小之徒窃而居之,则外魔必侵,国民必衰亡。自满清鞑虏洋务运动之后,贪墨腐败家族皆以盗取、盘剥民脂民膏逃逸海外为家族享乐之诡计。</p><p class="ql-block">假以时日,神州中华亿民之血肉、骨髓乃至福祉将被尽数剥夺转送西方魔盗!国人如寒冬之时又堕深渊,农业落后之国民众必将沦落为亡国之奴。今无人于海内查处、治罪,于海外统计、堵截,故国贼趋之若鹜。吾辈倘若不能惩戒,又与国贼、禽兽何异?千古圣人,教化为根。我辈恰逢此乱象当前之世,人皆逐物欲而迷心,循末节而忘真,醉娱乐轻国志,谋小私绝大利,认蛮夷做乃父,拜魔盗为师尊,毁文明于无耻。你我何必苟且偷生,熟视无睹?有志者呼吸难畅,应以天下为己任。今愚者忘本堕渊,竟争先自掘其坟,却不思危亡之计。苟活于当下,遗失神圣之使命,忘却民族之重任;背离于真理,违逆人本之慧根,蔑毁先民之道德;醉心于享乐,不知当世之惊变,甘当媚外之洋奴;沉迷于自我,罔顾危机之四伏,轻信魔盗之谗言!故西方强盗可肆意侵杀、奴役中华。</p><p class="ql-block">普看当今,世界格局风云激荡,人类文明之前途扑朔渺茫,天下苍生之幸福岌岌可危。虽有科技带来物质之充足,仍难满人欲之巨壑,各派皆为私利而竞相奔走,人人皆被牵入滚滚洪流。强盗流氓制订裁决世界法律,邪恶魔鬼公然成为人间领袖,万国不思兴道义之师,竟全然拜魔盗为导师,此星球之一草一木万物生灵涂炭、灭绝之期不远矣。虽有智者、勇者愿做中流之砥柱,却犹如闹市之人语,瀑下之鱼鸣。请问周边,还有几人执著于真理?还有几人探求于本源?一句开心就好,便甘愿随波逐流;一句事不关己,便通行四海愚夫;一句莫谈国事,便据民权为私器。孰不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试问为天地立心何以立?为生民立命何以立?为往圣继绝学何以继?为万世开太平何以开?若我辈之人此心已无,则中华即将亡亦!中华亡则人类必亡亦!</p><p class="ql-block">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改朝换代,为民谋福,惩治贪墨汉奸,又有何难!苟其公忠体国,百折不回,虽布衣下士,未始无转移世运之能也。有志之士可不勉哉!人生于天地之间,形而下者曰真心实性。血肉者物质之所成,心性者先天地之所生。故而有唯物唯心之论说。人活于世间,血肉乃器具,心性为主使,神志为天道。血肉现生灭之相,心性存不变之质,一切有灵生命皆与此理不悖。盖古今所有文明之真相,皆发于心性而成于物质。德政、文学、艺术、器物乃至个人所作所为均为愿、欲、情等驱使所生。故个人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生活,团体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事业,国家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文明,众生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业力果报。故心为形成世间器物之原力,佛曰: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西方强盗宗教亦有旧约主神虐民之邪暴,神魔心性之变幻如此,故世人多为耶稣所迷。耶稣明之故说忏悔,懂耻而不恶;孔子明之故说修心,知止而不怠;释迦明之故说三乘,明心而不愚;老子明之故说无为,清静而不私。心为万力之本,由内向外则可生善、可生恶、可创造、可破坏。由外向内则可染污、可牵引、可顺受、可违逆。修之以正则可造化众生,修之以邪则能涂炭生灵。心之伟力如斯,国士者不可不察。</p><p class="ql-block">大凡英雄豪杰之行其自己也,确立伟志,发其动力,奋发踔历,摧陷廓清,一往无前。其强大如大风之发于长合,如好色者朱之性欲发动而寻其情人,决无有能阻回之者,亦决不可有阻者。尚阻回之,则势力消失矣。吾尝观大来勇将之在战阵,有万夫莫当之概,发横之人,其力至猛,皆由其一无顾忌,其动力为直线之进行,无阻回无消失,所以至刚而至强也。众生心性本同,豪杰之精神与圣贤之精神亦然。故当世青年之责任,在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之所长,开放胸怀融东西文明之精粹,精研奇巧技器胜列强之产业,与时俱进应当世时局之变幻,解放思想创一代精神之文明。破教派之桎楛,汇科学之精华,树强国之楷模。正本清源,布真理与天下!愿与志同道合、追求济世、救世真理者携手共进,发此弘愿,世世不辍,贡献身心,护持正义道德。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戒海内贪腐之国贼,惩海外汉奸之子嗣;养万民农林之福祉,兴大国工业之格局;开仁武世界之先河,灭魔盗国际之基石;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福祉;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也未为不可。</p><p class="ql-block">以上为毛泽东在1917年24岁时的青年学生时期写作的名文《心之力》。即使以今天的国际和国内局势来看,毫不过时。俨然就是毛泽东思想坚实而全面的基础,几乎所有新中国的成就早就在此文中预先展示。最为震撼的是“与时俱进”一词原来是毛泽东早在100年前就率先使用了,真是令人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1917年写的作文《心之力》:</p> <p class="ql-block">1922年,毛泽东在他29岁的时候,写下了这封书信,在这封毛主席亲笔所写的书信之中,我们是显然可以看见这是用行草书书写,并且是以行书为主的字体。</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书法最开始是楷书,后来是行书、行草书、草书,有一个变化过程的。</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书信:</p> <p class="ql-block">1922年6月20日,毛泽东的书信:</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封信的书写时间是1924年5月26日,是一封致国民党设立的“平教委员会”函的部分手稿。现藏于台北国民党党史馆。</p><p class="ql-block">信件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平教委员会(按为‘平民教育委员会’的简称)诸同志:弟因脑病日增,组织部及秘书处事务又繁,平教委员会常务委员势难胜任,恳予准许辞职,另推一人接替。本月常务委员会议请刘伯伦同志代理出席。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封信的书写时间是1924年5月26日,是一封致国民党设立的“平教委员会”函的部分手稿。现藏于台北国民党党史馆。</p><p class="ql-block">信件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平教委员会(按为‘平民教育委员会’的简称)诸同志:弟因脑病日增,组织部及秘书处事务又繁,平教委员会常务委员势难胜任,恳予准许辞职,另推一人接替。本月常务委员会议请刘伯伦同志代理出席。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封信的书写时间是1924年5月26日,是一封致国民党设立的“平教委员会”函的部分手稿。现藏于台北国民党党史馆。</p><p class="ql-block">信件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平教委员会(按为‘平民教育委员会’的简称)诸同志:弟因脑病日增,组织部及秘书处事务又繁,平教委员会常务委员势难胜任,恳予准许辞职,另推一人接替。本月常务委员会议请刘伯伦同志代理出席。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下面這封信是毛澤東在1925年10月29日寫給譚平山轉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的。譚平山是中國具有社會主義思想的早期知識分子之一,1920年8月在廣州參與發起建立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1921年1月經過譚平山等人的共同努力,成立了廣東共產主義小組。第一次國共合作后,1924年1月被選舉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並擔任中央組織部部長,主持中央秘書處的日常事務工作。政治委員會,即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簡稱“中政會”,創建於1924年。該組織初期是孫中山關於政治外交問題的咨詢機關,並直接對孫中山負責﹔孫中山逝世后,它由一個咨詢性質的機關一躍成為最高政治指導機關。</p><p class="ql-block">孫文大學,即莫斯科中山大學,其全稱為“孫逸仙中國勞動者大學”,是蘇聯政府和共產國際為紀念孫中山、繼續加強對中國革命的指導和為國共兩黨培養后備干部而創辦的。1925年8月27日,聯共(布)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同意成立組建孫逸仙中國勞動者大學促進會”。9月17日,學校的各方面籌建工作基本完成。莫斯科中山大學籌建完畢后,隨即開始招生,首批國內派出的赴莫斯科學生共計300余人於1925年底抵達莫斯科,從此開始了他們在中山大學的學習生活。1926年春夏,國共兩黨又分別選送了數批學生,至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以前,中山大學共招收兩期學員,總數大約有600余人。</p><p class="ql-block">信中提到的干卓(1898—1937),字冠洲,浙江青田人。1924年干卓考入黃埔軍校第二期工科工兵隊,參加過1925年3月第一次東征棉湖之戰。畢業后留黃埔軍校第四期任中尉區隊長,不久,調校長辦公廳少校科員。1926年6月被選派至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6年6月,奉命派往中國駐蘇聯大使館,曾代理首席武官。1937年因參加蘇聯軍事援華談判,積勞成疾,11月病逝於莫斯科,年僅39歲。編著有《政訓工作》《防空之研究》《國民防空要覽》《太平洋問題與中國》《印度之研究》等書。</p><p class="ql-block">莫斯科中山大學成立后,1925年10月7日蘇聯顧問鮑羅廷建議國共兩黨迅速選派學生赴該校學習。隨后廣東國民政府成立了由汪精衛、譚延?、古應芬組成的選拔委員會,鮑羅廷擔任該委員會主任,立即著手在廣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地選拔學生赴莫斯科學習。</p><p class="ql-block">廣東地區學生的選拔主要是通過考試來進行的。報考人員先到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辦公廳填寫一張報名卡片,無須出示文憑或任何其他証書,亦無年齡限制,之后由資格審定委員會對考生資格予以審核,通過后確定筆試日期。筆試在廣東大學禮堂進行,考題是寫篇《什麼是國民革命》的論文,不考其他科目或外語。筆試后,公布入選名單,然后再進行口試。口試由國民黨中央委員甘乃光主持,著重考時事政治。經過以上程序后,在當時總計1030名報考者中,共錄取學生147人。毛澤東時任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和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是負責口試的考官之一。</p><p class="ql-block">關於信函的日期,文中最后署的是10月29日,結合該檔案中中執會秘書處公文處理登記表來看,可以確定信寫於1925年10月29日。在這份標明收字第1925號的公文處理登記表上,明確信函收到時間為1925年11月1日,“寄者姓名或機關”欄登記為毛澤東,“事由摘要”欄填寫內容為:“考取孫文大學之干卓君,經補行口試可列甲等,可否有效,請酌定。”旁邊處理情況欄注明“已代轉,春雨十一月一日”。從信中的內容來看,干卓已經通過了第七場筆試,但是因為路途遙遠,未能趕上口試,第二天找到毛澤東進行補試,補試后毛澤東發現他成績優異,於是寫了這封信,希望能夠考慮特殊情況將其錄取。</p><p class="ql-block">類似這樣的情況還有一起,在這份檔案中還保存著一份中國國民黨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特別黨部寫給譚平山的信,其內容亦是解釋幾名未能參加考試同志的具體原因,希望能夠給予其深造機會。原函內容如下:</p><p class="ql-block">平山先生,鑒此次考送孫文大學學生,敝部職員馬西藩、高-、楊可大、賴紹明等,因隨第三軍往小北江安撫川軍作宣傳組織調查等工作,以致未能及期投考,殊為遺憾。現該員等自連縣歸來,對於留學孫文大學極具熱心,擬請先生設法派送以資深造而免向隅。特此函達,敬頌黨祺!</p><p class="ql-block">中國國民黨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特別黨部啟十月廿九</p><p class="ql-block">收到毛澤東和第三軍特別黨部的情況說明信函后,譚平山和林祖涵(林伯渠)聯名致函政治委員會,原函內容如下:</p><p class="ql-block">逕啟者,因國民革命第三軍特別黨部職員馬西藩、高-,前因隨該軍出發安撫川軍,以致未能應考莫斯科孫文大學,現馬高二同志工作完畢反省,對於孫文大學極具熱心,請酌予設法派送,以宏造就為荷。此致</p><p class="ql-block">政治委員會</p><p class="ql-block">譚平山 林祖涵</p><p class="ql-block">從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給政治委員會的信函來看,譚林二人隻提到了馬西藩和高?二人,而並未提及毛澤東信函中的干卓,這說明干卓補試的成績很可能未能獲得認可。當然,譚平山亦有可能另寫一封信向政治委員會推薦干卓,但筆者查閱了該組檔案中1925年11月秘書處給政治委員會的所有信函,均未發現相關內容。事實上,干卓也並未被第一批錄取,而是於第二年(1926年)6月選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的。且從毛澤東關於第一批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生的名單來看,譚林信中所提到的馬高二人赴中山大學一事,亦未獲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的批准。盡管推薦信函並未發揮作用,但是毛澤東愛惜人才,希望青年才俊獲得深造的心情躍然紙上。這些檔案對研究大革命時期中共領導的革命運動,特別是毛澤東在這一時期的革命活動,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p><p class="ql-block">平山兄轉政治委員會:</p><p class="ql-block">考試孫文大學筆試第七場獲取之干卓君,昨日口試因路遠趕到稍遲,致未與試。今早到弟處請求補試。經詢問結果,可列甲等。可否念其路遠到遲,准予補試有效。乞酌之為荷!</p><p class="ql-block">毛澤東</p><p class="ql-block">十月廿九日晨</p> <p class="ql-block">《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写于1935年10月21日,吴起镇西山督战,战斗结束,赋此诗赠予彭德怀。</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对彭德怀元帅推崇备至,写诗道“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给徐海东打的欠条,这欠条写于1935年12月,1935年是红军非常艰难的时刻,毛主席为解决部队过冬问题,给徐海东打下了欠条,上边写着:“海东同志,你好!因部队过冬吃、穿出现困难,特向你借款2500元。署名:毛泽东”。可见,毛主席不是在为自己借款,而是为了部队。</p> <p class="ql-block">临江仙·给丁玲同志(1936年11月)</p><p class="ql-block">壁上红旗飘落照,</p><p class="ql-block">西风漫卷孤城。</p><p class="ql-block">保安人物一时新。</p><p class="ql-block">洞中开宴会,</p><p class="ql-block">招待出牢人。</p><p class="ql-block">纤笔一支谁与似,</p><p class="ql-block">三千毛瑟精兵。</p><p class="ql-block">阵图开向陇山东。</p><p class="ql-block">昨天文小姐,</p><p class="ql-block">今日武将军。</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毛泽东手迹《给蒋介石的信》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一日,毛泽东连同朱德等人一起写的,告诫蒋介石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信件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介石先生台鉴:</p><p class="ql-block">去年八月以来,共产党、苏维埃与红军曾屡次向先生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自此主张发表后,全国各界不分党派,一致响应。而先生始终孤行己意,先则下令“围剿”,是以有去冬直罗镇之役。今春红军东渡黄河,欲赴冀察前线,先生则又阻之于汾河流域。吾人因不愿国防力量之无谓牺牲,率师西渡,别求抗日途径,一面发表宣言,促先生之觉悟。数月来绥东情势益危,吾人方谓先生将翻然变计,派遣大军实行抗战。孰意先生仅派出汤恩伯之八个团向绥赴援,聊资点缀,而集胡宗南、关麟征、毛炳文、王均、何柱国、王以哲、董英斌、孙震、万耀煌、杨虎臣、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高桂滋、高双成、李仙洲等二百六十个团,其势汹汹,大有非消灭抗日红军荡平抗日苏区不可之势。吾人虽命令红军停止向先生之部队进攻,步步退让,竟不能回先生积恨之心。吾人为自卫计,为保存抗日军队与抗日根据地计,不得已而有十一月二十一日定边山城堡之役。夫全国人民对日寇进攻何等愤恨,对绥远抗日将士之援助何等热烈,而先生则集全力于自相残杀之内战。然而西北各军官佐士兵之心理如何,吾人身在战阵知之甚悉,彼等之心与吾人之心并无二致,亟欲停止自杀之内战,早上抗日之战场。即如先生之嫡系号称劲旅者,亦难逃山城堡之惨败。所以者何,非该军果不能战,特不愿中国人打中国人,宁愿缴枪于红军耳。人心与军心之向背如此,先生何不清夜扪心一思其故耶?今者绥远形势日趋恶化,前线之守土军队为数甚微,长城抗战与上海一二八之役前车可鉴。天下汹汹,为公一人。当前大计只须先生一言而决,今日停止内战,明日红军与先生之西北“剿共”大军,皆可立即从自相残杀之内战战场,开赴抗日阵线,绥远之国防力量,骤增数十倍。是则先生一念之转,一心之发,而国仇可报,国土可保,失地可复,先生亦得为光荣之抗日英雄,图诸凌烟,馨香百世,先生果何故而不出此耶?吾人敢以至诚,再一次地请求先生,当机立断,允许吾人之救国要求,化敌为友,共同抗日,则不特吾人之幸,实全国全民族唯一之出路也。今日之事,抗日降日,二者择一。徘徊歧途,将国为之毁,身为之奴,失通国之人心,遭千秋之辱骂。吾人诚不愿见天下后世之人聚而称曰,亡中国者非他人,蒋介石也,而愿天下后世之人,视先生为能及时改过救国救民之豪杰。语曰,过则勿惮改,又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去何从,愿先生熟察之。寇深祸亟,言重心危,立马陈词,伫候明教。</p><p class="ql-block">毛泽东 朱德 张国焘 周恩来 王稼蔷 彭德怀 贺龙 任弼时 林彪 刘伯承 叶剑英 张云逸 徐向前 陈昌浩 徐海东</p><p class="ql-block">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在民国时期毛主席这首亲撰诗词堪称“地球孤本”,格律取自南宋诗人李唐作品,书写在宣纸上并落款:</p><p class="ql-block">雨里孤村雪里山,</p><p class="ql-block">看时容易画时难,</p><p class="ql-block">早知不入时人眼,</p><p class="ql-block">多买朱砂画牡丹。</p>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毛泽东题词:国民党员共产党员兄弟一般的团结起来,为抗日救国而斗争,达到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之目的是今日惟一无二之任务</p> <p class="ql-block">1931年9月,姜齐贤所在的部队与红军交战,借当俘虏机会,参加了红军。在红军部队他表现积极,在毛泽东亲自帮助教育下他很快就入了党,当上了红三军第七师的军医处处长,后来又担任了红一方面军卫生部部长、八路军总卫生部部长。1938年7月28日,是姜齐贤母亲刘老太70大寿的日子。姜齐贤很想回去给母亲祝寿,但工作实在太忙离不开,深感内疚。一天,姜齐贤与毛泽东、朱德、林伯渠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一起时,倾吐了这件心事。毛泽东非常尊敬这位饱经风霜的革命母亲,对他说:“你的母亲也是我们八路军的母亲,这寿必须过。”总司令朱德、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也都赞成给他给母亲祝寿。毛主席叫身边工作人员找到一块红布,请林伯渠在红布上写了四个大字——“国之贤母”。然后毛泽东提笔在右上方书写:“姜母刘太夫人七十寿辰志庆”,在左下方署名:“毛泽东敬祝”。朱德也即兴挥毫,在另一块绸布上题了一首祝寿诗:“人生七十古来稀,孟母贤劳说断机;哲嗣医疗称妙手,楼兰未斩尚戍衣。”</p><p class="ql-block">下面是在1938年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国之贤母”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毛主席为抗大二期毕业证书上题词:</p> <p class="ql-block">1938年2月1日毛泽东为《自由中国》杂志的题词:“一切爱国人民团结起来为自由的中国而斗争 为《自由中国》杂志题 毛泽东 二十七年二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1938年9月,时任新四军游击支队(21军某师前身)司令员兼政委的彭雪枫同志创办《拂晓报》,并为《拂晓报》的创刊号撰写了发刊词《拂晓报——我的良师》,挥毫写下了“拂晓报”的报头。对于《拂晓报》,毛泽东早就关注,曾多次表扬。1939年秋,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应彭雪枫之请,专门为《拂晓报》题写了“坚持游击战争”6个大字,并在给彭雪枫的信中说:“《拂晓报》看到几期,报纸办得好,祝同志们继续努力,做出更好的成绩。”这给游击支队的工作指出了前进的方向,也给拂晓报人和游击支队全体指战员莫大的振奋和鼓舞。广大官兵凭着“一支笔胜过三千支毛瑟枪”的革命情怀,更加积极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毛泽东战略思想,《拂晓报》也成了宣扬革命真理和我军将士风貌的一个重要窗口。报纸发行数量和范围越来越大,从300期开始,已经发行到延安、重庆、西安以及华北等地,受到报界知名人士范长江等的交口赞誉,甚至还一度发行到印度、法国、英国、美国、苏联、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并参加了1943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万国报纸博览会。 </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写给《拂晓报》题词:“坚持游击战争”</p> <p class="ql-block">1938年10月,毛泽东手书为抗大政教科长杨兰史同志写的挽词,珍藏在抗大校史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1938年11月冼星海来到延安,担任了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作曲教员。不久他应邀来到毛泽东的窑洞作客。毛泽东说:“星海同志,你是音乐方面的专家。我想请教你这样一个问题:从西洋的音乐史来看,一位艺术家所取得的成就的大小,应当和他建立本民族的艺术学派有关吧?”“是的,很有关系。”冼星海说:“格林卡的伟大,就在于他把俄罗斯的音乐从欧洲,尤其是从德国的音乐学派中解脱出来,开创了俄罗斯音乐学派。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沃夏克等,也是终生为创建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学派而奋斗。”“这就对了。”毛泽东喜悦地说。他鼓励冼星海也走这条路。与毛泽东谈话后不久,冼星海便与塞克合作,创作了《生产大合唱》,“二月里来呀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的歌声,在延安流传起来。1939年5月11日晚上,“鲁艺”首次公演冼星海的新作《黄河大合唱》。这天晚上,毛泽东也来了。冼星海走到台上,在乐队的伴奏下,指挥百人大合唱。演出结束时,毛泽东忽然从座位上站起来,连声赞道:“好!好!”</p><p class="ql-block">1940年5月的一天,周扬向冼星海传达了中央派他和袁牧之去苏联考察的决定,并对他说:“晚饭前,毛主席请你到杨家岭去一趟。主席还关照说:要带着钱韵玲和你们的‘蜜果’小妮娜。”当冼星海带着妻子和女儿来到毛泽东的住处后,袁牧之也来了。警卫员听说毛泽东请出国艺术家吃晚饭,特地去老乡家里买了一只鸡。吃完晚饭,毛泽东又关照冼星海和袁牧之:“目前只有国民党和苏联有外交关系,你们到西安办出境手续时,护照不要写你们的真实姓名……”钱韵玲听了毛泽东的话忽有所得,她拉了拉冼星海低声说:“我倒想了个主意:你可以用你母亲的姓,随我母亲的名,并起来就是黄训。”她说得很轻,但毛泽东已经听到了,马上大声说:“好得很,就叫这个名字。”</p><p class="ql-block">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因病在莫斯科去世。毛泽东拿着发来的电报,亲笔题写了挽联:“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p> <p class="ql-block">介石先生惠鉴:</p><p class="ql-block">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在国人无不崇仰。十五个月之抗战,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虽顽寇尚未戢其凶锋,然胜利之始基,业已奠定;前途之光明,希望无穷。</p> <p class="ql-block">此次,敝党中央六次全会,一致认为抗战形势有渐次进入一新阶段之趋势。此阶段之特点,将是一方面将更加困难;然又一方面必更加进步,而其任务在于团结全民,巩固与扩大抗日阵线,坚持持久战争,动员新生力量,克服困难,准备反攻。在此过程中,敌人必利用欧洲事变与吾国弱点,策动各种不利于全国统一团结之破坏阴谋。因此,同人认为此时期中之统一团结,比任何时期为重要。唯有各党各派及全国人民克尽最善之努力,在先生统一领导之下,严防与击破敌人之破坏阴谋,清洗国人之悲观情绪,提高民族觉悟及胜利信心,并施行新阶段中必要的战时政策,方能达到停止敌之进攻,准备我之反攻之目的。</p> <p class="ql-block">因武汉紧张,故欲恩来同志不待会议完毕,即行返汉,晋谒先生,商承一切,未尽之意,概托恩来面陈。此时此际,国共两党,休戚与共,亦即长期战争与长期团结之重要关节。泽东坚决相信,国共两党之长期团结,必能支持长期战争,敌虽凶顽,终必失败;而我四万万五千万人之中华民族,终必能于长期的艰苦奋斗中,克服困难,准备力量,实行反攻,驱逐顽寇,而使自己雄立于东亚。此物此志,知先生必有同心也。专此布臆。敬祝健康!并致</p><p class="ql-block">民族革命之礼</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谨启</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题词:“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生产”</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用信纸书写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可以说是比较少见或者少闻了。其内容为:"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此诗是清代诗人严遂成的七律。如今毛主席手书的这份《三垂冈》手迹已收藏于中央档案馆。</p> <p class="ql-block">这份手稿,不仅仅是毛主席手书诗词那么简单,在远方诗书阁主人看来,这还是毛主席笔下一份不一般的书法作品。犹如前边所言,毛主席的书法风格是比较固定的,尤其是在书信上作写,其风格以轻笔、急笔居多,虽也豪迈飘逸,狂放率真。但是终不及这份《三垂冈》手书稿那般,浓墨重笔,狂放豪迈,有“入木三分”之感,其运笔遒劲,书风凌冽,有雄壮之风!</p> <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每欣赏一幅毛主席的书法墨宝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从其内容到书法,等,总有不一样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介公委员长政席:</p><p class="ql-block">前承宠召,适染微恙,故派林彪同志晋谒。嗣后如有垂询,敬乞随时示知,自当趋辕聆教。郑委员延卓兄来延宣布中央德意,东及灾黎军民同感。此间近情已具告郑兄,托其转陈,以备采择。郑兄返渝之便,特肃中槠,籍致悃忱。</p><p class="ql-block">敬颂 勋祺!不具。</p><p class="ql-block">毛泽东 谨上</p><p class="ql-block">卅一年十二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反围剿时的题词,该题词鼓励红军英勇奋斗战胜敌人。见《红色故都-瑞金》一书。</p> <p class="ql-block">在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时,毛泽东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重要号召:“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 毛泽东” 见《中国青年》杂志1948年12月20日第一期。</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为《新华月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专栏的题词:“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为全体国民的公德。”见《新华月报》杂志1949年11月15日创刊号。</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为华北军大建校一周年的题词:“为着消灭国民党残余力量为着保卫人民共和国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毛泽东”见《华北军大一周年纪念特辑》。</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为抗大题词:</p> <p class="ql-block">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3月5日,毛主席为抗大同学会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为抗大题词:</p> <p class="ql-block">1938年,毛主席为抗大四期开学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1938年,毛主席为抗大四期毕业同学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1938年,毛主席为抗大四期毕业的同学题词:</p> <p class="ql-block">1939年毛泽东为延安《团结》杂志题词:“团结战胜一切”</p> <p class="ql-block">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极为罕见。红军将士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用意志和勇气谱写了一部壮丽史诗。</p><p class="ql-block">美国记者斯诺很想解答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同其他地方的共产党人或社会党人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同?”为了寻求答案,他千方百计来到陕北,在这里他看到了什么呢?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里,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和辣椒土豆丝;周恩来睡在土炕上;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做的;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线绳系着断了一只腿的眼镜;红军大学学员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所见所闻,让他得出这样的结论:“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是毛泽东1939年9月的题词:“向光明大道前进,艰苦奋斗,胜利是属于我们的。”</p> <p class="ql-block">1939年,毛主席为抗大开展生产运动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1939年毛泽东为《通讯战士》杂志的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1939年,毛主席为抗大开展生产运动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1939年,毛主席为抗大校刊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1939年7月10日,遵照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关于到敌后办学的方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及华北联合大学共5000余人合编为一个纵队从延安出发,途经3省25县,行程2500多里,在频繁的战斗和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流动办学,于1940年11月4日转移至浆水镇前南峪村一带,在这里开始了抗大建校以来的正规化办学和建设。抗大总校在这里的3年举办了3期培训,为前线部队培养输送了8000余名军政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1936年6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在陕北瓦窑堡成立,后于1937年1月19日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1937年1月20日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在延安成立。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罗瑞卿任教育长,刘亚楼任训练部长,杨至成任教务部长。</p><p class="ql-block">抗大成立之初,毛泽东亲自为抗大制定了著名的“三句话”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和“八个字”的抗大校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至今仍是我军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方针。</p><p class="ql-block">在抗大成立大会上,毛泽东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创办抗大的重大意义,同时还告诫大家“我们这里要教员,没有;要房子,没有;要教材,没有;要经费,没有。怎么办?就是要我们艰苦奋斗。”1939年春,毛泽东为抗大开展开荒生产运动题词:“现在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将来一面作战、一面生产,这就是抗大的作风,足以战胜任何敌人的!”毛泽东多次为抗大学员授课,还在抗大第四期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毛泽东在抗大所进行的讲演、为抗大所作的论著和题词,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抗大确立和形成了一系列先进的思想理论和优良的工作生活作风。比如:“坚决地为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奋斗到底”的崇高信念,追求真理、勇于求实的思想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风,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及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等等。抗大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全国千千万万的有志青年;抗大就像一个火热的熔炉,为中国革命锻造了大批人才。正如毛泽东所说:“抗大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 </p><p class="ql-block">毛泽东题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为抗大成立7周年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1939年,《新中华报》刊登毛主席题词:</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为教育工作者大会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1939年,毛主席为《新中华报》创刊题词:</p> <p class="ql-block">1939年,毛主席为《延安世界语者》题词:</p> <p class="ql-block">1940年2月7日毛泽东为《中国工人》杂志创刊的题词:“为建设新民主义的中华民国而斗争 祝《中国工人》出版 毛泽东”见《中国工人》杂志1940年2月7日创刊号。</p> <p class="ql-block">1940年毛泽东为《新中华报》一周年纪念所写文章的标题:“强调团结与进步 毛泽东”见《新中华报》1940年2月7日。</p> <p class="ql-block">1941年春节,延安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的几名青年来给毛泽东拜年,毛泽东欣然为他们题词:“肯学肯干,又是革命的,必定是有益的,必定是有前途的。”</p> <p class="ql-block">1941年,毛主席为国际青年节题词:</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写给儿子的信</p> <p class="ql-block">1942年,毛主席为延安评剧研究院成立题词:</p> <p class="ql-block">1942年毛泽东为《解放日报》“三八”国际妇女节特刊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 毛泽东”见《解放日报》1942年3月8日。</p> <p class="ql-block">1942年毛泽东写给延安无线电材料厂的题词:“发展创造力,任何困难可以克服,通讯材料的自制就是证明。 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1943年2月,毛泽东题词:“以身作则 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1943年毛泽东题词:“切实朴素大公无私 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1943年7月24日,毛主席在延安致信林伯渠同志:</p><p class="ql-block">“林主席:</p><p class="ql-block">兹有延安县川口区六乡石家畔劳动英雄杨步浩及其戚李志明二位,由延安县曹扶县长介绍来谈,获知乡村情形,很有兴趣。兹转介至尊处,倘有时间,乞为接谈,他们极愿晋谒领教。并望招待他们住一晚,第二天回来,因他们离此七十里之远。此致</p><p class="ql-block">敬礼!</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七月廿四日</p> <p class="ql-block">1944年7月1日,毛主席写给丁玲和欧阳山的信。</p> <p class="ql-block">1944年12月25日,毛主席写给戴斯汉姆的信:</p> <p class="ql-block">1945年毛泽东为建立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的题词:“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 无上光荣 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毛泽东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题词:“庆祝抗日胜利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 毛泽东” 见《新华日报》1945年9月3日。</p> <p class="ql-block">1945年毛泽东题词:“努力提高军事文化壮大人民的军队为战胜民族敌人而奋斗 - 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1945年毛泽东为《七大纪念册》题词:实事求是力戒空谈 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关于赴渝谈判问题致蒋介石的电报》。1945年8月24日,毛泽东在接到蒋介石第三次电报后回电,表示即赴重庆商讨和平建国大计。</p><p class="ql-block">这是关于重庆谈判的档案。还在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就明确指出:一方面要尽力争取和平民主,使内战限制在局部的范围,或者推迟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要不怕威胁,准备以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战争,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在国民党方面,蒋介石虽然早就下决心在抗战结束后,通过内战消灭共产党,但他的主力军队都在大后方,部署兵力还需要时间,加上国际上也要求中国在战后保持和平。因而他主动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他料定毛泽东不会去,这样他就可以给共产党安上拒绝谈判、蓄意内战的罪名,把战争的责任推在共产党身上,使他自己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p><p class="ql-block">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三次致电毛泽东,邀请毛泽东速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同时,苏联也要求毛泽东赴重庆谈判。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讲话,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新口号,认为和平是能争取的,蒋介石有可能采取暂时的和平,将来等待机会消灭我们。这次谈判应该去,不能拖。会议决定先派周恩来去重庆,随后毛泽东再去。8月24日,毛泽东复电蒋介石表明准备随即赴渝。这份档案就是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复电全文。</p> <p class="ql-block">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内和平避免内战,让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揭穿国民党的阴谋。8月28日上午11时,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乘飞机抵达重庆。当时党内外都有人担心毛泽东到重庆后遭到蒋介石的暗算。8月26日,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说:我去,可以取得全部主动权。要充分估计蒋介石逼我城下之盟的可能,但签字之手在我。如果我们做出一些让步还不行,那么,城下就不盟,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倒不怕,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以大无畏的勇气,用亲赴重庆这一行动,向国内外宣告:中国共产党是真诚地谋求和平的。</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等到达重庆,受到各阶层民众的热烈欢迎,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毛泽东在机场向记者发表书面谈话:“现在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当前时机极为重要。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p><p class="ql-block">重庆谈判从8月29日开始,到10月10日结束。在此期间,毛泽东直接同蒋介石就国共两党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多次商谈。有关国内和平问题的具体谈判,是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国民党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之间进行的。在谈判中,为了争取全国人民所需要的和平民主,中国共产党在谈判中作出了很大牺牲和让步,以推动谈判取得进展。特别是在解放区的人民军队和人民政权这两个最为重要的问题上,共产党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让步。但是,国民党方面按照蒋介石确定的方针,在所谓“政令军令统一”的借口下,执意要共产党“交出解放区”、“交出军队”、“放弃地盘”。</p><p class="ql-block">周恩来、王若飞根据事实给予有力驳斥,指出解放区和人民抗日武装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同日本侵略者长期浴血奋战的成果,完全是属于人民和保护人民的。由于国民党方面不作任何让步,谈判在这一方面没有达成共识。</p><p class="ql-block">在谈判期间,中共代表团广泛地进行了争取各方面和平民主力量的工作。毛泽东会见了国民党左派人士宋庆龄、冯玉祥、谭平山、柳亚子、张伯苓;民主人士张澜、沈钧儒、罗隆基、章伯钧、黄炎培;社会知名人士郭沫若、章士钊、马寅初;以及国民党军政要员孙科、于右任、陈诚、白崇禧等。还会见了苏、美、英、法等国的驻华使节,反复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主张。周恩来也多次举行有各民主党派和国际人士参加的座谈会,与各界代表交流对谈判的意见。</p><p class="ql-block">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在重庆桂园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公开发表。</p><p class="ql-block">在会谈纪要中,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双方协议“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双方还确定召开各党派代表及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和平建国大计。这是重庆谈判最重要的两项成果。</p><p class="ql-block">重庆谈判的举行和《双十协定》的签订,表明国民党方面承认了中共的地位,承认了各党派的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建设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被全国人民所了解,从而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尽管《双十协定》公布后不久,即被蒋介石公开撕毁,发动了大规模内战,但是,重庆谈判还是推迟了内战的爆发,为中国争取了暂时的和平;同时向国内外广泛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为后来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进一步赢得了人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6年毛泽东写下“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毛泽东”的挽联,高度赞扬了关向应光辉的一生。</span>关向应,1902年出生于大连金州,满族人,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红二方面军政委、八路军120师政委等职。1946年病逝于延安,享年44岁。关向应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1946年毛泽东为《新华日报》创刊八周年的题词:“为和平民主团结统一而奋斗 - 毛泽东” 见《新华日报》1946年1月11日。</p> <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8日,王若飞携带中共代表团就宪法、国民政府组成等问题同国民党谈判的最后方案,与秦邦宪、叶挺等13人乘飞机回延安,准备向中共中央请示汇报。临回延安前,他向周恩来同志道别说:“一切要为人民打算。”因气候恶劣,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撞山坠毁,同机13人全部遇难,王若飞时年50岁。</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为“四八”烈士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周恩来在《“四八”烈士永垂不朽》这篇悼念文章中写道:“若飞!你最后一席话,是为中国人民及其代表所受到的统治者的压迫鸣不平的。我记住,我永远记住。”</p> <p class="ql-block">1946年5月17日,毛泽东为陈昌奉同志题词:“昌奉同志,努力工作,忠实于党,忠实于人民!祝你胜利。毛泽东 一九四六年,五月十七日”见《跟随毛主席长征》一书。</p> <p class="ql-block">1946年12月1日,恰逢朱德元帅六十大寿,党中央专门在延安举办大型祝寿活动。从11月29日起,延安全城悬旗三天,各界纷纷举行庆祝活动。毛泽东饱含深情为老战友题词“人民的光荣”。</p> <p class="ql-block">1947年毛泽东为徐特立七十寿辰的祝词:“坚强的老战士 祝特立同志七十寿辰 毛泽东”见《解放日报》1947年1月10日。</p> <p class="ql-block">1947年毛泽东写给延安中学的题词“光明在前- 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1947年9月毛泽东写给中共葭县县委负责人的提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写给儿子的信</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写给儿子的信</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写给儿子的信</p> <p class="ql-block">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发表讲话。他要求全党必须紧密掌握党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在土地改革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1948年4月4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西满烈士陵园正式落成,4月5日西满各省市党政军民3万多人参加了隆重的革命烈士安葬追悼大会,西满分局、西满军区的主要领导亲自为英烈扶灵安葬。陵园正门高悬着西满军区司令员 黄克诚亲题“西满革命烈士陵园”的门额,国家主席毛泽东为陵园题词“共产主义是不可抗御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士万岁!”,总司令朱德题词“浩气长存”。</p> <p class="ql-block">1948毛泽东题词: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生产 </p> <p class="ql-block">1948年11月,革命已经见到了胜利的曙光,毛泽东主席在西柏坡给湖南大学法学院任教的李达写信说:“吾兄系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望速前来参与经营。”</p><p class="ql-block">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湖南省永州市零陵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和教育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和早期领导人之一。1920年,李达从日本留学归国,随即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组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筹备和组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1922年至1923年,应毛泽东之邀任湖南自修大学学长。1927年至1941年,先后在武昌中山大学、上海法政学院、上海暨南大学、北平大学、中国大学、朝阳大学、广西大学、广东中山大学等地任教。</p> <p class="ql-block">1949年,毛主席为出版工作会议题词:</p> <p class="ql-block">1949年,毛主席为新加坡《南桥日报》创刊三周年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这一首词是柳亚子先生观看文艺演出时因有所感,写的一首作品,写完以后呈给了毛主席,毛主席看罢感触颇深,便写下了这首和词: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1949年4月29日毛主席跟柳亚子先生的唱和之作,墨迹横写而成,写的高高低低,参差错落。如水波澹澹,又似山岛竦峙,很有韵味,整幅作品,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极具个性!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p><p class="ql-block">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p><p class="ql-block">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p><p class="ql-block">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p> <p class="ql-block">这是毛主席用草书写成,线条柔仞,属于早期的风格,跟后来的迥然不同。</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p><p class="ql-block">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p><p class="ql-block">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p> <p class="ql-block">1949年6月19日,毛泽东亲笔写给宋庆龄的信。这封书信篇幅不长,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原文:“庆龄先生: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专此,敬颂,大安!毛泽东,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九日。”</p><p class="ql-block">这是毛泽东亲笔修书,邀请宋庆龄前来北平,共同商筹建国大计。宋庆龄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但毛泽东邀请她参与建立新中国,还不仅仅是因为这一点,更重要的是因为自从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宋庆龄就一直站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边,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政策。</p><p class="ql-block">当中国共产党决定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后,1949年1月19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就给住在上海的宋庆龄发过一份电报,说:“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至祈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但是,由于健康原因,宋庆龄未能成行。</p><p class="ql-block">上海解放后,毛泽东又委托三野司令员兼政委、上海市市长陈毅前往宋庆龄的公馆进行慰问,并派出警卫部队为宋庆龄站岗放哨,以保证她的安全。</p><p class="ql-block">随着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的顺利进行,邀请宋庆龄北上之事又一次提到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议事日程上。1949年6月19日,毛泽东提笔写下了刚才咱们读到的这封亲笔信,周恩来也写了一封信。中共中央派出了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专程去上海迎请宋庆龄。6月28日,邓颖超带着毛泽东、周恩来的亲笔信,从北平前往上海。邓颖超赶到上海的第二天,曾经长期在宋庆龄身边工作的廖梦醒受周恩来委托,也积极参加到动员宋庆龄北上的工作中。</p><p class="ql-block">精诚所至,金石为开。8月26日,宋庆龄乘火车从上海启程前往北平。28日下午,毛泽东提前半小时到达火车站,亲自迎接宋庆龄。晚上,毛泽东又举行宴会,招待宋庆龄。9月21日,宋庆龄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议选举宋庆龄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致宋庆龄的信</p><p class="ql-block">庆龄先生:</p><p class="ql-block">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专此。</p><p class="ql-block">敬颂</p><p class="ql-block">大安!</p><p class="ql-block">毛泽东</p><p class="ql-block">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九日</p> <p class="ql-block">1949年6月底,人民解放军总部编辑出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年战绩》,统计和公布了自1946年7月1日至1949年6月底,人民解放军消灭国民党军队数量以及解放土地、城市、人口等情况。毛泽东欣然为此书题词:'人民的胜利'。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整个革命历程的缩影。1949年6月,毛泽东在为庆祝建党28周年而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就指出,我们党28年'仅仅做了一件事. </p><p class="ql-block">1949年6月,毛泽东题词:“人民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29日,毛主席题词:</p> <p class="ql-block">1949年毛泽东写给《中苏友好》杂志创刊号的题词:“我希望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极大地发展和巩固起来 毛泽东”见《中苏友好》杂志1949年11月1日创刊特大号。</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写给斯大林的信:</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访问苏联,在斯大林70大寿时,斯大林收到了毛主席的祝福,毛主席亲笔题词,每一个字都十分饱满,而且富有情感变化,虽然没有我们见过的“毛体”那样的起伏跌宕,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非常独到的,独树一帜,自成一体,很是难得。</p> <p class="ql-block">1950年,毛主席为庆祝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1950年,毛主席为《人民教育》创刊号题词:</p> <p class="ql-block">1950年3月14日,毛泽东写给老同志的题词:努力进修 老当益壮 毛泽东”见文物出版社单页。</p> <p class="ql-block">1950年4月19日毛主席书信:</p> <p class="ql-block">1950年5月底,任弼时从苏联返回祖国。医生本打算让他再静养一段时间方可适量地参加一些工作,但工作惯了的任弼时怎么也躺不住。6月25日,任弼时在听广播时获悉了朝鲜发生内战的消息后,便赶紧给毛泽东及中央书记处写信,要求恢复部分工作。信中说:“我回抵北京后已近1月,血压尚继续下降中(160左右),身体也觉得坚实一些……最近几天内,每日看电报、文件及报纸总共在4小时左右,尚能支持得住,不感觉太疲劳。自然初期不要过分疲劳,但做点工作,如分管组织部和青委,我想是可以的,请加考虑……”见他工作心情急切,毛泽东同傅连暲医生通了电话,详细询问了任弼时的病情。经中央商议,毛泽东特批示:“同意弼时意见,试做工作,每日不超过四小时,主管组织部和青委。”恢复工作不久,任弼时便把自己的病情抛到了脑后,他先是把工作时间增加到5小时,后又要求医生把工作时间增加到8小时,而实际上他一投入工作就全神贯注,往往工作在8小时以上。由于过度疲劳,病情恶化,1950年10月27日,任弼时突发脑溢血,不幸与世长辞,享年46岁。闻听如此晴天霹雳般的噩耗,毛泽东十分悲痛和震惊。这不仅仅是由于任弼时是新中国成立后逝世的第一位党中央领导集体成员,而更多的原因在于:一则任弼时堪称党性和才干俱佳,可谓德才兼备的优秀领导干部;二则由于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3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他们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同志加战友的深厚情谊。如今,任弼时却突然英年早逝。</p><p class="ql-block">任弼时逝世的第二天,中央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治丧委员会。这天上午9时,毛泽东到北京景山东街任弼时住处,亲自看着任弼时入殓,给他覆盖党旗。他叮嘱任弼时的夫人陈琮英:一定要扶养好孩子们,让他们好好学习,长大继承他们父亲的遗志!毛泽东还沉痛地亲自扶着任弼时的灵柩,前往劳动人民文化宫,表现出对亲密战友深深的痛惜和悼念之情。为了纪念任弼时,沉痛之中毛泽东提笔写下了题词:“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1951年7月18日,任弼时的安葬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汉白玉墓碑的正面,端端正正镌刻着毛泽东的题字——任弼时同志之墓。</p> <p class="ql-block">1950年毛主席书信:</p> <p class="ql-block">1950年毛泽东为《人民空军》创刊号的题词:“创造强大的人民空军歼灭残敌巩固国防- 毛泽东”见《人民空军》1950年创刊号。</p> <p class="ql-block">1950年毛泽东写给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的题词:“战斗英雄们,你们是人民解放军的模范人物,希望你们继续努力,更加进步 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军而奋斗 - 毛泽东”见《人民日报》1950年9月27日。</p> <p class="ql-block">1950年毛主席写给徐海东的回信,这一幅草书作品,恣意洒脱,大气磅礴,然收放有度,恰得其分!</p> <p class="ql-block">这是徐海东将军生病疗养时,毛主席去的一封慰问信,语言虽短,情义却浓!再看信中的墨迹,看起来下笔随意,功夫却极深!此书是以行书笔法写成,干净利落,畅达爽快!</p><p class="ql-block">海东同志:</p><p class="ql-block">七月十七日来信收到,病有起色,甚慰!我们大家都系念你,希望你安心静养,以求痊愈。此覆,顺祝愉快!</p><p class="ql-block">毛泽东</p><p class="ql-block">一九五0年 八月二十日</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给粟裕将军写的信。这封信的内容其实跟给徐海东将军的内容差不多,写的也是慰问信。这几位将军随着国家的解放,把身体累垮了。有的是生病,有的伤口复发,无法工作,只能休息疗养。比如粟裕将军头颅中有弹片,无法取出,所以经常头痛,根本无法工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主席写下了这封信。</p><p class="ql-block">在信中主席写道:现在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信中满满的关怀,就是现在看来,依然倍感亲切,令人感动!</p> <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毛主席题词;</p> <p class="ql-block">1950年12月,毛主席为湖南第一师范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1951年3月19日毛主席写给老同学周世钊的回信。内容如下:</p> <p class="ql-block">1951年8月,毛泽东写给老根据地人民的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毛泽东”见《人民日报》1951年8月11日</p> <p class="ql-block">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百废待兴,成渝铁路全线总造价19014万元人民币,政府投资15583万元人民币,每公里造价37.65万元,建成了新中国在丘陵地区最省钱的铁路。这是筑路指战员和全体民工不辞辛劳、不计报酬的结果,这是四川人民默默奉献的结果。</p><p class="ql-block">1952年7月1日,全长505公里的成渝铁路在重庆、成都两市同时举行隆重的通车典礼,人们欢欣鼓舞,敲锣打鼓,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直流,盼了几十年的铁路终于通车了。闻此喜讯,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中央西南局领导纷纷题词祝贺。毛泽东题词“庆贺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表达了他加快铁路建设的厚望,这个题词镌刻在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上。邓小平为《新华日报》挥毫题词“庆祝成渝铁路全线通车”,简单的话语抑制不住喜悦之情。作为四川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题词“庆祝成渝铁路完工,一定要把天成铁路修好,并把川黔滇桂湘等铁路联系起来”,希望早日建成西南铁路网。周恩来总理题写“修建铁路,巩固国防,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阐释了修建铁路的价值和意义。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在题词中概述了建成成渝铁路的成功经验,即“毛主席为首的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后仅两年多就修好了成渝铁路,使四川人民直接获其福利。经验就是人民若果不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推翻,若果不建立人民自己的政府,则人民就不能获得任何福利。”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题词“成渝铁路全线通车是西南交通建设上的大胜利,它将推动人民的生产事业加速向前发展,使经济上获得更大的繁荣”,描述了成渝铁路的美好未来。</p> <p class="ql-block">1952年5月,毛主席题词:</p> <p class="ql-block">1952年毛主席致陈毅的信,字迹放肆雄厚,“小巧玲珑”,难得一见:</p> <p class="ql-block">1952年毛主席的书信,也是毛主席书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还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他的书信中,所流露出了不仅仅是文字之美,而且还表现出一种独到的韵味之美,尤其是充满了诗人的浪漫,还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气势,这种气势,让人兴奋,更让人佩服。这封写给陈毅的信,虽然在字形上感觉“小巧玲珑”,但是依然是一种“小中见大”,写出了一种绝妙的意境,在用笔上,更加奔放,自由,而且还有一种无拘无束的感觉,天马行空,但是法度依然是十分严谨的,没有超越书法之法,这是毛主席书法最为独到的一面,而点画上夸张成分虽然少了很多,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一种暗藏波澜的境界,这种境界,可能也是诗人间的交流吧,众所周知,毛主席和陈毅元帅,是战友,也是诗友。</p><p class="ql-block">1952年毛主席致陈毅的信,字迹放肆雄厚,“小巧玲珑”,难得一见:</p> <p class="ql-block">1952年毛泽东写给公安军首届功臣模范代表会议的题词:“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毛泽东”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952年,由齐白石领衔,组织湖社和松风画社画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创作了国画《普天同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亲笔为参加创作的湖社和松风画家回信致谢,这封信收录在二零零一年大陆再版的《毛泽东书信手迹》(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档案馆编辑)第一百零八页中,信文如下:</p><p class="ql-block">“白石先生:</p><p class="ql-block">承赠‘普天同庆’绘画一轴,业已收到,甚为感谢!并向共同创作者徐石雪、于非闇、汪慎生、胡佩衡、溥毅斋、溥雪斋、关松房诸先生致谢意。</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一九五二年十月五日。”</p> <p class="ql-block">1952年,毛主席为天兰路通车题词:</p> <p class="ql-block">1952年,毛主席为康藏公路筑路部队和民工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1952年毛泽东题词:“庆贺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p> <p class="ql-block">1952年7月30日,毛主席写给菊先生的信,是用行书笔法写成。刚劲有力,大小错落,有板桥遗韵。以斜取势,险峻挺拔。字字瘦硬,笔笔精神堪为学习典范!菊先生名叫张元济,是民国时期的大教育家、出版家。在文化上面,有杰出的贡献。比如李叔同就曾在他办的学校读过书。民国的书籍近一半就是他出版的,可以想见,他对文化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1952年7月30日,毛主席写给菊先生的信:</p> <p class="ql-block">1953年2月19日至24日,毛主席乘坐长江舰由洛阳舰护航沿长江视察,洛阳舰隶属该支队前身部队。行至九江时,毛主席改乘洛阳舰继续航行。在该舰视察期间,毛主席勉励官兵:“过去你们在陆地上,那时要求你们爱山爱土,今天你们在水上了,大家就要爱舰、爱岛、爱海洋!”</p><p class="ql-block">1953年2月21日上午9时,毛主席应大家请求与洛阳舰官兵合影。官兵们怕毛主席受凉,提议全舰合照一张。毛主席说:“舰上人多,可以多分几次,多照几张。”照相时,他几次转过脸来,问官兵排好了没有,又向前跨了几步看看队伍,叫大家再靠拢一点好都照上。在会议室,毛主席又为洛阳舰官兵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同样的题词一共写了5幅,其中3幅送给了该支队当时所属舰艇。</p> <p class="ql-block">1953年毛泽东在视察海军舰艇时的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毛泽东 一九五三年二月二十四日”</p> <p class="ql-block">1953年9月,毛主席题词:</p> <p class="ql-block">1954年,毛主席为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题词;</p> <p class="ql-block">1954年4月28日,毛主席写给陈委员的信</p> <p class="ql-block">1954年5月,毛主席为官厅水库胜利完工题词:</p> <p class="ql-block">1954年毛主席为武汉战胜洪水题字,是狂草的至高境界,笔走龙蛇。这字迹,在书写上,就有一种“人定胜天”的气势,真是精彩纷呈,自由奔放,还有一种跌宕起伏的韵味,龙飞凤舞,浑然天成,真是让人大开眼界。</p> <p class="ql-block">1954年,毛泽东为中央直属机关生产展览会的题词:“力求进步”</p> <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主席在1955年创作的诗作。毛主席一生多次去过浙江,留下了许多壮美的诗篇,这首《看山》就是其中的一首。</p><p class="ql-block">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p><p class="ql-block">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p><p class="ql-block">热来寻扇子,冷去对美人。</p><p class="ql-block">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p> <p class="ql-block">1955年,毛主席为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通车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为浙东洞头岛烈士公墓纪念碑的题词:“为国牺牲 永垂不朽 毛泽东” 见《人民画报》1955年8月号。</p> <p class="ql-block">1955年毛泽东为空军英雄模范功臣代表大会的题词:“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保卫祖国,准备战胜侵略者 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1955年11月,毛泽东为工程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题词:“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军而奋斗 毛泽东” 见《解放军报》1957年8月1日</p> <p class="ql-block">1957年毛泽东为《人民海军》报创刊号的题词:“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 毛泽东”见《解放军报》1957年2月28日</p> <p class="ql-block">1958年5月25日,毛主席在听取汇报之后,亲自题写了“十三陵水库”这五个大字,这5个大字,在格调上厚重大气。</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签名明信片很是少见,唯一一次就是在十三陵水库建成之后,在明信片上签名,这个签名和之前的书法作品落款,或者题字作品的落款,都有所不同,而且这次签名,主要突出了一个厚重大气的格调,“毛泽东”三个字,书写得更加沉稳大气,不仅如此,还非常内敛,少了些奔放自由,多了些安静自然,真是让人大开眼界。</p><p class="ql-block">我们从这幅图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待,不仅有毛主席的签名,而且还书写上了具体的日期,“一九五八年五月二十五日”。</p> <p class="ql-block">1960年毛泽东为海南岛榆中县公路纪念碑的题词:“加强防卫巩固海南 毛泽东”见《解放军报》1960年4月30日</p> <p class="ql-block">1961年毛泽东关于战胜困难的题词:“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碍人的前进的,只要奋斗,加以坚持,困难就敢跑了 毛泽东。”见《工人日报》1961年2月26日。</p> <p class="ql-block">1961年9月8日,毛泽东致董必武的信:</p> <p class="ql-block">1961年12月24日毛主席写给生病的警卫战士张仙朋的信手迹:“小张:你好了些吗?好好静养,过几天再上班不迟。我想你,你到我的厨房吃饭吧。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廿十日”</p><p class="ql-block">这封信的收件人张仙朋对这封信记忆犹新,并为此深深地感激毛主席。他在回忆中这样说:“1961年冬的一天,我感冒了,如继续上班,怕传染给毛主席。于是,我就写信向主席请假。没有想到,我竟很快就收到主席的回信,这封信是主席写在便签上的。可以看出主席很忙,应该是看到我的信后,主席随手拿起书桌上的便签,给我回了这封信,这让我终身难忘。”</p> <p class="ql-block">1962年4月20日毛主席书法:</p> <p class="ql-block">1962年4月27日,毛主席写给臧克家先生的信,此为下半段,章法极好!字形奇大奇小,形成强烈的对比,相互交错穿插,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令人过目不忘!</p> <p class="ql-block">伟人在1962年的题词,这书法真是精妙绝伦。伟人的书法,用笔恣肆,大开大合,纵逸奔放,气势恢宏,笔力千斤,独具风格,它不仅体现了伟人独特的艺术造诣,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气质的彰显。</p> <p class="ql-block">1965年毛主席题词</p> <p class="ql-block">周世钊与毛泽东同窗五载,是毛泽东交往最多、无话不谈的老同学,也是毛泽东诗词唱和时间最长的一位诗友。他于1897年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石子冲的一个农民家庭,离韶山冲约15公里。191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1914年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与毛泽东成为同班同学,直至1918年毕业。在校期间,他们同时担任学生会干部,毛泽东为学生会总务(主席)兼教育研究部部长,周世钊为文学部部长。二人经常互相唱和,毛泽东赠给周世钊的诗有几十首,可惜后来都失传了。</p><p class="ql-block">1918年夏,毛泽东发起新民学会,周世钊支持协助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一师毕业后,周世钊到长沙修业小学担任国文教员。1919年毛泽东应周世钊之邀,任修业小学高小部历史教员,与周世钊住房只隔一层木墙。严冬时节,毛泽东感到寒冷难受时,就抱着被子到周世钊床上一起取暖。在修业小学期间,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领导长沙的五四运动,周世钊作为助手参加了这些活动。他们做着完全相同的梦,后来,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解放事业。周世钊一直留在湖南,致力于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虽然不再并肩战斗,但二人的心意是相通的。周世钊无时不惦念着毛泽东的安危。1945年8月,周世钊得知毛泽东为争取和平建国奔赴重庆时,立即写信慰问。可惜这封信毛泽东未能收到。</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28日,毛泽东收到周世钊的来信。周世钊在信中坦诚自己担任一师校长的担忧:“虽很想奋发精神,为文教事业尽一点力,但终恐事与愿违,不易收到很好的结果。”10月15日,毛泽东回信周世钊,内容较8月复电丰富生动,又深深怀旧:“迭接电示,又得九月二十八日长书,勤勤恳恳,如见故人。延安曾接大示,寄重庆的信则未收到。”怀旧之余,更有殷殷期望和鼓励,“兄过去虽未参加革命斗争,教书就是有益于人民的。城南学社诸友来电亦已收到,请兄转告他们,感谢他们的好意。兄为一师校长,深庆得人,可见骏骨未凋,尚有生气”。周世钊对毛泽东称他“骏骨未凋”,深受鼓舞,总是乐呵呵地对人说:“毛润之称我‘骏骨未凋,尚有生气’。”信中,毛泽东还提出诗词方面的要求:“倘有可能,尊著旧诗尚祈抄寄若干,多多益善。”两人由此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频繁交往与诗词唱和。</p><p class="ql-block">1950年毛泽东邀周世钊参加国庆观礼。10月5日,二人相聚中南海。自1927年长沙一别,20余载再相逢,情谊依旧。他们分属两地,往来交流很多。毛泽东到湖南考察调研,都会约见周世钊;周世钊来北京开会或学习,毛泽东也总会抽出时间与老友见面。</p><p class="ql-block">1955年6月,毛泽东到湖南视察工作。周世钊陪同畅游湘江,登岳麓山,写下七律诗《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p><p class="ql-block">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p><p class="ql-block">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p><p class="ql-block">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p><p class="ql-block">南巡已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p><p class="ql-block">后随信寄给毛泽东。毛泽东收到后,兴致盎然,写下一首优美动人的和诗,于10月4日回信周世钊。信中说:“读大作各首甚有兴趣,奉和一首,尚祈指正。”这首奉和诗,即为七律《和周世钊同志》:</p><p class="ql-block">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p><p class="ql-block">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p><p class="ql-block">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p><p class="ql-block">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p><p class="ql-block">全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生动再现了当日横渡湘江、游览岳麓山的情景,让人深切感受到毛泽东的故地情深、老友情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诗词手迹:《七律 和周世钊同志》:</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手书《木兰花慢·彭城怀古》全词:“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这首词大气磅礴,豪阔豁达,内涵深厚,是毛泽东主席生前喜爱的十大古诗词之一,手书《木兰花慢·彭城怀古》全词,给予高度评价,留下一段传世佳话。</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一生喜欢《兰亭序》,并时常背诵和临摹,1965年7月18日,毛泽东给章士钊回复一信。毛泽东在信中表达了希望展开争论的意思,同时也给郭沫若写了封信,表达了同样的意思。</p><p class="ql-block">毛泽东 致章士钊 1965.7.18 兰亭论辩:</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 致章士钊 1965.7.18 兰亭论辩:</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 致章士钊 1965.7.18 兰亭论辩:</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 致章士钊 1965.7.18 兰亭论辩:</p> <p class="ql-block">1965年8月30日毛主席题词:“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p> <p class="ql-block">1965年毛泽东为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题词:“祝贺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的成立”见《西藏日报》1965年10月31日。</p> <p class="ql-block">1965年12月,毛主席为庆祝人民广播事业创建20周年题词:</p> <p class="ql-block">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两人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交谈,由此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p><p class="ql-block">访华期间,尼克松为毛泽东带来了一些别出心裁的礼物,我方也出于外交礼节,向尼克松回赠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礼物,但尼克松还不满意,他听说毛泽东是超一流的书法家,便亲自开口向毛泽东求取一副墨宝。</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欣然应允,挥毫泼墨,送给尼克松12个字——“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尼克松看后如获至宝,但这12个字究竟有什么内涵,他却一头雾水,摇头不解。</p><p class="ql-block">其实,不光是尼克松,有很多中外学者也对这12个字的内涵进行过分析研究,但是距今毛泽东赠诗尼克松一事已经50年了,这12个字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李庆霖同志</p><p class="ql-block">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事甚多,容统筹解决。 </p><p class="ql-block">毛泽东 </p><p class="ql-block">一九七二年四月</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为国家建设修路题词:“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 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题词:“庆贺康藏,青藏两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祖国。 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题词:“庆贺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蓝新路。 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福字是一个很吉祥的字,在古代写得最有姿态之美的就是康熙了,他所写的福字,寓意为“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他的福字被誉为“天下第一福”,无论是老人过寿,还是过春节,人们都喜欢写上个福,代表着吉祥如意,可是,你见过毛主席题写过的福字,他笔下的福字,不但有“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而且字形上更加开阔大气,让人一见倾心,尤其是在线条上,虽然很是纤细,但是力量感足,富有一种内涵式的美感,让人一见倾心,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番吧。</p><p class="ql-block">从毛主席所题写的“福”字上看,这个字左右分开的距离非常之大,而且中间的留白,更是出乎你的意料之外,这也许就是伟人对书法的最独到理解吧,第一笔点,高起,而且非常含蓄,但是那种引带更加明显,接下的内容,整体上连带一起,流畅自然,一气呵成,仔细观察这个“福”字的左边,我们会发现,左边的部分,很有造型之美,这种美感不可言喻,而左边的收笔处,又和右边的内容形成一种笔意相连的迹象,真正做到了笔断意不断。而右边的内容,更是一笔呵成,而且在位置上也非常高,曲曲折折很有感觉,让人陶醉,最后两笔,好像就是很轻松地打了叉叉,看起来随意不随便,也是一种精心的安排,这个字,在毛主席的笔下,却写出了别样滋味,让人倍感新鲜,也让人叹服,这个字的书写,也打破了我们对他的认识,在我们的印象里,他的书法,总是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而这个字却不一样,给人一种稳重踏实,而且还有一种造型之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签名:</p> <p class="ql-block">1975年,周总理重病在身,长时间躺在病床上。而此时毛主席的身体也不容乐观,但每每想到周总理,想到新中国,毛主席还是有一腔的担忧难以诉说,于是提笔写下《江山靠谁守 诉衷情》:</p><p class="ql-block">“诉衷情 </p><p class="ql-block">当年忠贞为国酬 </p><p class="ql-block">何曾怕断头</p><p class="ql-block">如今天下红遍 </p><p class="ql-block">江山靠谁守 </p><p class="ql-block">业未就 </p><p class="ql-block">身躯倦 </p><p class="ql-block">鬓已秋 </p><p class="ql-block">你我之辈 </p><p class="ql-block">忍将夙愿 </p><p class="ql-block">付与东流 </p><p class="ql-block">毛泽东 一九七五年”</p><p class="ql-block">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毛主席悲痛万分,于重病之中写下了第二首诗《忆秦娥 悼念周恩来同志》:</p><p class="ql-block">“山河咽,拭泪无语心欲裂。</p><p class="ql-block">心欲裂,顿摧栋梁,痛失人杰。</p><p class="ql-block">江山如画忆丹心,宏图遗愿永不灭。</p><p class="ql-block">永不灭,新苗茁状,势与天接。”</p> <p class="ql-block">1976年毛泽东书赠叶剑英一幅对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