髙中岁月 七五届校园印记

悠闲

<p class="ql-block">  时光带走了我们的青春</p><p class="ql-block"> 却留下了难忘的从前</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二年的早春,沙湾一中在文革中停招的高中又恢复招生了,那年招收了七五届高中六个汉族班,一个民族班。 </p><p class="ql-block"> 此时,正值十年动乱文化大革命的第七个年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还在继续,之前初中毕业生,直接分配到农村接受再教育。我们七五届成为沙湾一中文革中,首批进校园的高中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前排右起:刘玉娥、杨建新、马俊秀、后排右起:黄锦芬、靳德莲)</span></p> <p class="ql-block">  七五届高中录取,没经过文化考试。我在家乡大队学校初中班,全班不到三十人。受当时师资条件局限,初中课程没开全也没课本,老师用腊纸刻版油印教学讲义,前前后后上了一年的课就停了,我在生产队劳动了一年。 </p><p class="ql-block"> 公社分配给永胜大队学校三个在沙湾一中上髙中的名额,我很幸运得到这次上高中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三月中旬, 在咋暖还寒的初春季节,我搭乘带拖斗的轮式拖拉机,到沙湾一中报到。 拖拉机行驶在坑晆不平的乡村公路上,近五十公里的路程一路颠簸,中午时分到达县城。 </p><p class="ql-block"> 那时县城沿乌伊公路的两旁有客运站、兵站、派出所、农七师食堂招待所,县手工业联社沿街的作坊,食品公司在丁字路口乌伊公路对面的两个大饭馆。 </p><p class="ql-block"> 当时,沙湾县还没有一栋楼房,路边停了许多驾驶员吃饭拉油的油灌车带着长长的拖挂。最繁华的街面丁字路口处五金百货大商场,门前水泥台阶的平台上,围着修表、补鞋、卖瓜子、烤烤肉的地滩,生意人的幺喝声,熙熙攘攘过往的人群。 </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离家出远门,乡下人进城,好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切都感到新鲜。 </p><p class="ql-block"> 丁字路口直对南北向双行柏油大街,现今的世纪大道,乌伊公路以北当时还没打通。向南柏油马路中间被五六米宽的景观林带隔开,街道的两旁是沙湾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各单位沿街用围墙圈起了大院。沙湾县唯一的二条并排向行柏油大街,被三条绿树成荫的景观林带拱卫着,是县城的最大的亮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前排左起:肖平、张咏、薛国营、彭新春、袁家营、郭永成)</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中午时分,去一中报到,学校是老一中的位置,敞开式简易大门,迎面一栋体量庞大砖基挂瓦起脊的工字型大教室,教室中间大走廊南端政教办公室报名处,我报名分配到高七五~四班,班主任吴甫老师。校园的东北角几排低矮的砖基平房,是住校男生宿舍。 </p><p class="ql-block"> 很快新生到校就开课了。学校和老师经过一个星期对新生的模底了解,本届高中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初中基础知识参次不齐,有的乡下学校初中课没开全和开的课程没上完,特别是数理化课程许多同学跟不上。学校决定用近半学期的时间,系统性的补习初中课程。 </p><p class="ql-block"> 七五届高中班,文革 动乱时期,同学们渴望学习的愿望都很强烈,进校初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早晚的自习课住校生和走读生准时到教室复习功课。班主任和代课老师每天都光顾自习课辅导学生,有的代课老师为了补课进度,还利用早晚自习进行上课。同学们都格外珍惜这难得的时光。 </p><p class="ql-block"> 每天天刚蒙蒙亮,住校生和走读生,准时到校园集合整队,由各班带到校门口柏油大街上晨练跑步。七个高中班各自组织跑步的号声此起彼伏,校园充满了朝气蓬勃青春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二O一五年八月份,四位老师来沙湾在天山景区留影左起:彭真知.许荷子.邓伯良.胥明渊,上世纪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初,沙湾一中老师邓伯良许荷子夫妇调北京市,彭真知调兰州市,胥明渊调乌市都继续从教,老师们故地重游看望学子)</span></p> <p class="ql-block">  在七五届校园内,聚集了一批文革前国内著名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教师队伍,老师们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水平,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生心目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高中语文课刘建邦,李先著老师,历史课邓伯良老师,数学课张同轩胡永康老师,政治课彭真知,俄语课许荷子,化学课肖华贞,物理课胥明渊老师等,堪称沙湾一中的一 代名师。 </p><p class="ql-block"> 至今,脑海中老师们在讲台上神情专注,引经据典,绘声绘色传授知识,青春飞扬的文采,一幕幕美好的画面至今难忘。 </p><p class="ql-block"> 校园围墙外东边有一条水泥渠,渠旁的一片耕地(现今沙湾公园及周边)是学校的劳动基地菜园,每年高中各班都有劳动任务,种着不同的蔬菜解决学校食堂吃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右起:王惠燕、石文静、韩新娥、温玉珍、蒋文兰)</span></p> <p class="ql-block">  冬天,学校教室和学生宿舍都是学校供煤,烧铁皮炉子取暖。记得高中第一年深秋,班上组织外出拣烧煤引火柴禾,我和薛国营,袁家营等几位男生,一起上黑山头去拾柴禾,路虽远点但好柴禾多还好玩。 </p><p class="ql-block"> 黑山头是沙湾城南的制高点,上了黑山头回首府视县城,县城概貌一览无余尽收眼底,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p><p class="ql-block"> 拾柴回来的路上,背着柴禾很累,我们是班上拾柴到校最晚的。我们收获了没上山的同学看不到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高中的第二年,辽阳农学院工农兵学员白卷英雄张铁生,"不学ABC,一样干革命"。北京市小学生反潮流英雄黄帅,“不学数理化,照样接好班",成了典型影响全国。</p><p class="ql-block"> 教育与工农相结合,学工、学农、学军,兼学别样…。 </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出学校课堂,开始了学工到工厂进车间,学农到农村田间地头,学军队例操练,投弹射击打耙训练,我们班学医被称为红医班。 </p><p class="ql-block"> 我们学工,到沙湾县修造厂学习实习。沙湾修造厂有一批国内理工科院校毕业进厂的科技人员,厂房设备在北疆地区堪称一流。适应战备工作的需要,修造厂战时可生产加工器械装备零部件和进行大修维护。高大宽敞的修理厂 近百米长的车间,高悬半空的龙门吊来回移动,汽车和拖拉机要修理的大部件,拿起放下轻便自如。</p> <p class="ql-block">  加工车间有各式洗、铇床,同学们分配到每台车床师傅跟班学习。工人师傅们有时晚上都要加班,车床旁堆着备好要加工的毛坯和半成品,师傅们熟练操控着飞速旋转的车床刀具,被加工的毛坯在师傅们的手下,变成一件件锃光瓦亮的成品零部件。 </p><p class="ql-block"> 火热的场面要数修造厂小钢炉练钢和翻砂车间铸工件。每到黄昏小钢炉点火,工人师傅们把要冶炼钢水不同成份的废铁料,按比例称重后一堆堆的提前准备好。钢炉烧到一定的温度,我们和工人师傅们排成长队,有序的将准备好的料传递到小钢炉辅助平台上,在投送到钢炉喂料口。待熔炼好的钢水从钢炉中流出到专用器血中,工人师傅抬进旁边的翻砂车间,浇注在地面上已制作好的模具里。翻砂车间铸造的是汽车轮胎的钢锅圈。 </p><p class="ql-block"> 工作之余组织政治学习,我们和工人师傅们一起在车间学文件读报纸。</p> <p class="ql-block">  学农活动按排在乌拉乌苏公社,我们七五(四)班分在乌拉乌苏四队。是一个汉族和维吾尔族聚居较大的生产队,我们学农时的生产队长阿不拉江,后担任乌拉乌苏大队长、乡长、县政协付主席。乌拉乌苏公社是六十年代全国西北地区,农村五好建设十面红旗标兵之一,也是沙湾乡场的样板。 </p><p class="ql-block"> 下乡的同学走在乡村主干大道上,高高挺拔的白杨树,两边绿油油的农田庄稼,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居民点村庄,农村五好建设的新面貌一览无余。 </p><p class="ql-block"> 六月份,正是农作物田管间苗、锄草、施肥农活繁忙的季节。我们住在四队一排公房旁大会议室里。学农劳动中,我们参观生产队青年科技实验田,小麦多个品种的对比试验,一块块小麦实验田,地头插着一块块木牌,标注着每个品种的名称、属性、特征等。</p><p class="ql-block"> 村上还驻有一个班的民族解放军战士,住在地头搭建的军用帐篷里,我们参观了解放军整洁的内务卫生。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5年髙七五~四班同学在农村学医实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部分同学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生产队为我们安排的食堂伙食细粮为主,中午吃到新疆人爱吃的拉条子拌面,比学校食堂的伙食好多了。 </p><p class="ql-block"> 学农期间,要求每个同学通过社会实践写出心得体会,各班推荐优秀作文在学农基地交流。高七五~三班蔡建同学的一首诗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班同学生病了,社员大娘送来一篮鸡蛋,为同学做病号饭,蔡健以此素材写出"一个鸡蛋一颗心,一篮鸡蛋一片心,贫下中农贴心人,广阔天地练红心"的佳句。</p> <p class="ql-block">  四队北面的远处,有一片天然水洼,村上称北湖(千泉湖)。走近南岸湖边,就看到清澈见底的泉水,有些泉眼间歇性从水底冒出一串串的水泡,有的一直不停的向上冒着水泡,南岸边泉水流向西边后又向北流去,汇集的泉水逐渐增多流速加快。湖水中的水草、一垛一垛的芦苇,越往北水面开阔水也渐深,形成芦苇荡和连片水草。</p><p class="ql-block"> 学校和班级要求在学农点不能私自外出更不能游泳,我和个别同学常利用午休,想着法偷着去北湖游玩, </p><p class="ql-block"> 在北湖碰到过三班的同学拿着瓶子我们一起抓水蛇。一次又碰到在乌拉乌苏五队学农的同学,又一起到北湖的东北角去掏鸟窝,那儿水草茂盛芦苇又高又密,里面有水鸭和鸟做的窝。我们下湖进去后,惊起了芦苇荡中的水鸭和鸟纷纷飞起,水道较深芦苇稠密,安全期间不敢久留,我们就返回了学农点。 </p><p class="ql-block"> 高中的生活,没有了高考,没有了压力,青春,散发着野性的美。 </p> <p class="ql-block">  从四队去北湖的途中,东边不远处田园上一个村庄,郭永成同学家在那儿。我很羡慕同学家这个美丽的后花园,站在村边就能看到旁边不远处的北湖,清清的湖水,湖中的水草芦苇荡,风吹芦花滿天飘舞,飞起和落下的水鸟,大暑天还能洗个痛快的泉水澡。 </p><p class="ql-block"> 我班学医被称红医班,由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的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十二支队,驻沙湾县后勤基地的部队医院帮助培训并安排实习。我们课堂上的医疗护理知识,都是部队军医上课,并在部队医院实习。 </p><p class="ql-block"> 部队医院有三个所,我在医院二所抢救室,现场观摩学习因车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救治抢救的全过程。在一所门珍手术室还观摩学习,部队为一位患疑难杂症的地方妇女,进行新技术手术治疗全过程。 </p><p class="ql-block"> 红医班在毕业前夕,一部分同学在班主任和军医的带队下,还到我家乡大队卫生所实习,参加大队所在地生产队半个月的学农劳动。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上高中暑假的一天,班主任胥明渊老师在吴贵生同学的倍伴下,风尘仆仆来到我家,令我惊喜不己。</p><p class="ql-block"> 胥老师利用暑假乘班车到老沙湾公社后,吴贵生同学用自行车带着老师,对老沙湾和四道河子两个公社的同学家访。家访对边远农村同学心理上是一股暖流。 </p><p class="ql-block"> 求学的路上,每个同学身处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各不相同,那些渴望通过知识改变人生命运的同学,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也更要靠自己的坚持和努力。 </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和陈春仁同学去他的家乡东湾公社后,又上南山游玩采摘野草莓,这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大山亲密接触拥抱。 </p><p class="ql-block"> 过了卡子湾山口,上山的公路一直向南再向南,远眺雄伟壮阔的天山就在你的眼睑,山峰和半腰那皑皑白雪,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p> <p class="ql-block">  路过南山石场,我们还游览了石场,兵团石河子南山工业基地,当时它的繁华景象令县城望尘莫及。 </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小沟煤矿上山,小沟煤矿是兵团矿区,春仁的姑夫在此工作,安排了我们的食宿。在矿上看到从矿井运出一斗斗的煤,经过一段轨道翻溜到一个很大钭面的煤槽里,煤糟的底部专门的工作人员操作,装满一个个排着队等着拉煤的汽车。 </p><p class="ql-block"> 从矿区出发不久,到了一个南北向马鞍形的山梁上,整个山梁就象披上了绿色的地毯,翠绿的青草山花烂漫,我们在草丛中找着野草莓摘着鲜食。顺着马鞍型山脊走到南边隆起的山岭,从一个豁口处进到山体的南边凹陷处,长着山白扬和乔灌木。 </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脚下是一座东西向的山脉,我们的位置在山腰的上部接近山脊。放眼往去豁然开朗,面对风景如画绿油油的山谷,我们放声大喊,滿山遍野的回响声,好象大山在和我们对话。我们又搬风化的石块往山下滾,看见滾下的山石触地,弹跳着滾得很远很远。有把石块瞄准山谷有小土丘的方向,山石遇到土丘弹飞到半空,落下后滚的更远。</p><p class="ql-block"> 兴趣极致,春仁提醒上山一般不能随便滚石,万一下面有牧养人畜和挖山药的会有危险,尽管山谷看不到人和畜,我们也赶快收住。</p> <p class="ql-block">  看山谷对面大山的背后,重峦叠障,山外有山,一山更比一山高。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个人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到不一样的天地。 </p><p class="ql-block"> 生活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里,同学们都懂得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记得第一学期,班级组织打扫清洁宿舍和个人卫生,男同学统一拆洗被子,女同学到男生宿舍帮助缝被子。同学感冒生病帮着打饭,回家方便的同学带点咸菜油泼辣子,大家也都能打打牙祭。开开善意的玩笑,互相叫着同学们起的绰号。至今, 微信群聊天还看到"飞毛腿"绰号。 </p><p class="ql-block"> 那是高中时,每年夏季的校园运动会,各班都有田经项目,同学们报名参加,班上女生短跑和100米X4接力赛跑,齐光香同学是班上出色的赛跑队员,赛道上的爆发力奔跑的速度,叫同学们刮目相看,大家送了"飞毛腿"绰号至今不忘。 </p><p class="ql-block"> 我们高中时光,那是一段青涩懵懂的岁月,爱情是一件敏感的事情,惶惑紧张不敢触及,反而最忌讳男女同学之间来往,来自农村的同学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苦涩。 青春期,属于这个年龄躁动的情绪,那个少年不钟情,那个少女不怀春。有心仪的,爱又怎么说出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九九七年沙湾一中校庆四十周年,高七五~四班同学留影(前排左李志强.杜风香.高德贞.牛文学.齐光音.刘玉娥.杨建新.李月英,后排左张东红.翟玉林.周兆明.王志彬.陈春仁.彭新春.薛国营.杨志海.张丽华.肖平.石文静.郭永成)</span></p> <p class="ql-block">  学校生活艰苦, 家离学校远的农村同学,到当地粮站交粮换粮票在学校买饭票,离校近的农村同学背着面粉到学校换饭票。食堂供应百分之四十细粮六十的粗粮,食堂蔬菜半年时间都是老三样土豆、萝卜、大白菜。</p><p class="ql-block"> 三年多食堂主食吃得最多的玉米面蒸的糖精发糕,一天两顿口感不错份量足,管饱肚子是没问题,白面馍一天应该能吃一顿,只是饭量大份量小点,一顿把两顿的都吃了。经常吃发糕造成胃吐酸水,蹲着吃饭起来后,头晕眼黑冒金星人都站不稳 。 </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交通困难,大多数乡场不通班车,个别通班车的乡场一天一趟,坐车的人多座位少,买不上票挤不上车。住校生好多一学期回不了一次家,我高中几年家乡不通班车都是搭便车。 </p><p class="ql-block"> 那年的中秋节,我和家住一个大队的五班同学丁辉仁,请假搭拖拉机难得回到了家。恰蓬一场涟绵的秋雨,延迟了返校时间,雨停后,我们踏上泥泞不堪的路,背上家里中秋节烙的锅盔馍返校,搭车犯了难。到处找不上车,找上车人家以各种理由拒绝,跑了不少冤枉路,最后还是靠两条腿走了五十多公里的路,天黑后返回了学校。此后,几天腿部肌肉僵硬难受恢复不了。 </p><p class="ql-block"> 同样的经历,我班南山博尔通古牧场的黄立勋同学,回家返校搭不上车和三班的张万树等同学,走了四十多公里的路赶回学校。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00七年沙湾一中成立五十周年校庆,髙七五~四班同学聚会留影(前排左:张丽华.李明玲.刘玉娥.崔正.胥明渊.彭真知.彭真知夫人.王惠燕.蒋文兰,后排左:黄立勋.翟玉林.李志强.肖平.彭新春.王志彬.杨志海.葛善长.马锦明.杜风香.费红芬)</span></p> <p class="ql-block">  三年高中生活,住校期间渴望回家与家人团聚,吃顿母亲做的可口饭菜,那只能是奢望。每当周末,乌伊公路沿线和近郊的同学回家了,剩下的同学百般无聊,更增加了家的念想。 </p><p class="ql-block"> 我上高中家里有年近八旬的奶奶,身体不太好,常看病吃药。高中几年,每次返校前奶奶都俏俏地把我叫去,拿出皱皱巴巴准备好的几元钱给我,我说家里已给我钱我不能要,你留着看病买药,奶奶唬着脸叫我拿着吃饭买点好菜。学校食堂的菜汤和素菜便宜的五分、一角,有点肉腥的菜也二、三角钱,几元钱一月的菜金都花不完。 </p><p class="ql-block"> 一年的秋季开学返校时,奶奶又把我叫去给了我十元钱,叫凑钱买双棉皮鞋冬天穿暖和点。我知道她准把姑姑伯伯给他买药看病的钱都攒下给了我。张新华同学周末回乌拉乌苏公社,专门去石河子市给我买了一双保暖的黑皮鞋,那年冬天,我第一次穿上了过冬的黑皮鞋。 </p><p class="ql-block"> 我从学校回家,每当坐桌上吃饭,只有七八岁的小妹,也不管家里先给长辈们端饭的规距,总是先把饭端给我,他知道哥哥呆不了几天又走了,半年都见不着面。晚上睡觉前便端着一盆水,泼泼洒洒的到我跟前让我洗脚,看我上学后夏天穿袜子,已不是从前夏天赤脚穿鞋的哥哥,家人看着小妹的天真稚气也会心的一笑。 </p><p class="ql-block"> 奶奶的关爱,小妹天真可爱,每当想起这些情景,让我这已成年的男子汉心潮起伏,难以平静,心里即温暖又愧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0一五年高七五~四班毕业四十周年聚会,(在南天山景区活动期间师生合影留念,前排右起:王惠燕.李志强.翟玉林.金培兰.郭永成.胥明渊老师.许荷子老师.邓伯良老师.彭真知老师.齐月华.周兆明,后排右起:黄锦风.张丽华.杜风香.李月英.袁家营.张咏.高德贞.蒋文兰、贾桂花.薛国营.陈春仁.王志彬.彭新春.肖平)</span></p> <p class="ql-block">  三年寒窗, 亲人们牵肠挂肚付出的心血,让人百感交集。学校没有了以文化学习为主的安定环境,浑浑噩噩的日子,毕业回去又面对亲人。稠怅彷徨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只想着尽快毕业告别校园,迈向社会的另一种生活。 </p><p class="ql-block"> 内心又不情愿回那偏远的农村,重拾枯燥泛味的劳动生活,无法解脱的情感纠结,时常环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p><p class="ql-block"> 上高中的后期,社会治安秩序混乱波及校园,无业闲散的社会流子常到校园寻衅滋事,打架斗殴司空见惯。驻校没有了安全感,我到街上大姨家住过一学期。 </p><p class="ql-block"> 七五届髙中生上足了社会实践课,耽搁了文化知识课。有时,命运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了别人不曾有过的历练,谁能说那不是人生的又一道风景。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0一五年沙湾一中高七五~四班毕业四十周年,同学聚会留影前排左起:彭新春、肖平、许明渊老师、彭真知老师、邓伯良老师、许荷子老师、杜风香、张丽华。中排左起:周兆明、齐月华、李月英、蒋文兰、贾桂兰、王惠燕、黄锦风、金培兰、刘月娥、郭永成、髙德员。后排左起:李志强、袁伟、袁家营、王志彬、薛国营、陈春仁、张咏、翟玉林、黄立勋。</span></p> <p class="ql-block"> 二O二一年二月十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