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心理学全集》读后感(一)

风轻扬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个人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往往潜藏着他“最真实的一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一一题记</b></p> <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一句话概括】</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本介绍如何通过一个人的微表情,看穿他人内心的书。</p><p class="ql-block">【本书金句】</p><p class="ql-block">1、我们每天都可能在不自觉地通过表情去猜测他人的内心,但是有多少人能够保证自己“看穿”他人的内心呢?</p><p class="ql-block">2、人可貌相,通过微表情的细致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和内心玄机。</p><p class="ql-block">3、了解自己内在的小孩,我们可以了解自身,改正缺点;而了解他人内在的小孩,则更有利于深入人心,掌控他人。</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本书作者陈璐,专注于行为学与口才说的传播,是知名的心理学家。其所著的《微反应心理学》《微表情心理学全集》《在任何场合说服任何人》都是风靡两岸三地的畅销书。我们今天所要解读的关于微表情心理学的这本书,就通过丰富的案例讲解,帮助你瞬间看穿他人的心理活动,避开无谓的心理陷阱和阴谋,在看穿他人的内心世界的同时,看清自己了解自己。</p><p class="ql-block">【内容简介】</p><p class="ql-block">《微表情心理学全集》首先确定了微表情的定义,看看它有哪些特征和表现方式;接着,通过最常见的表现方式来看这些微表情中传达了怎样的信息和情绪,代表了对方什么样的心理活动;最后,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微表情知识,在准确解读他人的前提下,又能善用自己的微表情,表达出自己的想要的,最终实现人生的幸福与成功。</p><p class="ql-block">【框架结构】</p><p class="ql-block">1、哪些表情属于微表情,微表情的定义是什么。</p><p class="ql-block">2、不同形式的微表情,代表着不同的内涵。</p><p class="ql-block">3、掌握微表情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察言观色、提高社交能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具体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一、微表情、动作与语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通常,微表情在人们的脸上持续的时间并不长。通过微表情的“微”就能看出有细微短暂的意思,而表情本身就是人们心理状态的一种表达,所以<b>微表情是一种瞬间的表情,快速短暂,往往能表达出最真实的内心状态。</b></p><p class="ql-block">也许有人会疑惑,表情本身也是情绪的传达,微表情与它的差别在哪里呢?与一般表情不同的是,有些表情是不受大脑控制的,是下意识的表情,往往会一闪而过,所以我们将其称之为“微表情”。<b>微表情的时间一般在1/4秒,最短可持续性仅有1/25秒,所以这些持续时间很短的表情,来不及掩饰,往往能够不自觉地“泄露”出其他的信息。</b>比如在面试的时候,有些人面对面试官会不经意的把玩自己的领带或者身上手上的饰物,看起来好像随意不拘谨,但实际上这就表现出这个人的内心心神不定。而在人们开心的时候,有些人的微笑会有一瞬间的轻蔑表情,我们也可以认为,这个人不是发自内心的单纯高兴,情绪里还包含了别的因素。</p><p class="ql-block">所以,<b>观察微表情的精髓在于判断其持续时间是否短暂,是不是一瞬间的反应。在这些一闪而过的表情里,我们才能发现最有价值的信息。</b></p><p class="ql-block">因为人本身就是复杂的,性格和情绪有千万种,有一些人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而每一个人也都有过察言观色的体验。所以,<b>很多情况下人的表情善于掩饰和伪装,但是微表情往往不受大脑控制,自然流露。</b></p><p class="ql-block">人们的表情在不同的场合和情况下总会有假装和掩饰的成分,但是微表情在这种情况下会露出些许破绽,如果能懂得仔细辨别,就能在真假表情中识破对方的内心,摘下他们伪装的面具。通过研究,有三种线索可以告诉我们对方的表情是假的,即:<b>在对话过程中面部表情不对称、时间因素和相对的顺序。以微笑为例,真心的笑容两个嘴角会同时上翘,眼睛眯起来,眼角产生皱纹,眉毛微微倾斜。但是假笑时,当前眼角的皱纹和倾斜的眉毛是无法伪装的,</b>因为眼部的肌肉不受人意识的支配,只有真的有感而发才会发生变化。</p><p class="ql-block">并且在时间上,真实的面部表情很少能持续很长时间,就比如惊讶的表情,它的发生到消退时间特别短暂,实际上不到一秒,很快大家就能回过神来。在很多综艺节目中,总会出现令人惊讶的意外环节设置,但是惊讶来得快去得快的特质,真正知道的人并不多。所以我们由惊讶表情的持续时长判断明星们是真的惊讶,还是说演出来的。</p><p class="ql-block">那么,通过学习这三个线索,我们可以把他们作为依据,判断人们做出的表情是否真实。继而理解,表情可以掩饰和伪装,但微表情是无法伪装的。</p><p class="ql-block">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微表情,既然是表情,就应该集中在面部。但实际上微表情不拘泥于此,它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可以是面部表情、肢体行为、也可以是语言和社交习惯。</p><p class="ql-block">除了脸上演绎的微表情,身体也能发射出一些信号,比如腿部和脚部。其实我们所有的情绪,自信、谦逊、恐惧、生气、焦虑等等,都能够从肢体语言中体现。比如说,<b>我们感到舒适时会双腿交叉,但当我们不喜欢的人出现时,会立即恢复常态。而人在快乐时,双腿和双脚会不由自主的摆动和颤动,而当一个人的脚部动作从左右轻摇转向上下踢动</b>,说明他看到或听到消极和不高兴的事,这完全是种不自觉地行为。</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言语,包括说话的声音跟韵律,也都是自我心声的流露,学会分析声音的基本特点,发现语调升高和降低的细节,就能从简单的语言里读懂更深层面的意思,即使再含糊晦涩的话语,你也能听出言外之意。通常,对于比较重要或者急切的事,人们在表述时会提高音量,这种语调的升高暗示了此事在心里的重要程度。例如在《老爸老妈浪漫史》里,每次罗宾想和朋友们说心里话,但又怕被人调侃,就会模仿小女孩的尖声尖气,用玩笑的方式说出来。</p><p class="ql-block">而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是无可避免的,处世方式的细节是你了解一个人的重要途径。例如《红楼梦》里塑造了那么多女性角色,可无一重复,王熙凤一出场,就通过爽朗的笑声和游刃有余的话术,生动展现出她是个厉害的管家角色。所有人和她打交道都小心谨慎。而林黛玉一出场就因宝玉摔玉哭了半夜,身边人都劝不了,直到宝玉的丫鬟袭人前来解释,才止住了,多愁善感的气质跃然纸上,所以大家在相处中都会比较照顾她。所以,一个人行为习惯中包含了他的性格特点,和他的情绪传达方式,通过一个人的习惯性社交行为,你也可以了解到他的企图和内心需求。</p><p class="ql-block">所以,<b>想要更深的了解微表情,不能只关注面部的表情动态,还要从身体的形态变化上察觉,从行为和话语多方面来看清对方的心情。</b></p><p class="ql-block"><b>二、识别音容笑貌中“谎言”</b></p><p class="ql-block">其实,不管是眼角眉梢的变化,还是音容笑貌的细节,都是内心真相的流露。</p><p class="ql-block"><b>在我们观察别人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头部的动作和面部的表情,因为在交流的过程中,它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能够最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内心想法。眼睛作</b>为连接心灵与外界的窗口,想要走近别人的内心世界,首先就要看他的眼睛。如果一个人眼神沉静,说明其对所处的问题已然胸有成竹,稳操胜券。如果一个人的眼神散乱,说明他对问题也毫无办法。</p><p class="ql-block">而从笑声里,也能判断出一个人的性格。在生意场上,比较常见有一类人的笑声干涩,笑起来若断若续,略带冷漠。这些人大多比较现实和实际,有敏锐的观察力,他们的笑很多情况下都是附和他人,但在心里留下自己思考的空间。而笑声柔和的人,在个性上比较温柔敦厚,不喜欢与人争执。并且还善于处理人事纠纷,帮他人安抚情绪。</p><p class="ql-block">如何判断出一个人在用表情传达出假情绪甚至说谎呢?这就要借助肢体语言和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了。</p><p class="ql-block"><b>很多人都知道撒谎者往往会触摸鼻子,其中的原理是“皮诺基奥效应”,因为人们说谎时会产生压力,这会引起鼻腔内的细胞肿胀和血压上升,鼻子会有刺痒的感觉。</b>于是,人们频繁地触摸鼻子,缓解这种症状。当然,不一定所有摸鼻子的动作都代表撒谎,一个人处于焦虑不安或者愤怒时,也会有摸鼻子的动作。</p><p class="ql-block"><b>当我们不同意别人的意见时,习惯用手摸耳朵,这其实是通过肢体语言告诉对方真实的想法。所以说话的时候加上这个动作,很可能是说话人言不由衷的表现。</b>因为抓挠耳垂、耳背代表了一种焦虑的情绪,说话的人通过这种行为释放内心的压力。而当人们说出了不该说的话,会下意识地捂住嘴巴表示懊悔、或者防止自己再继续说下去。这可能是对方不愿意告诉你这件事情,但是毫无防备地说了半截。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要相信他捂住嘴巴之后所说的话,那很可能是他临时编的谎言。因为遮住嘴巴就是在告诫自己,“不要让他看出我在说谎”,蕴含了“不能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的心理。</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常常可以通过一些细微的行为动作来判断对方是否说谎。因为只从面部表情来看,有些老道狡猾的人是可以掩饰一部分表情的,并且作为微表情观察的新手,很容易忽略一闪而过的表情细节,而动作可以更大范围的提醒和吸引你的注意。</p><p class="ql-block">微表情的关键词中还有“听话听音儿”这么一说,会听话的人,善于听懂他人的弦外之音。这不光包括了说话时的语言,音调,还有人交流时的一些习惯性话术。所以,透过对方的话语,可以探视对方的内心需求。</p><p class="ql-block">比如,<b>当有人向你询问第三者的意见时,其实,他是想确定你的意见。因为人在面对一些令自己警觉或者不好意思的话题时,会假借他人之名说出口。并且,就算你真的是在转述第三者的话语,一般从心理层面也会选择自己比较赞同的部分。在意见完全相左时,会提供补充。所以</b>,问话者很容易知道你内心的真实想法。例如,男友可能希望知道你对出轨的看法,可能会说一个不存在的朋友或者旧同学出轨被发现的故事,通过复述这个故事,并根据你的反应,随时调整故事的发展,来套你对出轨的这个容忍度到哪一个水平。而提供“二选一”选项的人,多半都是设下“圈套”,因为这种心理战术是对方事先为你设定好了答案,给你选择的权利,表面上给了你自主权,实际上无论是哪个答案,都是对方想要的。所以避免“二选一”的干扰,最好的方式是两个都不选。这种常见于推销,例如我们在商场试了衣服,销售会夸奖说这件显瘦漂亮,另一件实用大方,问你选择哪一件。无论答案是哪一件,对销售来说,都是有利的。</p><p class="ql-block">所以,很多看似简单的话语中包含的意思也是丰富的。越是有经验的人,从话语中就越能够探视内心的需求,而不需要表情的传达。这是一种更高明并且更聪明的方式。</p><p class="ql-block">眼角眉梢和音容笑貌的变化最直观的体现了人的内心活动。一部分常见的行为和肢体语言可以帮助我们看穿他人的焦虑,识破他人的谎言。而平日里交流最频繁的语言也有一定的技巧,隐射出内心的需求。通过这几点,我们可以简单的辨别和判断他人的真心。</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