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结婚喜糖

张玉军(潍坊)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单位同事要结婚,提前送来了喜糖和请柬。看着桌上满满一大袋子的喜糖,五颜六色、软的硬的,各式各样,看了半天也没有想吃的意思。是如今的生活太好了,不屑一吃?还是这年月结婚的太多了,包括结了又离的,离了又结的,糖都吃腻了?想想似乎都有,但又好像都不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记忆中小时候村里有结婚的,那可真算是大事件了。差不多全村的人都要去捧场、帮忙,帮着烧水,帮着在酒席上服务。我们这些小孩呢,从早上开始,就早早地来到置办喜事的人家,热情的主人会塞给我们两块糖,或者一把瓜子。我们都舍不得吃,小心翼翼地装在口袋里。那时候的糖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全是那种现在看来包装非常简陋的硬糖,含在嘴里半天都化不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时最吸引我们的还不是女主人的“施舍”,而是盼着接新娘的车赶紧回来。因为回来之后就可以闹媳妇,就可以要喜糖了。据说闹媳妇要的喜糖,都是新娘从娘家特意带过来的,档次高,口感好,估计也算是显示一下娘家人的热情和实力吧。别看小小的喜糖,那时候承载着好多的信息呢,比如你家招待客人买的是五毛一斤的,我家招待用的是两块一斤的,那就说明我家的实力比你家强,在乡亲们面前也有面子。糖如此,烟酒也是如此。</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盼望着,盼望着,接新娘的车终于进村了。我们就跟在车后面,一路跑着。村里人还有一个风俗,只要车进了村,就正式启动闹媳妇的程序。比如可以拦车,提前让新郎、新娘给喜糖。当时记得还有一种东西也特别吸引人,叫长寿馍馍(官方名称应该叫“长寿馒头”),就是一种很小的馒头。新郎在接新娘回来的时候,口袋里要装满长寿馍馍,进到村里,遇到拦车或者小孩,就掏出来给几个。许多时候,为了抢一个长寿馍馍,新郎的衣服都会被扯的不成样子,但都是为了喜事,越闹越高兴,一切都是为了图个喜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就这样跟着车一直跑到办喜事的主家,经过了一系列的程序之后,就开始闹媳妇了。表演节目,然后大家哄闹着去抢喜糖,要不就让新郎、新娘站在同一个长条凳子上,互换位置。这是那个年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节目,虽然简单,但很好玩,又不俗气。再有就是点烟,故意把烟卷放水里泡一下,再让新娘点,点不着就让新娘表演节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能够在闹媳妇的时候要到几块喜糖,是很幸运的事情。我们年龄小,无法和那些年龄大的拼抢。只有等待人家抢到了,好心分我们几块。非常不舍地剥开后放进嘴里,贪婪地吮吸着,那种感觉和味道一辈子都难以忘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糖已经分没了,人群逐渐散去了。我们还不舍得离开,还在想念喜糖的味道,盼着某个好心人再分我们几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晃这么些年过去了,每年也都有很多的同事和朋友结婚,每年也都会收到很多的喜糖,但吃的却越来越少了。现在的喜糖无论是质量还是口味都已经远远超出了那个年代的水平,但对于喜糖的那种留恋却依然停留在过去那些简陋的糖纸上。</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很多事情,的确是过去的好,比如记忆,关于喜糖的记忆。</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字:刘立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编辑:张玉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文为原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