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南城门楼说春联

河西舒天

<p class="ql-block"> 一 <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南城门楼</span></p> <p class="ql-block">  大明王朝为了巩固加强西部边垂要地的防守,选择在长城沿线的凉州这一战略要地,继续采取围墙筑城的措施。从明洪武十年(1377)至万历十五年(1617),历时240年,对凉州城池进行了二十余次大的增修加固,新筑西城门,在原隋朝初建东、南、北三城门的基础上续筑城门楼,后建吊桥四座,修筑深6米的护城壕,在城墙四周修建箭楼、逻铺三十六座;并用青砖包砌局部城墙。经过二百多年间逐步加固建设,使得边城凉州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城汤池”。</p> <p class="ql-block"> 西汉时的凉州</p> <p class="ql-block">  南城门始建于隋代,其门楼建筑自隋到明逐步建成,其时因天灾人祸诸多因素,几经毁坏重建形成规模时间不详。包括门垛,城楼、箭楼、护城河、吊桥一应俱全。原南城巷自八十年代修建楼房等建筑时,基础矸探时老城河在六米深左右。靠近城门两侧最深处可达九米。因为纪念凉州总管卫王杨爽的赫赫武功和功绩而所建的城门,后取“武”,其溢号“昭”故曰昭武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 凉州八景</span></p> <p class="ql-block">  自明朝凉州建成文庙之时,民间便有了文人雅客谈之的凉州八景之说。其后历经明清各朝演变,又分为城内八景、城外八景。</p><p class="ql-block"> 凉州城内八景;文笔三峰、大云晓钟、鱼跃龙门、滚龙石、夜雨打瓦、千里眼、七星剑、罗什倒影。</p><p class="ql-block"> 凉州城外八景;绿夜春耕,平沙夜月,天梯古雪,镇西晓角,狄台烟草,金塔晴霞,黄羊秋牧,莲花壶天。</p> <p class="ql-block">  八景之说,始于何时无可考证。从史料记载上看,大清乾隆十四年张玿美编修的《武威县志》中,“凉州八景”是最早见著于史书中最完整的记载。之后文人墨客又将“凉州八景”细分为“外八景”和“内八景”,而且所含内容在不同时期各有不同,并留下了一些历史之谜,至今未解。。。</p><p class="ql-block">  张玿美把“凉州八景”定为“绿野春耕”、“平沙夜月”、“天梯古雪”、“镇西晓角”、“狄台烟草”、“金塔晴霞”、“大云晚钟”、“黄羊秋牧”,每一景都有题咏诗。有些人认为这种定位似有不妥之处,如“大云晚钟”是位于城内的景观,应放到“内八景”中,而应把“莲花壶天”纳入“外八景”。莲花山位于武威城西南12.5公里处,古时山上建筑宏伟,殿宇相接,山泉秀丽,景物宜人,是武威著名的游览胜地。“壶天”是道家语,出自《云笈七签》书中,说有一人叫施存,学道家法术时,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壶中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夜宿其内,自号“壶天”。这里是把莲花山比作壶天,如同仙境。还有人说,海藏寺是武威著名的古刹胜地,在城北是景色最美的地方,而“海藏烟柳”(或称“日出寒烟”)更是少见的景中奇观,说每当夏秋之际,旭日东升,晨光透过茂密的树木,远远就会看到寺前牌楼檐下,一缕青烟袅袅而上,盘旋缭绕于垂柳之间,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确是一幅绝妙的景象,所以应把“海藏烟柳”纳入“外八景”之中。对于以上看法,至今未能有统一的观点,但人们普遍以张玿美所定的“凉州八景”为准。在这八景中,也有一些景观搞不清它的来龙去脉。如“狄台烟草”,相传狄台是宋朝大将狄青征西夏时路过武威为练兵所筑,台周绿草在阳光照射下,水气氤氲,仿佛笼罩着一层烟雾,遂有此景。但据史料考,狄青抗击西夏时活动主要在今陕西北部和甘肃陇东一带,凉州当时已为西夏所据,号为“辅郡”,所以狄青从来没有或不可能到过武威,更不可能在此筑台练兵。那么为什么会有狄青筑台之说呢?这是因为凉州陷于西夏之后,凉州当地各族人盼望宋朝出师解救人民于水火而编造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而八景之一的夜雨打瓦便出自南城门楼这座建筑。</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 夜雨打瓦</span></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政府决定在原址上根据原形,重建复原南城门楼。修建之前,原址仅剩门洞两边高十余米的夯土墩两座,上有人防警报高音喇叭,再无它物。新落成的门楼通高39.6米,在门洞顶部平台之上建有三层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只是屋顶的青瓦己荡然无存,改为现代气息的琉璃瓦。后扩建形成4万多平方米的南城门楼广场,成为武威又一新的观光景点。</p> <p class="ql-block">  武威南城门,始建于隋代,完善于明代。城门之上建成的昭武楼,完善于明代末期。夜雨打瓦作为内八景之说,在凉州百姓中流传甚广。只是在新建的南城门上,你可曾听到夜雨打瓦之声? </p><p class="ql-block"> 一说是在寂静晴朗之夜,登临楼内可闻雨打顶瓦之声。另一说为夕阳西下北斗挂蘭干之时,西北风掠过,可在南城门周边听到淅淅沥沥的雨打顶瓦之声,此时并无雨点滴落。</p><p class="ql-block"> 奇也不奇!</p> <p class="ql-block"> 四 说南城门之对联</p> <p class="ql-block">  时常途经南城门,困寒风凛冽没有过多的驻足。庚子年末腊月某一日晨练与同学张金生路过,看到有几位老者站在喷泉边欣赏着悬挂于门楼上的对联,较大的声音相互间争论不休,引起我的注意。便细看了好一阵,着完后凭着自己的理解所学进行了断句,认定这是一幅古诗词集句联,并查阅百度了相关诗词出处,作者年代等。</p> <p class="ql-block">  关山忆梦回车马相交错人烟扑地桑柘稠;</p><p class="ql-block"> 雪映祁连白吹笛岸花香祗将诗思入凉州。</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步入广场,看完这幅 对联,你能完整通读这幅对联吗?</p> <p class="ql-block">  作为辛丑牛年的春联,作者可谓是用心良苦。将几个朝代的六位古诗词作品中各选一句,每三句成一联,六句组成上下联,应该是由当地的那位书家书写后悬于南城门南墙面。</p><p class="ql-block"> 观后,感触颇多,遂想作文论观点。正值春节,在今日头条看到网名(凉州大马天下行)之文章,观点极似,引用如下。</p> <p class="ql-block"> 五 转载文章</p> <p class="ql-block">  今日头条</p><p class="ql-block"> 近期走过武威南城门城楼,可以发现城门楼两边新增两幅对联,木匾铁架,甚是正式,不仅增加了辛丑年凉州城里的春节意味,更有将其长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标签的意味。二联中,犹以城门南一侧的对联最显新奇,对联作:</p><p class="ql-block">关山忆梦回,车马相交错,人烟扑地桑柘稠;</p><p class="ql-block">雪映祁连白,吹笛岸花香,只将诗思入凉州。</p><p class="ql-block">可以看出,上下联共六句,出自五代至清1600多年间高适、温子升、元稹、胡釴、岑参、李益六位诗人题咏凉州的诗句。创意不可谓不新、用意不可谓不创,一新一创,大有滋味可言。</p><p class="ql-block">集句体出现于宋代,而大兴于明代,成为文人炫彩使意的重要文学体式,常称为“巧体“。而集句联,要求集诗句而成,另则符合对联之语意、对称、格律诸多要求。以此标准而观此联,不禁让人喷饭,两两十七字中,竟挑不出一词相对者,称联而不对、言巧而失体。巧而不对之联,挂于城门楼这一历史文化地标,似有不妥。</p> <p class="ql-block"> 六 我的评论</p><p class="ql-block"> 文章读后,较为认同观点,就所想有感而发。</p> <p class="ql-block"> 七 网友评论</p> <p class="ql-block">  在南城门的内墙即北墙上,悬挂有己故市书协主席徐万夫老先生书写的对联。可谓大气磅礴,特别是对凉州的历史定位、在河西走廊的战略位置言简意骇,联语对仗工稳,相比南墙一联出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  故都雄州,四郡重开追禹迹;</p><p class="ql-block"> 秦陇襟要,五凉迭谢复神州。</p><p class="ql-block"> 此联从故都雄州、四字统起,依时间推进。从汉武开疆、张骞出使西域到丝绸之路,联系时下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故都凉州发挥出的重要优势。</p><p class="ql-block"> 对联作者立意高逺,书写者一气呵成,实属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网络名称,河西舒天、风轻云淡。家居河西,常在金城。爱读书好健忘,喜书法少作品,有三高多顾忌。</p><p class="ql-block"> 善饮。常把自己当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p> <p class="ql-block"> 2021年2日13日。农历牛年春节初二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