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和自由》读后感②

🍄小蘑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80, 30, 43); 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44, 238, 232);">父母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爱乱碰东西、一意孤行、自我中心、在餐厅乱叫、推人抢玩具、不买玩具就哭闹……好言相劝被当耳边风,骂他又不听,打了又心疼,的就是他当众哭闹……唉,教孩子怎么就这么难啊!可能很多家有熊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无奈与体验。</span></p> <p class="ql-block">怎样才能既尊重孩子,又让孩子学到规矩呢?</p><p class="ql-block">答案就在罗宝鸿老师写的这本书里。</p><p class="ql-block">父母有责任照顾孩子,当然也有权利为孩子做一些决定,但是尊重并不是放纵,这就需要为人父母的“权威”,同样是权威,为什么又有“理性”权威、“非理性”权威呢?</p> <p class="ql-block">📜两个选择:让孩子体验后果,才能真正内化规则。孩子与生俱来就有着探索环境,适应环境,挑战环境与征服环境的精神,孩子会挑战规则乃人类本能所致是很正常且自然的事。</p><p class="ql-block">还是违反规则时先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提醒孩子,提醒两次后就不要再提醒,责骂、威胁和恐吓,只会挑起孩子的情绪。</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我们的生活中,作为大人的我常常犯了这个错误,经常在孩子犯错时就会数“123”或是“你不做就会怎么怎么样?”用威胁的方式让孩子屈服,孩子错了,但是,一次有效,并不是次次有效。我想不光是我有这个问题,更多的家庭中很多的父母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给孩子两个选择:“正确的选择和好的结果”或“错误的选择和坏的结果”。若孩子选择继续做错误的事,大人要“允许孩子犯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们更多的恐吓威胁的语言,只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在犯错误的时候及时的改正,或者是不受伤害。当孩子真的选择继续做错误的事的时候,这个时候作为大人的我们要记得沉得住气,并以上述的方式让他们知道他是可以尝试的,只有让孩子尝试错误的选择,并体验其中的结果,他才会有所学习,下次再遇到同样的事情,他就可以参考以往的经验,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说我们大人没有给孩子这样的一个选择,每次都是我们大人说什么孩子就听什么,那么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世界就太平了。</span></p> <p class="ql-block">🗣所有的规矩和自由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在和孩子之间学会了尊重,建立了规则,那在我们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温和而坚定”</span>,我们切记<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不要太过急躁、不要太主观意向、不要太用我们的情绪化语言来对孩子“落井下石”</span>,那个时候看似是孩子听我们的,我们胜利了。但是反观去思考,在孩子长大之后,孩子的叛逆心是不是要激烈。很多孩子的一个叛逆都源于父母的一个语言和早期教育错误的方式引起的,看到这本书之后,我们就一定要改变我们这样的行为,孩子还小,还有时间和机会让孩子去锻炼,在他自己的选择中、在他的错误中去历练他自己,获得他的经验比我们告诉他:<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你要这样做”“你应该怎样做”“你不能怎样做这样做会怎么样?”</span>要有更好的教育意义。当孩子体验过之后,他就会明白,一次体验胜过我们说10句甚至100句,要更记忆深刻。</p> <p class="ql-block">“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由如此美好,从古至今被人渴望、受人称赞,但自由从来不是随心所欲,随心所欲的亦从来不成为自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