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健康之路第二十六篇——练好周身一家的“缠丝劲” (第七篇)

梁翠平(十二代 北京 )

<p class="ql-block">序:</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知道中医对人体的治疗体系,是一套自然态,原生态的治疗体系。</p><p class="ql-block"> 讲究人体和自然界的融合统一,而且这种自然界的理念,不只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的环境物质而已,而是广阔无垠,甚至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灵世界。神灵世界,也就是现代物理学的超物质空间,超物质空间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本质上属于广义的物质世界。</p><p class="ql-block"> 天地宇宙,从盘古到世界末日,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切都是物质存在,都是客观存在,只不过人类那些肤浅的知识体系理解不了而已的。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宇宙就是一个大人体,也有一种说法,宇宙是一个超级大脑。</p><p class="ql-block"> 宇宙不是冷冰冰的存在,既然能够孕育出来万物之灵的人类,那么必然是更高级的生命体存在。</p><p class="ql-block"> 中医的理论体系,真是基于这样的理解。观天地,知人事,晓地理。顺应天道去生活,去管理天下万物,更是顺应天道去调理自己的身体,去养生,去管理人体健康。太极拳运动中的缠丝劲功效,是符合中医的理论体系范畴,是顺应天道遵守生活规律的神奇体现。</p> <p class="ql-block">一、缠丝劲修炼简述</p><p class="ql-block"> 太极缠丝劲运转的形式看起来很复杂,但是按其性能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的缠丝;</p><p class="ql-block"> 就单手臂缠丝法而言,一种是掌心由内向外翻,大母指领劲为逆缠丝,逆缠丝就臂来说,内劲大于外劲(内是出劲,外是进劲),多体现的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棚</span>劲;棚劲的方向,同侧的下肢体是外侧的力大于内侧力,撑顶劲是顺缠,膝盖微微略里扣;</p><p class="ql-block"> 另一种是掌心由外向内翻,小指领劲的顺缠丝,顺缠丝就臂而言外侧劲大于内侧劲,体现的是捋劲。同侧的下肢体是内侧的力大于外侧力,蹬撑劲是逆缠丝,膝盖为微外撑;这两类缠丝劲存在于太极拳运动的一切过程中,并贯穿始终。因此,在太极拳运动中的一切动作中,亦皆包含着棚捋二劲的相互变化;它们构成了太极拳运动中的基本矛盾,阴阳对称,阴阳互包。同时又相互转化于一圆之中。</p><p class="ql-block"> 在这两个基本缠丝功之下,缠丝劲因方位不同,变换各异,又分出以下四种形式:即外缠出劲、外缠入劲、里缠出劲、里缠入劲。出劲为正缠,入劲为反缠。</p><p class="ql-block"> 外缠出劲由根节(肩或胯)向梢节(手指或脚趾),以逆缠或外缠的方式,向外发劲;</p><p class="ql-block"> 外缠入劲由梢节(手指或脚趾)向根节(肩或胯)以顺缠或里缠向内入劲;</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里缠入劲</span> ,由稍节向根节以逆缠入劲为主,比如: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83式中的第35式“转身左蹬脚"与第41式“右蹬脚”四稍节先里缠入劲,四稍节逆缠“聚入劲”;</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里缠出劲即“蹬腿”时,由根节向梢节发</span>出劲,力达四稍节,劲力是稍节领根节催,上肢体与蹬腿三逆缠,独立步是外缠出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左右“蹬脚”实例证明,缠丝入劲即由梢节向根节,再有根节向稍节缠;下面我把以手足里缠向内入劲,以外缠向外入劲的体会再阐述如下。</p><p class="ql-block"> 缠丝劲分别通过手和足上下就有八条劲路:即手外缠出劲,手外缠入劲,手里缠出劲,手里缠入劲;足外缠出劲,足外缠入劲,足里缠出劲,足里缠入劲。这就是周身“八道劲”。盘架时左右和上下的方位缠丝合为一个完整整圈,同时结合内外,使平面圈变成立体圈,正谓“妙手一招一太极“,这正是陈氏太极缠丝运动所具备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陈鑫详细解释了“缠丝劲”在实战中的运用,他说:“耍拳缠丝劲作何用?盖硬与人直接者则人易躲闪,易离去,惟以柔接之,则人易其柔软而心不惧,心不惧故不躲闪,惟以其柔软缠丝法接之,未粘住人身则已,如粘住人身,则人不能躲闪;躲则以手跟之,如漆胶粘硬物,物自不能躲闪,离则以缠法缠绕其肱,如蜘蛛一丝缠蝇,又如已上之螺丝,欲硬拔去不得。故未粘住人之肱则已,如既粘住,则吾已缠丝法捻住其肉,当缠而绕之、沾之连之、粘住、随之,令其进不得进,进则前入坑坎;退不得推,退则恐我击搏,故不敢硬离去。此缠丝劲之在拳中最为紧要妙诀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缠丝劲与内气的运行是内三合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太极拳方面把内气叫做丹田气,丹田在脐内一寸三分,是人体的中心所在,也是各经脉的汇集之处。内气起于此处,又归于此处,当心机一动(即意念产生丹田内气一分为五处,一是贯穿上下,通过任督二脉,这是人体的主干线,叫做子午线,也就是方向线。二脉通,百脉皆通。</p><p class="ql-block"> 丹田内气上行,沿任脉上升(根据太极拳的要求是可上行或下行)经膻中穴一分为二至肩隅沿左、右臂缠绕而达到指梢;内气自丹田下行一分为二,缠绕大腿小腿而过涌泉,抵达脚趾。通过任督二脉的主轴线是沿脉道经络而行,当内气向四肢发展时,即转为螺旋形缠绕,</p><p class="ql-block">也就是形成了缠丝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下面简述太极拳四肢缠绕的八条劲路,其所经过的筋络、穴道名称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1、手外缠出劲(逆缠丝),自丹田出发沿任脉上行,经膻中过并转肩隅下行缠绕大臂,经手三里,再缠绕小臂转劳宫到指梢;这是第一条劲路。</p><p class="ql-block"> 二是手外缠入劲,自指梢上行转劳宫缠绕小臂经手三里,缠绕大臂过肩隅转肩井,经过督脉下行回到命门,<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时你的丹田和命门分离,小腹凸起,八面撑力。这是第二条劲路。</span></p><p class="ql-block"> 2、手内缠入劲(顺缠丝),一是自指梢上行经劳宫,缠绕小臂,经手三里,经绕大臂,过肩隅转肩井下行入膻中穴,经人脉下行到丹田,这时是收小腹,丹田去贴命门。力聚集在一个点上,即“丹田”。这是第三条劲路</p><p class="ql-block"> 二是同时形成内缠入劲,又自命门沿督脉上行,过肩井转肩隅上行,缠绕大臂经手三里缠绕小臂转劳宫到指梢。这就是力达梢节的循环。这是第四条劲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3、足外缠出劲(顺缠丝),自丹田出发下行经冲门缠绕大腿,经足三里,缠绕小腿经介溪过涌泉到达足指梢节。这是第五条劲路。</p><p class="ql-block"> 二是由足里缠入劲(逆缠丝),自足指梢过涌泉经解溪上行缠绕小腿,经足三里缠绕大腿,经冲门回到丹田。这是第六条劲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4、足里缠出劲(逆缠丝),自命门出发下行经环跳绕大腿,经足三里缠绕小腿,经解溪入涌泉到足指梢节。这是第七条劲路。</span></p><p class="ql-block"> 二是足外缠入劲,自足指梢上行过涌泉、解溪、缠绕小腿经足三里缠绕大腿,经环跳沿督脉,回到命门。这是第八条劲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腿部经脉循行比较复杂;腿的内侧由三条经脉所主,分别是:脾经、肾经和肝经,脾经一直到大脚趾的内侧隐白穴。</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太极拳的缠丝劲处处从根到梢,从梢归根交替运转的,全身拧成一体,内外合一,无论其训练和应用都是洋洋大观,堪称太极拳劲力的核心,练拳决不可作为一种机械力来练,要深刻的认识它;了解一下人体筋络走向,结合太极拳养生健身缠丝运动的特点,科学健身,达到最好的养生效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