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登无锡惠山全程游记(详尽版)

河马91

今天是牛年的大年初二,有“新年登高”的习俗,咱们就去登一回无锡的名山——惠山,而且要“全程式”、“全方位”地去登惠山。<br><br>以前也曾多次登惠山,但往都只是登一部分,如从锡惠公园上山登“头茅峰”,再走到“二茅峰”;或者从青山公园沿台阶登上“二茅峰”;也曾从钱荣路的惠山山脚下的盘山公路入口沿盘山公路“九龙道”骑行六公里上到惠山最高的“三茅峰”,再沿公路原路返回。但一次性把三个峰全程登一回、不走回头路倒还没有过。今天就要来个全程登惠山,线路:从大池路“惠山国家森林公园”牌坊后的惠山南入口处登山,直到三茅峰,然后再沿山脊线走到二茅峰再走到头茅峰,从头茅峰下山,一次性登惠山而且要来个全程的登高游。<br><div><br></div> 标了红线的是我们今天全程游的行程示意图(山脚下的起点标不出来)。<div><br></div> 远望的惠山全景,惠山逶迤九峰,但最有名的是三个高峰:从左到右分别是“三茅峰”、“二茅峰”和“头茅峰”。相传西汉初年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和茅衷来惠山结庐修炼,后来去茅山修成“茅山真君”,所以后人称惠山的三个峰为“头茅峰”、“二茅峰”和“三茅峰”。<br><div><br></div> <div>惠山是天目山的余脉,最高处是惠山的三茅峰328.98米。因为惠山是无锡的地理最高点,在无锡市区范围内它几乎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地理标志。<br><br>惠山有“江南第一山”的美称,尽管江南名山大川甚多,而惠山被誉为“江南第一山”是有来头的:乾隆帝下江南时,游历了众多地方,在游了扬州和镇江后,说:“入江南境,扬州但繁华,无真山水;金山佳矣,而有戒心;惟惠山幽雅娴静。”后来他游历苏州虎丘时,看到虎丘挂了“第一名山”的匾额,心中颇不以为然,御令把匾额摘了,说了:“江南第一山,非惠山莫属”,后人就称惠山为“江南第一山”,这个名称可是“御赐”的哦,不是无锡人自封的。<br><br>惠山翠郁葱茏,风光秀丽,自然景色不错,1993年国家林业部发文定名为“惠山国家森林公园”,但它更具有历史人文精粹。</div><div><br></div><div>“惠山”的称呼很有历史感:</div><div>4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居住;</div><div>两千多年前周朝的老子在《枕中记》中称为“西神山”;</div><div>战国时是“春申君”的封地;</div><div>秦朝时秦始皇曾在山下屯兵,称为“秦皇坞”;</div><div>东汉的《汉书》称为“历山”;</div><div>唐朝的《隋书》称为“九龙山”;</div><div>唐朝的《吴地志》中称为“华山”;</div><div>七世纪中叶,茶圣陆羽的《惠山寺记》中称为“古华山”、“斗龙山”;</div><div>《蠡溪笔记》中记载晋代开山禅师、西域僧人慧照曾来此山,因此声名鹊起,后人用“慧山”来称呼这座山,因为“慧”、“惠”相通,“惠山”之名就此流传下来了;</div><div>宋朝时也曾称惠山为“冠龙山”。</div><div>无锡人,你知道你家门口的惠山的称呼的历史来历吗?<br><br></div> 我们从梁溪路“惠山国家森林公园”牌坊后面的大池路的惠山南门进入惠山开始爬山,我们就是从那个小门进来的。<div><br></div> 一路沿着没有路的山路上山。<div><br></div> 山石嶙峋,倒也有点风光。<div><br></div> 走过这段难走的山石路时,旁边有人说,这就是“绝望坡”,意思大概是比较难走吧,绝望倒也不至于。<div><br></div> 四十分钟后,上到了一个叫“二茅坪”的地方,不少人在休息,喝茶、打牌,倒也热闹。立有一个“九龙山”的牌坊,贴告示的人也太没有文化了,把两侧的对联都贴没了。二茅坪在盘山公路边,每次骑车上坡时都会经过这里,但是不敢休息,坐下来后再也不想继续骑行了,骑行下坡时飞驰而过,也不会停下来休息。<div><br></div> 过二茅坪就离开山路从中途拐入盘山公路“九龙道”了,它是从钱荣路边的山脚下修上来的,但是这条道从来不准车辆进入,以前还能骑车上来,这次发现没有一辆自行车,估计是走路的人多了,自行车下坡速度太快,被禁行了吧。<div><br></div> 远处就是“九龙道”的终点,三茅峰。<div><br></div> 到三茅峰公路边了,眺望远处,可以看到蠡湖、梅梁湖和远处的太湖,湖中的三山仙岛隐约可见。此时已经一个多小时过去了。<div><br></div> 发张十几年前的老照片。<div><br></div> 当时没有游客,也几乎没有人会骑车上来,路边空空的,冷冷清清,公路尽头有一块“云龙”的石刻。<div><br></div> 同一个位置,现在已经热闹得一塌糊涂,喝茶、吃面、打扑克,人声鼎沸。<div><br></div> 盘山公路终点的标志就是大石刻“云龙”,在此打卡一下。<div><br></div> 上到三茅峰顶,发现有1954年初立,2014年重立的“国家测量标志”,大概这里就是惠山的最高点328.98米。<div><br></div> 特地立了一块碑,说明是国家的“三角点”测量标志。<div><br></div> 三茅峰的另一个标志性建筑就是这个古庙,“人间佛道仙境地、江南古刹第一峰”。“佛”、“道”二合一?不太明白,因为无法进入。<div><br></div> 五星红旗旁边的三角形的是“庙旗”吗?因为不像一般寺庙挂的旗子。<div><br></div> 沿着山脊线,从三茅峰走向二茅峰。走到二茅峰没有多少路,略有点上坡下坡,慢慢走,二十分钟够了。<div><br></div> 二茅峰的高度为320米,它的标志性建筑就是早年建的无锡电视塔,当年的家家户户的电视机接收的信号就靠它传播的,现在都是有线电视信号了,它应该没有什么具体的功能了吧?<div><br></div> 这是从青山公园上到二茅峰的登山的台阶路,好事者在上面写了“1700”,估计是1700个台阶,还打个√,表示下面的“1668”这个数字不对,1700才是对的!<div><br></div> 离开二茅峰就一路下坡走去头茅峰了,因为那里高度只有172米了。<div><br></div> 十来分钟就走到头茅峰了,那里的茶室生意也不错。<div><br></div> 过了头茅峰就直接下山去锡惠公园了。一路都有石头台阶了。<div><br></div> 从这里进入锡惠公园,平时这里有人把门,没有公园卡的要收10元门票,昨天无人看守,看门人春节放假了?<div><br></div> 这是锡惠公园里面的“土地庙”。<div><br></div> 此时还可以平视公园里的高八十多米的“锡山”,说明我们还没有下到坡底平地。<div><br></div> 进入锡惠公园不久就要沿“春申涧”下山了,有没有注意过涧中的一块大石头?<div><br></div> 爬上去看,上面有“卧雲”二字,那不是一般人随手刻的,是无锡历史上的大文人邵宝(1460年-1527年)题刻的,邵宝官至明朝的礼部尚书,江西的“白鹿书院”就是他修的,在无锡修了“尚德书院”和“二泉书院”,还留下惠山北麓的“石门”遗迹。<div><br></div> 石刻左下部的落款更是模糊不可见了,我“考证”了以下,是不是“二泉山人”?因为邵宝别号是“二泉居士”。 这是“春申涧”牌坊,牌坊是清末年代的,但是上面的“春申涧”三个字是1959年刻上去的。<div>无锡人更喜欢把“春申涧”称为“黄公涧”,为何叫“黄公涧”?“黄公”是谁?黄公是“黄歇”即“春申君”(公元前314年-前238年),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名人,任楚相,在战国时代,与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和魏国的信陵君并称“战国四公子”。他是无锡“治河第一人”,据说古运河中的“黄埠墩”与他有关,没上去过,不太清楚。</div><div>所以说“春申涧”、“黄公涧”纪念的是同一个人。</div><div>明代游圣徐霞客也来此休息过。<br><div><br></div></div> 现在枯水季节,黄公涧里一滴水都没有。暴雨过后无锡人都喜欢来这里看“大水”。<div><br></div> 走到锡惠公园门口了,从上山到下山离开惠山,登高爬惠山就算告一个段落。<div><br></div> 手机app上显示,一共走了8.18公里山路,耗时三小时21分钟,对登山“大咖”来说这简直不算成绩,而对我们来说已经是破天荒了。<div><br></div> 累计爬升了423米,因为从三茅峰到二茅峰之间还有不少上坡路。<div><br></div> 出了锡惠公园又去“惠山古镇”,昨天这个日子人当然多,摩肩接踵,熙熙攘攘。<div><br></div> 惠山古镇上的“古”戏台,原来没有这个东西的,造“古镇”时不知道从哪里搬来的,看着它造起来的,效果倒也不错。<div><br></div> 景区入口处匾额上写有“江南第一山”,现在知道了吧,这个五个字不是空穴来风瞎写的。<br><div><br></div> 惠山景区门口有两个分别是唐代、宋代的石经幢,这可是全国文物保护的,也是无锡地面上历史最悠久的历史遗物。<div><br></div> 惠山古镇“秦园街”上的人流。<div><br></div> 惠山古镇“绣嶂街”上的人流。<div><br></div> 远处可见二茅峰顶上的电视塔。<div><br></div> 秦园街南入口处的牌坊,也是后造的。<div><br></div> 还能看到后面的惠山。<div><br></div> 走到锡惠公园的“中门”,后面是公园内锡山顶上的“龙光塔”。要知道,无锡的惠山不在无锡的惠山区,无锡的锡山也不在无锡的锡山区——绕口令。<div><br></div><div>离开锡惠公园,再找车回家,回到家已经下午两点多了,今天这一大圈一共走了十公里多(其中8.18公里山路),总耗时五个半小时,计步器显示20000多步,不算创纪录,至少也是不多的纪录。</div><div><br></div><div>累并快乐着,这个牛年的大年初二过得非常充实,也涨了不少知识。</div><div><br></div><div>2021年2月13日(初二)<br><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