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清河上的老桥拆了

谷振国

<p class="ql-block">  年纪越来越大,对故乡的感情也越来越深。</p><p class="ql-block"> 每次回到我的家乡——莒县大湖村,都会情不自禁的抽点时间到处转转,其中,柳清河是去转的最多的地方。抽个清晨,或者是傍晚,到河边走走看看,因为这里是我童年的乐园,我孩提的记忆里一多半都与这条河有关。</p><p class="ql-block"> 今年大年初二,侍候母亲吃完早饭后,我又想去柳清河边转转。顺着浮来路向西走,七八分钟就到了,河的桥头上一块公告牌挡住了我的去路。公告显示大桥在施工。是呀,这桥该加固了。我心里想,自我记事起就有这座桥了,这么算来,这桥差不多得有50年了吧。</p> <p class="ql-block">  绕过公告牌,看见的是桥没了!</p> <p class="ql-block">拆除后的废墟</p> <p class="ql-block">  不是加固,是拆除后重建——对历史建筑物的不尊重我们都是有心理准备的,可是这次轮到我的桥,特别的伤感涌上心头。这座桥对大多数莒县人来说应该都有记忆:它连接的浮来路是莒县第一条柏油路,七八十年代,它是从县城通往浮来山的必经之桥。因为浮来山上一棵四千年银杏树,这条路、这座桥给更多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  记得著名散文家梁衡写过这么一段话:历史总在前进,失去的不一定是坏事。但上天偏让这物的逝去与情的割舍,同时作用在一个人身上,搅动你心底深处自以为已经忘掉了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我的记忆也被搅动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座桥——我极速翻阅着QQ空间,因为我记着在空间里存过老桥的照片,还好,6年前,2015年正月初一,拍了这座桥,还保存了。</p> <p class="ql-block">  同样的位置,两棵电线杆子做标志。</p> <p class="ql-block">  既然已经打开了记忆的小河,就让它流淌吧。</p><p class="ql-block"> 莒县城西的柳清河,或者说莒县一中西的柳清河,在我们村西,是我最熟悉的一条小河,小时候与小伙伴们在这条河里摸鱼捉虾、洗澡,尤其记得下了大暴雨,河水蔓延到两岸,我们几个游泳高手,逞本事的时候就是站在柳清河桥中间,一跃而下,顺着泛黄的暴雨大水,顺流而下;夏天知了疯狂的叫着,玩累了的我们趴在树荫下的沙滩上看沙里蛌蛹捉蚂蚁;夜里在杨树林地里抓知了猴,中午最热的时候再出来用面筋粘知了;春天棉槐条子发芽半扎多高的时候,掐断棉槐条嫩芽,用渗出的红色汁液,伙伴们互相在眉心点上个红点点 ;中午急急的吃几口饭,跑出来不是去学校,而是到柳清河茂密的灌木丛里捉迷藏;有的年份里,槐花飘香的时候,偶尔会有放蜂人驻扎在河边,这时候哪个小伙伴偷到了蜂蜜,也是最可炫耀的能耐,……。</p><p class="ql-block"> 这条河就象它的名字,以前的河水非常清澈,大人在河西岸田地里干活,他们害渴了,就让我们小孩到这条河里取水喝。我们拿个水瓢,把河里的沙扒开,就会慢慢泉出水,先把自己喝足了,再端上一瓢送给大人们喝。在我的记忆里,说这水甘甜就是说柳清河的水。</p><p class="ql-block"> 上了中学,这里又成了我背历史,背政治,背课文的好地方。那时候的午休时间感觉特别长,同学们都说困,都说要午休,我似乎找到了宝地一样,骑上车子到这柳清河畔的树林里,一点也不打盹,一切需要背诵的都放在这里背。其实,现在想来,那时不象现在,没有空调风扇等降温设备,这儿的树林里凉快,头脑自然好使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上大学离开家乡后,来柳清河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与它相见经常是在梦里,在与发小的交谈中。柳清河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两岸整治了,西岸还栽植了竹子,建了橡胶拦水坝,但水越来越浑浊,还有钓鱼的,但只是消遣爱好而已,没有人敢吃这里的鱼;从来不再见到下水捉鱼摸虾的了,因为人们已不敢接触这浑浊的河水。</p><p class="ql-block"> 不管柳清河怎么变化,因为这里有我的童年,我总是时不时会想起它,回到家乡的时候,我总会来到它身边,一个人,默默走上一会。</p><p class="ql-block"> 但是,像今天这样让我见不到老桥,而且是永远见不到了,我很意外,心情也不好起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