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对子

王的视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豫西地方,对联叫做“对子”,农村人也是有些文化底蕴的,对联里的内容写的都是对子句。不过,底蕴是祖辈传下来的,不识字的也说“对子”。</p><p class="ql-block"> 中学同学颇通文墨,书界名人,热情地给写了对子,这对子就不同于普通的对子了,是书法作品,自然多了几分重视。贴的时候,闺女问爹:你知道哪是上联不?这话透着贴对子的讲究,也是过年、过日子的讲究。</p><p class="ql-block"> 如今过日子吃喝不缺了,日子过得却越来越不讲究,过年甚至成了很无聊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前,白面馍还不能敞开吃,吃肉更是过年才可以有一点的奢侈。那时候的年味儿,品得很仔细,以至于过了十五还不断回味。进嘴里的肉必是细嚼慢咽,生怕没嚼出味来就滑下肠胃。当然,年味儿不光在于吃肉,贴对子,也是透着年味儿。</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贴对子,真的是很讲究。喜悦,希望,沉重,心疼……各家各户,讲究里透出的心情不一样,但是每一家都贴得仔细、认真。</p><p class="ql-block"> 对子是早在年二十六七就开始请教书先生写好了,有时候还要排队等候。写对子的红纸各家买的颜色深浅不一,找来一把小刀或者一根缝衣服的细线,在先生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裁出来。偶尔裁烂了或者宽窄长短裁错了,心里还要惋惜一阵子。先生写的时候,一定得毕恭毕敬地伺候着,双手摁着对子的边角替代镇纸,识点字的,还要跟着先生的笔端逐字逐句念一念,遇到不认识的,恭恭敬敬地请教一下,衬托先生的学问高深。有谁家日子过的富裕了,买的纸质量好点,还要请先生用金粉来写,那就是很体面的对子,很体面的日子。当然,这样的人家也讲究面子,一盒烟或者一盆炸好的油货,算是对先生的答谢。</p><p class="ql-block"> 三十下午,早早的用红薯面或者蜀黍面打了浆糊,稍微放凉点。一家兄弟姊妹们登梯子上凳子,把上一年留在门框上、砖墙上的旧对子一点一点清理干净,撕不掉的还要刷上点水泡一会儿,再用铲子铲。这个程序,颇有点把穷日子揭掉、把新希望贴上的意思,每家每户都干的很认真。</p><p class="ql-block"> 贴对子须两三个人配合,一人在上边贴,一人扶着梯子或凳子递对子,一人站到一丈开外,审视是否贴得平整。讲究点的,还要事先问好先生,一副对子,哪个是上联,上联是不是必须贴在门轴一边。</p><p class="ql-block"> 贴得早的,就有机会沿着一条街转转,看别人家贴,品评一下每家贴的正不正,字写得好不好。写对子的先生,也必定挨家挨户看看,有没有上下联贴反的,两边对得不齐的,逐一指导。自然也趁机端详一下,自己的作品上了别人家的大门,断不能丢了自己的人。那神态,颇有点主席检阅三军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上了中学识了几个字,有一年就跃跃欲试想要自己做先生,觉得自己也能掌控那支毛笔,铺了纸自己发挥。写着写着就飘了,抛开书本自己编对子。记得那年编了一副对子是八字句:亲情友情天长地久,家业事业日新月异。自我欣赏了好大一会儿,觉得对仗很工整。对子上了墙,看出来跟先生的差距,就再也不敢写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节日里年味儿寡淡了,贴对子成了很随意的事。街市上印刷的对子随处可见,很少有人认认真真地请先生写对子了。通文墨的书者都被当官的叫去,对着电视台的镜头写对子,送给困难户或者其他指定的人家,电视里主持人煽情说,这就是年味儿。</p><p class="ql-block"> 隔着电视里的荧光屏,哪里能闻出年味儿呢?年味儿,在于写对子的墨汁味儿,在于贴对子的浆糊味儿,当然,还在于一家人贴对子的欢喜劲儿。</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