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手迹辨考,,(著名碑帖《瘗鹤铭》内容复原稿)

黎明

<p class="ql-block">  ‘1998年,湖北省沙市章华寺原方丈妙莲法师遗存惊现于古玩市场,并由笔者购得。在一叠稿纸中有:妙莲法师于1945年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而写的诗词,在诗稿的前面有李宝常先生的题词,盖有“寄尘”印章;还有妙莲法师任沙市佛教协会会长时于1954年元旦节庆祝会上的发言稿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有几张民国时期官方稿纸(中间印“湖北省议会用纸”),其中一张的左边写有一行"瘗鹤铭集陶垒本刘铁云本字",通过分析方知此行应该是该内容的一个标题,是刘铁云先生所藏署名碑帖《瘗鹤铭》原拓本。现就弘一法师抄写本《瘗鹤铭》的字迹和内容作一简要鉴赏。</p> <p class="ql-block">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有几张民国时期官方稿纸(中间印“湖北省议会用纸”),其中一张的左边写有一行"瘗鹤铭集陶垒本刘铁云本字",通过分析方知此行应该是该内容的一个标题,是刘铁云先生所藏署名碑帖《瘗鹤铭》原拓本。现就弘一法师抄写本《瘗鹤铭》的字迹和内容作一简要鉴赏。</p> <p class="ql-block">《瘗鹤铭》原是镇江焦山西麓栈道上的摩崖石刻,何时山石崩塌坠入长江之中不得而知。至北宋间,冬季枯水时,有人在江滩上发现仆卧的塌石上有石刻文字,经辨认,才发现是《瘗鹤铭》。这是古人为葬鹤而写的一篇碑诔文,瘗鹤铭是古代碑刻中的著名作品,在书史上有重要价值,历代学者多有考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仍聚讼纷纭,疑问最多,清代原石出水,清人考证严谨,使瘗鹤铭研究有重要收获。出水后又因椎拓过甚,屡遭凿剔,现在所能见到的原石,不过仅存形貌而已。由于此刻残损较早,铭文存字久已不全 ,故传世拓本的情况极为复杂。宋元的“水前本” (原石出水前的拓本,亦称水拓本)寥若辰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先生是根据刘铁云先生收藏旧拓本《瘗鹤铭》中字体缺损内容不全的情况下,自己作了还原的《瘗鹤铭》的文稿,共有八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叔同(1880—1942),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他学贯中西,艺擅多科,1905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执教于杭州等地,在众多领域都有着开创性贡献,是我国著名书画篆刻家、音乐家、戏曲家、教育家、诗人、学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福建泉州。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一位杰出高僧,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p> <p class="ql-block">  《李叔同信札展》影印本,收录了李叔同先生写给他的学生刘质平的信三十余封,这些信是他从1915年至1932年出家前后长达17年的时间所写,涵盖了他出家前后近二十年中字体变化的轨迹。1918年8月19日弘一法师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从字迹和时间段可以看到出家前后字体变化是十分明显的。从此时开始,字体的改变形若两人,是他以戒求真,褪尽人间烟火的空灵体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一两年来,笔者从初步鉴赏到仔细考辩,初步掌握了弘一法师这一时期书法特点,将他出家前的信札与《瘗鹤铭》写本比较,归纳出了二者中几十个相同的字体,并进行了长时间的对比考辩,作一个不太成熟的分析和鉴赏。因弘一法师书法功底深厚,加之本人水平有限,实难述清大师书法全貌,仅为个人肤浅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从弘一法师历史资料显示,出家前大多数都是采用行草书字体,仅四年(1915年至1918年),出家前所写的信札和《瘗鹤铭》写本都是行草书体,保持了从青年时代龙飞凤舞的草书风格,其变化较小,在微妙的变化中仍旧风骨尚存!因此二者的字体有诸多的相似性,保持着这一时期共同特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元”与“(兔)”、“先”字等相同下部的字。一般的写法是一撇竖弯勾,而弘一法师的草书写法是撇斜勾,几乎这类字的下部都是这样写的,无一例外。二,“年”字的写法是一样的,是四横中间一竖,上面的一横稍长,中间两横较短(有时间似两点),下面一长横,基本上每一个年字都是这样写的,也是无一外。三,“山”在弘一法师的草书中基本上不草写,都是正楷写法,而且三小竖基本一样高,有部分中间竖稍高,山字的书写二者中轮番出现,未见别样写法。</p><p class="ql-block">四,繁体字的“后”字草书,全部为一笔连带,再右边加一点,也有分三笔写成的。</p><p class="ql-block">五,“衣”字和“表”字等下部相同的字,写法相同,即下部右边撇抐写成折点“&lt;”,也均未见别样写法。</p><p class="ql-block">六,“事”字的草书似“了”的勾向内转一小圈,也有个别写“事”的。</p><p class="ql-block">七,“本”字的写法,这一时间全部一样,即:大十合体,在大字的下面加上十,二者中均未找到第二种写法。</p><p class="ql-block">八,之绕旁写成“L”,如“退”、“道”等,弘体草书中之绕旁几乎全部写成竖折,仅极个别写之绕旁。</p><p class="ql-block">九,“寐”字的写法特别明显,草书写法一样,而且在他以后的书法中仍然保持了这种形体。视为弘体的一大特征!</p><p class="ql-block">十,“得”字的草书,有的一笔连带,有的两笔写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一,“扌”、“木”、“车”等字旁写的比右边高,这一特征在他以后的书法中更为明显。</p><p class="ql-block">十二,“者”或“诸”字,土字右边下撇成曲折,“日”字省略,这种写法出家后短期保持。</p><p class="ql-block">十三,“之”字的草书,有时间似两点,有时间之字的末端短而且下吊。</p><p class="ql-block">十四,繁体字“毕”、“华”等相同字的最后一竖下端向左边斜拖。</p><p class="ql-block">十五“留”、“向”、“圆”、“问”、“固”、“间”、“国”等字左低右高,呈斜扁型,这种书写特点,在弘体行草书中其它许多字中也能见到。</p><p class="ql-block">十六,繁体字“擬(拟)”、“礙(碍)”字的右边部分,从上到下写成曲线型,这种草书特征,仅见弘体。</p><p class="ql-block">十七,繁体字“岁”或“藏”,整体左下斜,右边上翘。</p><p class="ql-block">十八,繁体“书”字草书的笔势形体均为一种写法,中间竖直达“曰”的竖一笔连带。十九,“画”字的草书二者中各见一字,笔划走势一模一样。</p><p class="ql-block">二十,《瘗鹤铭》最后一页中间,写有两幅长联,称为“文佛生日联”,款署癸亥(1923年),石琴拟。从内容看,虽与《瘗鹤铭》没有联系,而且是在五年以后所写,但是属于佛教方面的内容,主人为节省纸稿,利用了剩余的空间。从《李叔同信札展》中的内容看,方知弘一法师修道后不久,在温州为修缮佛寺做了大量工作。此联应该是弘一法师为修复后的寺庙树立巨幅挂联所拟定的底稿。这幅文佛生日联与他曾经写的对联“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于意意随文”词组排列和喻意相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二三十年的佛门生涯,在闽浙两地留下许许多多的墨宝,并且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全国。但是,受物资价值观的影响,有人为价值和利益所趋使,造假之风暗流涌动,因此,坚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研究考辩弘一法师书法遗存,是考验每一个收藏爱好者的基本准则。对于一个探索文物的爱好者来说,金钱并非第一,更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从探讨中获得真知,从真知中找到快乐,从快乐中充裕自己的精神生活!笔者自从结缘弘一法师墨宝以来,在学术和诸多难题的探索上作出了一些努力,也得到了不少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如平湖“李叔同纪念馆”专家和工作人员、清闲居士等师友诸君的热心相助,在此真诚致谢!同时,这只是自我赏鉴不揣浅陋的坦诚分享,以期得到更进一步的交流互动。因此,敬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p><p class="ql-block"> (姚 治 洲 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