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 <b>北山石刻</b><br>北山,古名龙岗山,位于大足区城北1.5公里。北山石刻和宝顶山石刻同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中的最大石刻,以北山佛湾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等共五处。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其中北山佛湾造像5000余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叶(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br>北山佛湾摩崖造像,开凿于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892年至1162年)。造像崖面长约300米,高7~10米。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通编为290号,其中1~100号为南段,101~290号为北段。共有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br><b>北山石刻大门</b><br> <b>北山石刻南段进口</b> <b>北山石刻北段</b> <b>北段进口孝经亭</b> <b>晚唐造像</b><br>在北山佛湾摩崖造像中,公元9世纪末的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第9号千手观音龛、第10号释迦牟尼佛龛、第51号三世佛龛、第52号阿弥陀佛龛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br><b>毗沙门天王龛</b><br>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刻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龛高430、宽286、深176厘米。毗沙门天王又名北方多闻天王,是佛教护持北方的护法神。龛正中携刻的北方天王,身材魁伟,威武强悍,顶盔贯甲,双眉倒竖,怒目圆睁,给人以一种威严雄焊,强有力的慑服感。天王两侧力士怒目咧嘴,面目狰狞,持刀挥棍,勇不可挡。这些形象恰似唐代赳赳武夫,给人以刚劲之美感。左侧男、女侍者则英俊儒雅,贤淑端庄,衣饰贴体,线条道劲流畅,技法娴熟。<br> <b>千手观音龛</b><br>北山石刻有观音造像陈列馆之美誉,其中千手观音造像也较多,最早的作品是第9号千手观音像。这尊千手观音,身着天衣,双足踏莲,善跏趺坐于素面方形金刚座上。肩上两手于冠顶合托一化佛,胸前两手合十,稍下两手置腹下,再下两手置膝施禅定印,其余各手(多残)分执瓶、铃、轮、镜、弓、杵、盾等法嚣。头戴花冠,顶出二道毫光,萦绕龛顶二飞天。身后有圆形头光及桃形身光,外饰阴刻火焰纹,内刻手臂多只,以示千手。龛左右两壁对应刻十方诸佛、文殊、普贤等像。座下右侧跪一瘦骨嶙峋作求物状之长者,左侧跪一双手捧钵作乞状之饿鬼,表示观音碰到他们都会施舍。<br> <b>释迦牟尼佛龛</b><br>第10号释迦牟尼龛,刻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龛高380、宽380、深255厘米。刻像29尊。正壁刻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坐像,左右侍立大势至、观音、天王、护法等像。<br> <b>千手观音龛与释迦牟尼佛龛</b> <b>三世佛龛</b><br>第51号龛凿于唐光化二年(899年),为竖三世佛。三世佛有“竖三世”与“横三世”之分,竖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横三世是从空间上分为中、东、西三个不同世界。在这龛造像中,中间是现在世界的释迦牟尼,东为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西方为净土世界阿弥陀佛。<br> <b>观无量寿佛经变相</b><br>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亦称“西方净土变”, 龛高8.1米,宽20.2米,深3米,刻像面积16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堪称全国同类题材之冠。西方净土变是佛教壁画和石窟艺术中常见的题材,是根据净土宗所奉的净土三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无量寿经》所刻。这龛造像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西方三圣”、“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观”及伎乐天人、楼台亭阁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br> <b>五代造像</b><br>公元10世纪中叶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题材有18种,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幢等新内容。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如第53号的佛、菩萨像,既有唐代雕刻的丰满古朴,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长身躯。第273号的千手观音及其侍者、第281号的东方药师净土变相等,薄衣贴体颇具唐风,仪容秀丽又似宋刻。<br><b>273号龛千手观音</b><br> <b>东方药师净土变相</b><br>大足石刻中的药师变相主要有北山佛湾第147、190、255、256、279、281龛,北山佛耳崖第9、12龛,石门山第1龛等。有代表性的是北山佛湾第281龛。第281龛顶为平顶,龛高l.86米、宽2.4米、深0.66米。龛内开成两小龛。左为经幢龛,龛外上方门媚上刻三世佛,内雕一八面形经幢,幢身上楷书坚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八字。右为主像龛,正中刻药师琉璃光佛头戴披风,身着通肩圆领佛袍,左手抚膝,右手置胸前(已残),双足踏莲朵,坐金刚座上,身后饰圆形火焰身光与头光。其左右有各捧日月坐莲座的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此三像合称“药师三尊”,亦称“东方三圣”。主像龛左右壁上,各分两层立四菩萨,共计八尊。据唐义净《七佛药师经》载,此即文殊、观音、大势至、无尽意、宝檀华、药王、药上、弥勒八大菩萨。<br> <b>宋代造像</b><br>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多达21种,尤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br>北山佛湾的宋代造像主要分布在崖壁中段,手法精巧,线条流畅,是大足石刻中的精品。这些佛教雕像,以密宗的居多,其次是华严宗。窟龛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第113号水月观音龛、122号诃利帝母龛、125号数珠手观音龛、136号转轮藏窟、155号孔雀明王窟、176号弥勒下生经变相窟、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245号西方净土变相龛等。这其中,最富盛名的是建于公元1142~1146年间的136号转轮经藏窟,其艺术成就在宋代石窟和寺庙造像中都是罕有其匹的,被公认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br><b>水月观音龛</b><br>113号和133号是水月观音。水月观音,又称水吉祥观音或水吉祥菩萨。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水月观音是其中之一,其重要标记是圆月和水池。这两窟的观音造像各有特点,前者衣带刻画精细,可惜面目风化严重;后者的面目是男性风格,应为较早期作品。<br><b>113号龛水月观音</b><br> <b>133号龛水月观音</b> <b>诃利帝母龛</b><br>诃利帝母又称鬼子母、九子母。佛经记载她是王舍城外一位牧牛女,身怀有孕。因城中独脚佛出世,牧牛女被迫歌舞,致使小产,坠死胎儿。牧牛女悲愤发誓,来世要尽食城中人子。后来她在释迦的教育下改邪归正,发誓愿保护天下的小孩,并为幼儿们提供一切帮助。<br>大足石窟中的诃利帝母像共有五龛,均为宋代造像,其中以北山佛湾第122龛的诃利帝母像为其代表。该龛为平顶方形龛,龛高1.67米、宽l.51米、深1.13米。龛正中主像诃利帝母面目端庄,凤冠霞披,身著华服,足蹬云头靴,慈眉善目,俨然古时贵妇人形象。其左侧乳母盘膝而坐,面目慈祥,正在哺乳。乳母头裹青色头巾,此等装束便是川东地区农村妇女的打扮。<br> <b>数珠手观音龛</b><br>第125龛数珠手观音是观音菩萨变化中之一,因其主要特点是手掐数珠印而得名。所谓数珠印,是左手大拇指与无名指作圆孔状,孔中贯数珠;右手大拇指则掐数珠。此种手印通于一切经咒。而数珠则本是在诵念佛之名号或持诵经咒时以计数的器具。后佛教说,掐珠念佛能消除魔障,增长功德。北山佛湾第125号龛的数珠手观音像,以其秀丽妩媚、典雅精美被视为大足石刻的名作之一。她头戴花冠,脚踏莲台,袒胸露臂,发丝垂肩。头向左侧低俯,目光下视,嘴角微收,含颦欲笑,面呈羞色。右手持数珠,左手握右手腕,交叉于腹前。身段窈窕,体态轻盈,亭亭玉立,落落大方。衣裾迎风轻拂,颇有静中寓动的感觉,身后刻椭圆形背光,置观音于其中,体现出一种形式美。<br> <b>摩利支天女龛</b><br>摩利支天女是佛教的护法神。佛教护持天神共有二十个,据说摩利支天女是具有大神通自之法的光明女神,最大特点是隐身,与恶魔交战,一贯所向披靡,在二十位大神中,是一位常胜将军。龛中摩利支天女三头六臂,手执剑、戟、弓、盾等兵器,脚踏战车,俊面秀容,张嘴娇唱发号令,飒爽英姿。前面二象奋力挽辕,两旁侍立八个金刚力士,皆作武士装束,形体夸张,肌肉强健有力,粗犷剽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大有扫除魔障澄清寰宇之气概。全龛内容丰富,构思细腻,笔触豪放。<br> <b>转轮藏窟</b><br>136号龛转轮经藏窟,开凿于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间(1142~1146年),被誉为大足石刻的“王牌”之作。该窟是一个平顶长方形大窟,高405、内宽496、外宽410、深679厘米。在窟室的中央,屹立着转轮经藏作中心柱支撑窟顶。转轮经藏就是西藏喇嘛寺里经常能看见的转达轮陀,其功能是代替诵经。在窟室的正、左、右三壁造像,各由三组造像对称组成。窟室的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右两壁,自内向外分立乘狮子文殊(2.19米)、持宝印观音(1.6米)、捧宝珠观音(2米)和乘白象普贤(2.15米)、持法器六臂观音 (1.6米)、拨念珠观音(2米);在窟门外,左右各侍立一躯威武凶猛的金刚力士(左高1.8米,右高1.76米)。<br>转轮经藏窟的形制、造像内容和组合方式在当时都是比较独特的,在雕刻手法上堪称宋代石雕精品。窟中造像的大小,基本与真人等身,佛与菩萨的神情也大都善良亲切、温柔和悦,充满了人性化的意味。这些雕像避免了宗教雕塑中概念化的通病,将婉约温柔之美和崇高庄严之美相融合,将现实与理想相统一,既使人感到亲近,又带有宗教的神圣,其艺术成就在宋代石窟和寺庙造像中都是罕有其匹的。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正因为该窟内的雕刻作品件件是精品,价值连城,管理所的人为保护其不受损伤,给136号窟安上了铁条门。游人只能隔着铁条门拍摄近门边的造像,而不能进内拍摄。<br> <b>孔雀明王窟</b><br>第155号孔雀明王窟刻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该窟为平方长方形,窟高347、宽290、深603厘米,共刻像950尊。窟中孔雀直立,立身高195厘米;明王趺坐于孔雀背负之莲台上,像坐高122、肩宽49、胸厚26厘米。两壁遍刻千佛,与孔雀雄姿辉映成趣。其像精雕细刻,其座大刀阔斧,显得韵律别致。窟壁上刻有千佛。<br> <b>五百罗汉窟</b><br>168号五百罗汉窟为平顶,后壁已成空龛。左右二壁石垠横隔各刻六排阿罗汉像,计有532身。罗汉皆为坐式,他们或跷脚,或侧坐,或偏头侧耳,或撑腰抚头,面目怡然,自得潇洒,各具神韵。印度没有五百罗汉造像,中国也是宋代才开始出现的。<br> <b>弥勒下生经变相窟</b><br>176号窟弥勒下生经变相,开凿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窟高2.72米,宽1.95米,深2.4米。造像据自《弥勒下生经》(全名为《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正壁主像为弥勒佛,坐高0.8米,肩宽0.33米。左手抚膝,右手于膝间结定印,结蜘坐莲台上。座为束腰须弥座。座腰部有三狮蹲立,三狮间开二浅龛,内有伎乐二身,左者击拍板,右者吹排萧。弥勒佛背靠龙头椅,椅背上刻菩提树装饰,两端各有一龙头。这种背椅在道教造像中常见。弥勒头顶上方,悬七宝盖。盖上刻大宝楼阁一座。楼前有孔雀以嘴卸宝盖。宝盖两侧各刻一飞天,上身裸露,轻盈飞翔,动姿优美。从七宝盖中,发出四道毫光,绕至窟顶。弥勒左右,各刻着袈裟、手合十的迦叶和阿难。在他们身后,又有数十名人物,双手皆作拱揖状。窟左右壁有三层造像,刻有弥勒故事和文殊、普贤菩萨等像。<br> <b>泗州大圣龛</b><br>177号窟为泗州大圣龛。泗州大圣是观音的化身,是恋爱之神。他是唐朝初年西域何国人(何国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的阿尔别希姆),名叫僧伽。僧伽在佛教典籍中被视为“观音菩萨”的化身。唐朝时的观音像即以僧伽容貌为模本,所以多为男相,以后才演变为女相。<br> <b>十三观音变相窟</b><br>在北山佛湾石窟中,观音是最常见的造像题材,约有百余尊。佛与菩萨,都有法身、化身二身。按照《法华经》所说,观音为拯救不同苦难众生,可随机应变出三十三种变化。北山佛湾第180号为十三观音变相窟,开凿于北宋。窟正中刻圣观音,左右两侧各立六尊观音化身像。<br> <b>林俊坐像龛</b><br>位于北山佛湾北段末端第288号龛,为摩崖石刻。窟高2.34米,宽0.26米,深1.55米。窟外门楣上横刻“大明蜀总制林公之像”,内刻明代刑部尚书林俊坐像,头戴乌纱,身着圆领公服,足蹬高靴。窟左、右壁分别有一长龛,高1.23米,宽0.73米。每龛内坐有一人。左龛内为一长须老者,戴官帽,朝服玉带,双手捧笏。右龛内为一青年,束发,身着长袍。<br> <b>北山佛湾的其他摩崖造像</b> <b>碑碣</b><br>北山摩崖造像中,现存碑碣7通。此外,还存有题刻、诗词17件,造像记77件。对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断代分期、历史人物等的研究皆具较高价值。<br><b>古文孝经碑</b><br>古文孝经碑位于北山长廊北段孝经亭中,编为第103号。《孝经》是孔子论证“孝”的一篇文章,其流布过程中分古、今两种版本。古文孝经共二十二章,自南北朝时就少流传;唐玄宗李隆基御注孝经颁行天下十八章,称为今文孝经。在此发现孔子所作古文孝经碑文,堪称一大奇迹。1945年,大足石刻考察团杨家骆、顾颉刚等专家考察北山时,认为“环宇间仅此一刻。”《孝经》的内容极其丰富,贯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这部刻于石壁上的《古文孝经》,全文共有1815字,今尚1752字,对我们研究先秦的文化、思想以及后来中国文化、思想具有极高的价值。<br> <b>赵懿简公神道碑</b><br>刻于南宋孝宗年间(公元1163-1189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br> 大足石刻,其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中国四大石窟齐名。大足石刻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