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十年,体会点滴

山野村夫

<p class="ql-block">十年前我开始自学书法,十年来没有什么成效,却有了些许体会,今天与朋友们分享。</p><p class="ql-block">我开始练习书法时,就是在废报纸上,拿起笔一阵乱画,想怎写就怎么写,纯粹是浪费纸张的涂鸦,没有半点的进步。于是买来几本字帖,开始了临帖习字。</p> <p class="ql-block">一番临帖得出体会一是:习字是要临帖的,这是自学书法的必由之路。习帖是书法进步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首先我们要一笔一划地认真临习,不厌其烦地学习其笔画和结字,临习得越像帖上的字越好。不过习帖只是一味地照抄帖上的字是不行,我们还要多动脑子读帖,想一想前人什为么要这么写,为什么我的笔画写不到位,要用心研习,才会进步得快。</p> <p class="ql-block">习帖有三个过程,先实临,再意临,后背临,临帖目的在于应用,当你反复多次临帖,对帖中的字写法熟练后,你可以尝试运用创作一些小作品,经常检验一下习写的成效。你的作品如果能看出你有帖中笔画,有帖中结体就是有所成效了。虽然与帖上不尽相同这很正常,同一本帖,不同人习写后所创作的作品都会打上个人的烙印,因为每个人运笔的手性是有差异的。</p> <p class="ql-block">体会其二:要选适合自己的字帖。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古代书家之多,好帖无数,你不可能都拿来临习,你只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几个书家的字体进行临习。通过一段时期的习写,你会发现有的帖习起来好象要顺手些,你就坚持习写这些帖吧。我认为能把一两种字写好就很不错了,事实上古今书法名家也难做到篆,隶,草,楷,行都精通突出的,往往擅长的也只一两体而已,何况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爱好者呢?</p><p class="ql-block">我喜欢二王系列的书法,我先后反复习写的就是这些帖:《集字圣教序》《兰亭序》《淳化阅帖》《十七帖》《书谱》</p><p class="ql-block">褚储良楷书《圣教序》写了十年了,也没有象样的作品。为什么,我得出了下面的体会。</p> <p class="ql-block">体会三:要持之以恒。俗话说,三天不写手松,能把字写好一靠悟性,更靠多写,每天坚持书写,还要保证质与量,虽然不可能象赵孟頫日写万字,至少也要认真习写成百上千字,没有量是没有质的提高的。</p> <p class="ql-block">体会四:要想进步快,还须师傅带。在习帖过程中会遇到瓶颈,有笔画就是写不好,病笔不知道如何克服。你可以拜自己喜欢的书家为师,在师傅的指点下,突破瓶颈,提升书写水平要比自己摸索快得多。如果你想创作出来的作品,参加竞赛能获奖,加入市级以上书协,在书法上有所建树的话,你更应拜当下名家为师,报考有关学院书法研修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理论与创作水平。</p> <p class="ql-block">至于作品创作上有什么要求,在谋篇布局,墨色处理的章法上有什么体会,我还属于门外汉,谈不上体会的。我翻阅了不少古人的书法作品,他们大都对字的写法非常娴熟,书写随心所欲,作品是自然天成的。他们也未必象今天某些专家说的那样去刻意追求字形笔法、墨色浓淡等章法上变化。更没有为了一幅作品的成功而去反复打磨“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我学书法纯粹是业余爱好,把它作为一种休闲方式,更重于它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功能作用。十年前我写过一首小诗:“汉文晋字唐人诗,吾爰羲之行草书,临近花甲苦临习,不图名利作墨痴”。我现在把后两句改一下,“年过花甲苦临习,不图名利为墨痴”。我想民间象我一样,凭这种心态在习字的人大概不会少吧。</p><p class="ql-block"> 庚子除夕山野村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