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其起源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新春贺岁围绕祭祖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热闹喜庆气氛浓郁,内容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p><p class="ql-block"> 水泉春节的历史同样悠久,至于历经多少年,没人知晓,因为没有考据,也无从考证,也没有记载历经岁月几何。水泉的春节在历史的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岁月的积淀,时空的转换,水泉人认识和观念不断地更新、变化,春节的习俗在保持固有习俗的基础上,又再不断地推陈出新。</p> <p class="ql-block"> 春节的前一天——三十儿,其它地方称为除夕,早期的水泉人把白天时段管叫三十,晚上管叫三十晚上。时代变了现在的人又叫三十儿,也有叫除夕,两种说法所表达相同意思。三十儿这天吃过早饭,便开始了新一轮的忙活,男人们主要负责打扫院内院外的卫生,从内院到外院(以前有内、外)一直扫到街口,以前的水泉人还要打扫牲畜圈、猪圈、鸡圈等(现在人不一定有这些圈)。所有的垃圾倒置沙河了,将来由夏季的洪水来当清道夫,现在水泉人意识了发生变化,不再随意丢弃垃圾,都规范的置于特定的垃圾回收站。其寓意是除去旧弊,消除疾病,扫除穷运,标新迎禧!</p><p class="ql-block"> 打扫完卫生接着贴对联,解放前春联都是由教书先生(古称私塾先生)或读过书的人来写,写对联不仅是个大事儿,而且也是个难事儿,得求有学问的人,得排队甚至还得给人家送简单的礼物(干粮、一碗肉或其它的东西)。而今整个的社会文化素质提高了,有文化的人多,对联可以在街上现写现买,也可以网购,对联种类可以说琳琅满目,数量应有尽有,这应归于当下好的时局、好政策以及安定的社会环境。贴对联不能马虎主此分明,早年上房有上房的联,厨房有厨房的联,圈有圈的联,一一对应,比较严格。而今打破了陈规,大多数的对联都是通用的,省事儿、节减了繁琐的步骤。上古时贴对联其寓意是驱邪保平安,现在寓意则为祥和、喜庆、蒸蒸日上等!</p><p class="ql-block"> 贴了对联便是挂红灯笼,早期灯笼挂在上房的屋檐下或大门正中间,那个时候的灯笼没有现在这样奢华、种类繁多。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家家户户的灯笼一般都是当地木匠做的灯笼木框,然后贴上彩纸,再在彩纸上贴上彩色的剪纸窗花,有条件的家庭在灯框上镶上玻璃,最后装上油灯或蜡烛。解放后有了罩灯,也有的家庭便挂起了罩灯,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水泉通了电,于是家家户户灯笼里装上灯泡。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化,生活条件提高了,现在家家户户的灯笼样式新颖、大方、种类繁多,并且还接挂了各式的彩灯、霓虹灯等。每到春节的夜晚高处俯览,整个水泉村庄五颜六色、色彩缤纷、夜色阑珊,如临奇幻的世界。挂红灯笼寓意和和谐谐,称心如意,象征着红红火火、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挂了红灯笼,年味也更浓了。 </p> 忙完屋外的活儿,又要忙屋里的活儿。清扫、擦洗灶神楼是头等大事,在腊月二十三灶爷已上天去年终述职,灶火娘娘也上天回久盼的娘家,暂时不再过问人间琐碎之事。此时正是打扫和装扮二位神仙的工作环境之时,因为这两位神仙在这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中,仅有七天的假期,其它时间日夜操劳、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呵护一家的安宁和健康,为我们凡人树立榜样,他们的敬业精神可敬可赞,所以家家户户都得认认真真搞好二位大神的一方神圣天地的卫生,为他们营造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目的在于“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幅公正评价的对联贴在门楼的门框上,表达了凡人的那份难求的一帆风顺、幸福安康、财源滚滚的意愿,簪头上贴上“合家、平安”表达了祥和、美满、和谐、安定的其乐融融美好的家庭氛围,为了表达对二位神仙的敬重,横批贴上“一家之主”,最后在“正室”挂贴他们的尊像,不要忘了“挂”上维护尊严和神圣的门帘,而且不能“挂”的严实,否则影响正常护佑的“出入”,一定要做到两帘且半启, 体现凡人对灶神敬重、敬仰,目的日子过得平顺、安定、自然、祥和,寄托了家家户户一种美好愿望! 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腊月三十,家庭的重要角色家庭主妇一直处于忙碌状态,腊月二十三蒸或烧制灶干粮,打扫房间,早期没有压面机,家家户户婆媳只能手工擀制长面、血面,擀制的长面要够吃到正月初七,之后继续擀制,后来有了人力压面机,减轻妇女负担,现在更方便电动压面机省时又省力,随用随压,妇女算是全面“解放”了。二十七、八又蒸各类盘符(敬先人、财神、灶神等用的馍),煎炸油饼、麻花、油条等,一直忙活到三十,女人的贡献真大,享用者应怀有感激、感恩之情。 对于三十晚饭水泉人也格外讲究,因各路神仙也上天述职、复命,人间处于无管制状态,“红”色有辟邪、驱鬼之法力,人们为了不让邪恶之气上身,于是吃拉“红”的血面,食材是手工擀制的血面,炝熟葱花、蒜泥、红辣面,肉臊子,外加酱醋等,然后做成干拌面,吃起来是那个“爽”,那个过瘾呐!再过三、四个小时,接着吃下一顿——啃排骨,俗称“咬鬼”。<div><br> 夜幕降临之时还要给先人再送些钱量(冥币),之后给财神、灶神、先人献上相应的盘符(吊盘馍、桃馍、小馒头等),并供上香。接神在正子时时分(现在是午夜零点时分), 接着是“漫长”的等待。在这个时段大家有的就是边吃边聊。而家庭中的小孩儿、小伙子、姑娘还有一些中年人便外出给同族的长辈或外戚长辈拜年,可以不带礼物,只要焚香、叩拜、问安等,这种拜年方式简洁且简单,免去了俗套和一些陋习——送礼,是值得推崇的良好的社会风尚。拜年从三十儿一直持续整个正月,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这样算是相互走动了,更近一步拉近了族人和亲戚之间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br> </div> 正子时(午夜零点)开始接神,解放前确定时辰的方法是由打更的人告知,以敲更的声数来确定时间,现在确定时间的设备很丰富。接神指的是给财神、灶神、先人及各路神焚香、划马、祭贡品等,同时还要打醋坛(把比较光滑、较大的石子在火炉中烧至红热,放置装有醋的器皿中,激发醋酸蒸汽,起到驱邪之效,其实醋蒸汽就有杀菌之效)。接着放鞭炮,解放前因没有烟花,有智慧的水泉人以另一种形式放“烟花”——打树花,水泉人便在尖山脚下,燃起一火炉,装上手拉风箱,将生铁融化,由身着翻毛皮袄且戴草帽的打树花人,手拿一枣木勺,将红热的铁水泼洒至空中,火红的铁水珠在黑暗的夜空遇冷空气产生火花、火星,形似仙女散花,颇为壮观,飞溅的火花、火星类似与烟花,这种壮观场景现在只有河北省蔚县仍沿袭,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百多年前水泉就已存在,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已失传,现在的水泉人的条件好了逐步开始放烟花或礼花等。接下来便是“守岁”,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三十儿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从此时起预示着天地重归正常秩序,现在的水泉人守岁的方式如:玩扑克、玩麻将、吃零食、聊天、相互问安、吃团圆饭······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早期初一吃过早饭各家各户牵上自家的牲畜不约而同的来到水泉上街(gāi)口,专人负责焚香、划马,并给牲畜挂红,以一定的方向向外赶出,俗称“出行”,其寓意是出入平安,一帆风顺。 <br><br> 社火:舞龙、舞狮、舞扇、旱船、打太平鼓、威风锣鼓、秧歌等。<div><br></div> 水泉人春节禁忌:初一至初三不许动刀,怕破财,所有的使用的食材和佐料三十儿前全部准备就绪;不许打扫卫生,据说正月初一为扫帚星的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好运气,反而破了财,而且把“扫帚星”会引来,招致霉运;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家庭和睦不许家里人抬杠、拌嘴、吵架,凡事礼让,如果做了可能要争吵一年呐!不许讨、追债,可能会讨、追债也是一年呐!不许开箱、开柜,为了聚财;不许动剪刀,不许缝缝补补,这样会捅开穷窟窿,那样的话会穷一年;忌吃药,据说初一吃药将会吃一整年的药,而且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尽量不能吃药,除非病重;忌用斧子劈木柴,俗话说“初一斧子劈开柴(财),劈开再也回不来”;忌借钱;忌洗衣;避免说出“破”、“死”、“病”、“输”、“败”等不吉利的字眼;不许小孩说脏话,那样的话会说一年的脏话;不许年轻人打架斗殴,将来会走上一条不归之路;忌打破碗、镜子等玻璃、陶瓷器物品,以防破财破运,若真不小心打破了补救方式就是用红纸包起来,先放置在神桌上,默念「岁岁平安」吉祥话语,等待破五日再丢弃。正月不理发,怕伤舅舅,怕死舅舅。不许女儿在娘家过年,同样不许外甥在娘舅家过年,这样会使娘家一年都不会安生,这属于陋习、陈规,现在逐步被废除,很多人已不在乎这些了,这样只会是亲情疏远。 水泉春节文化,反映的是水泉人从有记载至今的自然崇拜、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礼乐文明的深邃丰厚文化内涵。年节文化悠久、深远,反映了源远流长、精深的水泉文化内涵,也记录着水泉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水泉人的春节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饮食习惯等活动寄托了水泉人渴望祥和、稳定、和谐、美好、美满的生活,通过特定的方式融入各种活动和习俗中来给予复杂的情感,期望过上一帆风顺、财源滚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红红火火的日子! <p class="ql-block"> 整理,搜集:韩仲祖</p><p class="ql-block"> 图片制作:韩仲祖</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