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记忆 ———“牛年话牛”系列一

潘湘云

<p>提到“牛”,我们这些从农村旮旯里走出来的娃,恐怕没有谁不对“牛”有着一段特殊的记忆与情感,尤其是七零后,生长在水乡(扬州野下河地区)的我们,小时候可能没有谁没与牛有过难忘的“邂逅”!现在的孩子虽然也知道“牛”,但懂“牛”的恐怕不多了!</p> <p>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每个生产队都有几头牛,因为那个年月,牛是重要的“生产力”,几乎所有的大活、重活都是“牛”来担当的。当年我们生产队就有八头牛,在当时来说,这应该是比较“富有”的队了!所以小时候我们队的娃也就比其他队的“快乐”了许多,因为“牛”能给我们的童年增添无限快乐!</p> <p>现在回想起来,童年最快乐的莫过于——骑在牛背上的时光了!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霞光满天,光着脚丫,叉坐在牛背上,姥姥(我们水乡称爷爷为“姥姥”)一边牵着牛,一边给讲着《岳飞传》,那惬意劲儿,无与伦比,至今再没有过的体验。四十多年过去了,姥姥也已经过世多年了,但那段时光永远刻在了记忆里,姥姥永远活在心里。</p> <p>小时候,对“牛”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嘴”,因为无论何时,也无论何地,牛的嘴总是在不停地咀嚼着,后来上学在课堂上知道了这是牛的一种生活习性——“反刍”。记得有一次,奶奶说:“牛天天替我们下地干活,可一年到头吃的只是草,不得好的吃!”小时候根本不明白奶奶话的意思,只是对牛徒生“羡慕”——真是快活,总是在“吃”!因为那时候是吃不饱的年岁!现在想来,奶奶虽然不识字,但她的用心可谓无所不在!</p> <p>小时候的冬天最难过。天冻地寒,我们能穿上棉袄头子就算不错了,但这依然挡不住刺骨的北风,所以最喜欢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朝阳的土基墙前,不分男女,大家伙儿排成两排,相向贴墙而立,以胳臂弯和膝盖弯为“武器”,把对方挤出队伍为赢,这个已记不清叫什么了,好像是叫“挤夹窝”,玩这个暖和,不用几轮,身上就冒汗了!第二个是“锅膛门口”——烧火。小时候最喜欢烧的是“牛屎粑粑”,因为烧那家伙——特省事!架好了,燎着了,就没事了,就在一边烤火取暖了!每每这个时候,奶奶总是说:“还是牛粑粑好烧吧!”,每每在这个时候,自己先前嫌弃牛粑粑的情绪再也没有了!每每回味起这段时光,奶奶的身影总在脑海中浮现。</p><p><br></p> <p>说起来真的好笑,每当和孩子讲起这些事时,回应是——过时了!现在不可能再有那时候的生活了!细一想,说得也是——人得往前看,现在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过去的穷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唯一不变的是亲情。牛年佳节,团圆之日,姥姥、奶奶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亲情融融!牛年说牛,自然想起姥姥、奶奶,就让这深深的“祖孙情”融入辛丑年这浓浓的“牛”气之中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