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习俗

瑞雨

<p class="ql-block">  春节习俗有舞狮、逛庙会、逛花街、放烟花、祭灶神、接玉皇、照田蚕、飘色、赶乱岁、祭祀神灵、拜祭先祖等。春节是由上古时代祈年祭祀演变来的,在历史的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春节有祭灶神的习俗。在春节前要将旧的灶君取下来烧掉,一直要等到除夕当天,再贴上新的画像。在此期间,人们还要摆好酒肉、水果等,再进行烧香、放纸炮的活动欢送灶神。关于祭灶的活动是起源于先秦时期。</p> <p class="ql-block">关于“接玉皇”的习俗。在古代民间传说中,在祭灶神后,灶神会重新上天。这时,玉皇大帝会来人间审查。每到这天人们都会谨言慎行,以此博得玉帝的欢心,这样一年都能福气满满。春节小众习俗“照田蚕”,主要是流行在江南一带。是用绑着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里,以此表示来年会丰收。</p> <p class="ql-block">照田蚕又称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传统祈年习俗,是腊月二十五日夜在田边燃火炬的群体性活动,旨在祈求来年田之稻谷和蚕之茧丝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这项活动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朴素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飘色是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古老的传统民俗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广东。目前,依然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艺术形式。飘色艺术起源于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黄坡镇沙岗(黄坡圩),其形式及原理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色板,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人物,人物只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飘然欲飞故而叫飘色。属于社火表演艺术形式之一。</p><p class="ql-block">在不同地区有飘色、抬阁、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等各种名称。表演者站在被称为"色柜"的小舞台上,以巡游的形式表现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片段,其神奇之处就在于,演员们通过经过精心伪装的钢枝凌空而立,看不见的色梗支撑,利用巧妙的力学原理,营造出"飘"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赶乱岁是指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中国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创造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p> <p class="ql-block">资料来自《百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