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永忆江湖

<p class="ql-block">  城市里的年味是比不上农村的,然而必要的仪式与过程绝对不可少。于我而言,春节的意义,越来越像是回到从前的年纪和味道。</p> <p class="ql-block">  一进入腊月,离春节就近了,人们也就慢慢开始了新年的准备。尤其是腊八这天,除了腊八粥,另一项重要的工作自然就是腌腊八蒜。翠绿翠绿的腊八蒜,是饺子的绝配。记得女儿小时候看到腊八蒜,说这蒜怎么都中毒了,让人忍俊不禁。后来有过腌腊八蒜的失败经历,不见翠绿,只遇乌黑,就连吃饺子时都兴味索然。听姨父说,腊八蒜早晨腌的是绿的,晚上腌的就是黑的。后来弟弟又告诉我,人们为了好储存大蒜,就用什么激光之类的扫描一下,倒是不容易变质了,可是腌蒜也就不容易变绿了。管他什么原因呢,今年得努力腌制成功。叫上女儿,跑到菜市场里买回紫皮蒜,剥皮,挑拣,切去蒜的两头,装瓶,倒醋,封口,放到暖气片旁。据说冷暖交替的环境容易腌制成功,女儿就白天晚上地倒腾地方。别说,还真成了,没两天蒜就变绿了,根本不用等到除夕。不过,究其成功之原因,我还是说不出所以然。</p> <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是腊月里除夕前的另一个重要的日子,北方谓之“小年”,还有“二十三,糖瓜粘”的说法。不过,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母亲告诉我的——这一天,灶王爷要回到天上,汇报各家各户一年的情况,为了让灶王爷报喜不报忧,就要在他的嘴上抹上糖,嘴变甜了,自然说的就是好话。可是到哪里去找灶王爷并且给他嘴上抹糖呢?灶台边即可。在灶台边往往贴有灶王爷的画像,对准嘴抹上就行。后来,知道了“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幅对联就是专门写给灶王爷的,我在讲课的时候还眉飞色舞地给学生说了半天。</p> <p class="ql-block">  过了二十三,直到大年三十,人们每天都会为新年忙碌着,各地还有不同的顺口溜记录着这忙碌的生活,概括起来,大致有扫房子、蒸馒头、做豆腐、煮肉之类。在我的记忆里,老家的新年准备工作与此大体相仿。扫房子没什么可多说的,无外乎整理杂物、清洁其家。我感兴趣的,是各类吃食的准备,我总觉得这才是年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蒸馒头是重要内容,因为讲究要够一家人吃一个正月的,所以工作量还是很大的。可以蒸普通的馒头,也可以蒸带豆沙馅的,还有带红枣的。馒头一出锅,还要在顶部正中点上红色,可以是一个红点,也可以用干了的蓖麻点成一个圆形,特别喜庆。当然,手巧的人还会蒸花馍,更是别有风景。揭开锅盖,一股特有的面香便在蒸汽中氤氲开来,恍若仙境。</p> <p class="ql-block">  炸制各类食品是不可或缺的。黄米面加上开水,反复揉搓揣打,做成饼状,蒸熟可食,称为“素糕”,若再加以油烹,便是“炸糕”了。这是山西五台的做法,因为父亲是山西人,过年时家里便多了这道美味。“糕”“高”谐音,寓意吉祥。将红薯去皮或切块或切丝,炸至金黄,晾凉后放上白糖便是一道凉菜。面粉当中放上葱姜末和五香粉,再用温盐水和面,挤出乒乓球大小的面团,便可炸出素丸子;另一种素丸子是用豆腐为原料,将豆腐上锅蒸透再揉碎,加上同样的调料,就能制作豆腐丸子,外皮酥脆,内里软糯,是烩菜的好材料。</p> <p class="ql-block">  说起豆腐,日常生活所需时往往买一块即足够食用。而过年所需量大,人们是要自己多做一些的,通常是做一板。将泡好的豆子磨浆,现时多为电磨,以前多用石磨,电磨高效,石磨则多了转圈圈的乐趣——推动磨盘,还不时将豆子舀入石磨眼,白白的豆浆便汩汩而出了。磨好后的豆浆还要倒入开水中加热煮熟,其间还要把豆浆反复舀入口袋揉搓以便滤出豆渣,之后点上卤水,约半小时后待大致成型便要舀入铺好纱布的方形木器,盛满,用纱布包好,上面覆以重物,等水分滤出便是豆腐了。若嘴馋,可在点入卤水后稍等片刻,盛出即为豆花,辅以韭菜花之类调料,清香盈口。还有,加热的过程中,热豆浆的表面会凝固出一层油皮,那可是绝佳的美食,晾凉,泡发,凉拌,是吃不够的。</p> <p class="ql-block">  诸事齐备,等到贴上春联、贴好窗花,等着守夜便好。</p><p class="ql-block"> 小时,盼着穿上新衣新鞋,便可以揣上鞭炮在街上游走了。</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除夕,倏忽之间,年,真的来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2.12</p><p class="ql-block">&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