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淡了吗?

思晓雲

<p class="ql-block">年味就象一鍋熬得浓浓稠稠的”八宝粥”,倾注着父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也盛载着子女们对父母双亲的一片感恩之心,年味就象是“八宝粥”里的糯米、红棗、红豆,粘连着千千万万打工仔一年一度回乡的激情,也牵动着海、内外莘莘学子殷切的思乡之情。最近网上都在谈论现在的”年味“变淡了,其实不外乎以下几点:一.过了而立之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物质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只有在春节才能享受到的美食佳肴,现在天天都能吃到,有些人甚至已经营养过剩,需要节制了。我们现在的吃、穿、住方面,比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上了好几个台阶,相比于童年时候对吃、穿、住的殷切和渴望,已经没有了希冀和期待。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家里的吃、穿、用等问题,根本不用担心,空下来热衷于手机网上游戏。所以,对于过不过年,大人和小孩都持无所谓态度。</p><p class="ql-block">二.科技的发展和网络化的普及,也是”年味”变淡的原因之一,以前,在外乡工作的人,千里之外回家一次非常不容易,如:乘火车路远的要几天几夜,就是买张火车票也得通宵排队,非常麻烦。在前好多年的新闻里,有隔省的打工仔集群骑自行车回家;过了几年,变成集体骑摩托车回家,这种既费时又费力的方式,碰到刮风下雨很不安全,而现在有了私家车,或者选择乘高铁或动车回家,只需要几个小时。网络时化的发展使人人都有了手机,可及时和家人视频联系,双方都可以放心。像今年的新冠疫情,情况特殊,很多打工仔不回去了,就可以通过视频信息,了解家里、及儿女的情况,双方互報平安,互祝新年快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习惯性的传统文化,提不起人们的兴趣:80年代中期刚开播的春晚,很能提起人们的兴趣,年夜饭后,大家就早早的坐在电视机旁,等着欣赏大师们的表演,那个时候赵忠祥刚开始主持春晚,侯宝林、郭启儒,马季、姜昆,候跃文、赵丽蓉等名角大家还都健在,上海的滑稽戏大师:姚慕双、周柏春、杨华生、笑嘻嘻,袁一灵等也都健在。老歌唱家们如郭兰英、邓玉华、于淑珍、任桂珍、马国光、张振富、耿莲凤等名家优美的歌声,残疾人(聋哑)舞蹈千手观音以及多个杂技团演员的表演,让人至今难以忘怀!但自从东北二人转上台以后,表演就开始显得低级庸俗了,用残疾人的生活,用低俗搞笑的表演博人眼球,很使人反感。</p><p class="ql-block">四.社会节奏加快,人情就变得淡漠;以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建立在相互平等,互帮互助的基础上,彼此开诚布公,没有芥蒂。快节奏的社会,能给人物质上的满足和发展,但也能给亲朋好友间带来虚伪和抵触,而这种抵触能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发生变化,尤其是亲戚、朋友之间因为利益而产生芥蒂,断绝来往,甚至诉之法律。这些最终会影响到人们对节日所持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五.在全球新冠疫情阴影的笼罩下,节日营造“年味”的氛围被淡薄了。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后,文革时期缺失的老习俗、老传统又找了回来:凡过年过节、结婚喜事,燃放鞭炮已经成了习惯,大年初一燃放鞭炮和烟火,是迎接新年的到来,据说:燃放爆竹是古人为了驱赶“年兽”(年兽怕火、怕声响),有驱邪避恶的含义,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百姓安康,五谷丰登 ,商贾大款还会预约到庙里烧头香、撞响新年第一声钟响。大年初五燃放鞭炮,恭迎财神爷的到来,都希望能祈福纳财、财源广进;所以每到新年的钟声敲响,全城刹那间爆竹连天、震耳欲聋,五色烟火频频升空、时起彼伏。过新年的气氛达到极致。每到春节,大街二旁都张灯结彩,大红灯笼、中国结遍地中国红,大街上、人群中鞭炮声,时起彼伏,一刻不间断,空中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使人的精神始终处于亢奋之中。每年春运前的十来天,各大城市的火车站、汽车站广场上人头攒动,站内座椅上坐满了人,旁边堆放着大包小包,出外打工一年,都赶在大年三十前回家与亲人团聚,为的就是和家人坐在一起,吃顿年夜饭,感受家的温暖,春节里出门走亲访友、互拜新年,说一声:恭喜发财!并送上新年的礼物。春节期间,在外辛苦了一年的人,都想在节日里带着妻儿、父母,出门放松一下,不料大家都这样安排了,就形成全国各大景点,人满为患,有些景点连向前移动都难,车辆堵在高速公路动不了;电视节目里不断播报着某某城市、某某景区旅游人口突破多少万,其实人们不都是为了在春节里放松一下,出去图个热闹吗?这些都是”年味”!说到底:”年味”不是建立在人的物质层面,而是建立在人的精神层面上,“年味”是童年的记忆,“年味”是家乡的味道,“年味”就是热闹、就是欢乐!“年味”中包含着对亲人的的爱,对朋友的爱,对家乡的爱,对社会的爱……”年味”就是爱的结晶!缺失了传统习俗、喜庆氛围的新年,何谈“年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