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军:江西沟农场——军农生产的旗帜,《戎马祁连》选登(13)

群英谷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编者按:</b></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十年磨一剑。战友陈启军的书作《戎马祁连》正式出版。这是一部纪实性散文集,它真实记录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至本世纪初,作者亲历的丰富夺彩的军队生活、军营面貌,以及那个年代中国军人的熠熠风采。《群英谷》将陆续摘编其部分内容,请大家欣赏。</u></p> <p class="ql-block"><i>青海高原农场的油菜花开了!(任世军供图)</i></p> <p class="ql-block">1977年5月16日,即将结束兰新接合部地形勘察格尔木活动的前一天,都曼令副军长告诉我,兰州军区刘静海副司令员决定在前往西宁途中,到55师江西沟农场看望官兵职工。要我先给军作战值班室打个电话,通知55师让农场的同志有所准备,接待要简朴,体现基层特点,突出高原和农场特色,并让我乘坐他的吉普车下午出发打前站。</p> <p class="ql-block">中饭后,我带领司机何炳芬沿青藏公路向青海湖畔的江西沟驶去。第二天午饭前,就到了江西沟农场。</p><p class="ql-block">接待我的农场政委徐步秀,是1946年入伍的陕北老兵,他握着我的手兴奋地说:“陈参谋,你知道大家伙心里有多高兴吗!这么大的首长来农场视察,可是头一回啊!我已派人到西宁采购接待用品,杀猪宰羊……”</p><p class="ql-block">听了老政委的话,我被基层同志这种淳朴真诚的热情所感动,告诉他,非常感谢你和农场同志的心意,但有勘察纪律要求,一律不在团以下部队喝酒,饭菜也要简单,不能搞得七碟子八碗......</p><p class="ql-block">徐政委连连点头说:“我们担心农场条件差,委屈了首长们。听你这么一说,我心里就有底了。”</p><p class="ql-block">都曼令副军长不吃葱姜蒜,一路上因流动性大,很多地方只吃一餐,他不让给保障单位提这些特殊要求,只有住下来有条件时才告诉炊管人员。我只好买些罐头之类的食品,在必要时拿给他食用。江西沟农场是我们自己的部队,我就告诉徐政委给副军长搞几个没有葱姜蒜的菜。</p><p class="ql-block">我预计勘察组最快在第二天中午12时左右才能到达农场。第二天吃过早饭,我先带人到农场通向青藏公路的路口,竖起一块箭头指向“84801部队农场”的醒目路牌,又回到场部将首长休息的房间、临时餐厅检查了一遍。</p><p class="ql-block">看看快11点了,便叫上徐政委,准备到路口迎接首长们的到来。谁知刚一出门,便一眼看见勘察组车队向场部驶来。</p><p class="ql-block">饭前,首长们看望了总场官兵职工,向徐政委询问了农场的一些基本情况。勘察组虽然来去匆匆,首长们还是对江西沟农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充分肯定了农场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勉励他们再接再励,搞好军农生产,为部队建设服务。</p><p class="ql-block">都副军长始终都没提及我未赶到路口迎接的事。还是我自己在去西宁的路上,主动向他和苌处长作了自我批评。他不但没有批评,而且安慰我说:“长途行车,谁能计算得那么准确。路口又有牌子,不会找不到。”听首长这么一说,我终于放下了一直悬着的心。</p><p class="ql-block">刘副司令员之所以到江西沟农场视察工作,是因为江农的名气大,属兰州军区创办最早,办得最好的大型军队农场之一。在按标准供应的年代,不仅为55师部队提供青油和饲料补助,也为包括军区机关在内的兄弟部队调拨青油。</p><p class="ql-block">江农不仅是名副其实的军区部队油料作物生产基地,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青海省供应居民的食用油告急时,农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缓解了地方政府的燃眉之急,与人民群众共渡难关。1971年,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发表长篇通讯《走五七指示的光辉道路》,报道了江西沟农场的先进事迹,江农从此成为全军农副业生产的一面旗帜。</p><p class="ql-block">江农是1958年平叛后,55师从地方政府接管的知青农场。当时有2.7万亩土地,属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农场,只适合种植油菜和青稞,且产量很低,年年亏损,扭亏为赢是农场当时面临的主要任务。同时,从那时起到七十年代初,农场还有一项政治任务,就是每年要接收一批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接受劳动锻炼。</p><p class="ql-block">为了搞好农场的生产经营,师里每年派建制连队执行军农生产任务。早在1969年,我就曾在“一帮一一对红”活动中,前往在这里执行生产任务的165团三炮连学习。1980年我任165团二营营长期间,我营6连就担负江农生产任务。一个时期以来,农场一面不断开垦荒地扩大种植规模,一面努力解决科学种田提高产量。上世纪七十年代,农场的土地面积达到7.2万亩,下辖一、二、三分场。每年安排播种油菜5万多亩,青稞2万多亩,产量也由原先的亩产80斤左右提高到200斤左右。</p><p class="ql-block">55师以江西沟农场为榜样,在上世纪50年代至1969年移防河西的20多年里,先后创办了青海门源农场、贵德农场、乐家湾农场、兴海牧场和高台农场等。</p><p class="ql-block">农牧场每年为连队补助一万斤青稞,一千斤青油。冬季按人均一只羊,每班一头牛的标准宰杀补助到伙食单位。</p><p class="ql-block">连队一排排平房后面的屋檐下,全都挂满冷冻的牛羊肉,成为冬季营区独特的风景线。连队隔三差五地吃羊肉饺子或红烧牛肉、牛羊肉烩菜。</p><p class="ql-block">师里还为每个战士制作了一条羊毛毡,为每个干部价拨3斤毛线、1条军用毛毯、一件皮袄,干部每年探亲可在伙食单位价拔8斤青油。凡此种种,在那粮油靠本供给,毛线凭票购买的年代,对部队广大官兵来说,可是一项了不起的福利。</p><p class="ql-block">和平建设时期,55师继承了战争年代“战斗是英雄,生产是模范”的光荣传统,一直在兰州军区和全军保持着农副业生产先进单位的荣誉。1994年,兰州军区在我师召开了农副业生产现场会。1996年冬季进入三九的那一天,总后勤部王克部长率全军各大单位的后勤部长们,乘专列来到河西55师驻地张掖,观摩温室大棚种植、副食品加工和养殖基地,对促进全军农副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i>江西沟农场出了名,后来有不少领导前往考察。(任世军供图)</i></p> <p class="ql-block">1982年,为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落实军委军队还是要吃皇粮,不搞生产经营的决策,55师无偿地将江西沟农场3.5万亩土地移交青海省,后又相继将兴海牧场、贵德农场、乐家湾农场、门源农场、高台农场移交地方政府。</p><p class="ql-block">2006年将江农剩余的近4万亩土地和价值一千多万元的设备全部移交青海省。充分体现了这支部队讲政治,顾大局,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p> <p class="ql-block"><b>作者陈启军,</b>1969年2月入伍。曾任陆军55师参谋长、酒泉军分区司令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