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年味

母女情深

<p class="ql-block">原创:倪捷儿 拍摄:千喜</p> <p class="ql-block">腊月,是农历年里最后的一个月,也是一年里最冷的一个月。中国的北方,早已是银装素裹的世界,漫天飞舞的雪花,刷白了大地万物,就连那冒出袅袅炊烟的屋顶,也同样被刷白了。腊梅是腊月最亮最美的点缀,枝头那一簇簇花蕾,逐次绽放蜡黄的花色,香气馥郁,惹人眼球,然后爱到心窝里。那微黄馨香的腊梅,涌动着勃勃生机和春的希望。腊月,万象待新,大地在迎候就着春雨的到来,万物在迎候着春风的到来,人们在迎候着春节的到来。腊月,是个喜气洋洋、祭神祭祖、祈福纳福的月份,每个日子似乎都是为了过大年而准备。</p> <p class="ql-block">相传远古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每到春节期间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掌握了年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找到许多驱赶它的方法,于是有了过年的说法。每到除夕,家家户户贴对联,燃放炮竹,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后来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也俗称为“过年”。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开始,年俗活动就接踵而至,例如祭灶、办年货、除尘垢、贴春联、挂福字、做年菜、祭祖神、放鞭炮、包饺子、团圆饭、拜新春、吃元宵、观龙灯、猜灯谜、看花会等。</p> <p class="ql-block">新春佳节,大到国家,小到人家,无不呈现出一派红红火火的景象。腊月里的烟花是火红的,闪闪发光,姹紫嫣红;腊月里的灯笼是火红的,泛着暖光,透着喜气;​腊月里的春联是火红的,挥毫泼墨之间,美好的祝愿跃然纸上;一切“火红”之中,尤爱那红红的宣纸上氤氲着墨香的“福字”。春节贴“福”字在门前,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文字记载有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拜祖宗"。</p> <p class="ql-block">“福”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约有三千年的历史,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甲骨文中的“福”字,是装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状,因为古人用酒象征生活富裕。“福”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福”字的偏旁“礻”有祈神的意思,而“畐”可拆分为“一”“口”“田”,即一个家里的每个人都有饭吃、有工作做、有学可上,就是福。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p> <p class="ql-block">过年时祭神祭祖,潜移默化中培育了我们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对祖辈父母的感恩之心。一粒种子交给大地,大地就会助它长出一片绿色。一片云彩依偎在天空,天空就会因它带来丰沛的降水,万物把萌发的心愿交给世界,世界便随起所愿地呈现出它们的盎然与蓬勃。我们祈福纳福,更要惜福送福。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施人以爱、赐人以福,而最终爱心和福祉又会自然反馈回自己的身边,内心必然愉悦,何乐而不为。虽不能说付出多少就能得到多少,但是不付出就永远得不到爱和福。</p> <p class="ql-block">随着一声婴儿响亮的啼哭声,岁月它已伴我度过了59个春夏秋冬。记忆中的腊月,有着太多无法忘怀的幸福和美好的期盼,那些都停留在少年的时光里,定格在故乡的小桥边、小巷里、小屋中。从腊月到过年的这一段时间是小时候最渴望的,一切为过年准备而匆忙。​腊月,有着世上最诱人的味道,空气中弥漫着烹炸蒸煮的香味,年的味道在舌尖流连,在心中往返。腊月,有着人间最美的色彩,对联是红的,窗花是红的,灯笼是红的,炉火是红的,糖葫芦是红的,那兴奋的小脸蛋也是红的。</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我们全家生活在江南的一个小县城。爸爸是个好老师,整个寒假都在家访;妈妈是个好医生,白班晚班连轴转。看别人家已是热热闹闹筹年货迎新年,而我家还是没什么动响,我心里十分的急。盼过年的急切心情也体现在行动上,从小就懂事又乖巧能干的我,一个人就动手把屋子的里里外外、角角落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玻璃窗擦了一遍又一遍。弄一堆彩色纸,变魔术似的弄一瓶栩栩如生的纸花来放桌上。再绕过上五六条小巷,去换回炒豆和爆米花来。</p> <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终于等来下班回家的母亲,她紧紧地一把搂住我,笑而不语,然后很快从背后拿出一块花布来,乐得我嘴都合不拢。先量尺寸,再划上记号,拿起裁缝剪刀咔嚓几下,就成了许多小花布块。接着开始缝制,先单缝,再合起来;先试穿,再修改。最后缝上边和扣,漂亮的小花袄就成了。母亲还会给我们做棉衣、棉裤和棉鞋,会忙上整整一个腊月。寒冷的冬夜,偶尔醒来,见昏暗的灯下,母亲还在一针针的密密的缝。年,就这样随着母亲的针线和姐弟的期待中悄悄地走近了。</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父母工资加起来每月才一百元左右,要寄钱给外公外婆和爷爷,付钱给保姆,剩下的用于日常开销,所以平时很少有积蓄。但母亲宠爱我,每次夜班后,常会带我去街上吃早点,最爱小馄饨、烧饼和油条,每每吃到一半,母亲就会说吃饱了,然后笑着看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年三十,父母会把红包压在姐弟的枕头下,懂事的姐弟从不乱浪费钱,会合起来去买二份礼物送父母,我记得买过皮夹、保温杯和围巾等,小小的举动带着感恩和爱,让父母亲倍感欣慰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全家人终于在一起生活了,经济条件也逐渐改善,姐弟上了学,也懂事能干了许多。一放寒假,先把作业做了,然后就着手新年的准备工作。照例地擦窗打扫屋子,照例地用彩色纸扎一瓶盛开的花儿;学会了用白线和钩针编织出漂亮图案的台布和桌布,铺在写字台和方桌上,上面再压上一块玻璃,真是美丽极了;还学会了用红纸和剪刀剪裁出漂亮图案的窗花,贴在玻璃窗上,喜庆极了。心灵手巧的姐弟俩,把这年味,烘衬得典典雅雅。</p> <p class="ql-block">过年了,家里的窗帘、被子、衣服得统统认真洗涤一遍。那时候家里没有洗衣机,也没有自来水。得去母亲的单位或附近的河边洗,或者摇摇摆摆把二桶水挑回家里洗。大冬天,寒风凛冽,水是冷的,衣服是冷的,连续几小时洗涤下来,小手冻得红萝卜似的,但我从来不会觉得苦,反而心里乐乎乎的,因为能帮上父母,心里特别自豪。何谓小棉袄,不是长在蜜罐里,不是只会撤娇,只会甜言蜜语。年幼时会心疼父母分担家务,长大能尽最大力让父母安享晚年,这才配得上小棉袄这一美称。</p> <p class="ql-block">父亲会连续几天早早起来,在寒风中排上长长的队,采购来鸡、鸭、鱼、猪肉、牛肉,还有各种蔬菜、干果和燃料。母亲和我,则欢天喜地大包小包拎回家,然后把鸡、鸭、鱼先杀了洗干净沥干,再把肉切成一条条,有的先用酱油浸下,然后,整整齐齐地像阅兵似的,挂在太阳照不到的屋檐下,那圆柱形长着十几个小洞的煤饼,则齐刷刷排在墙边,木柴则劈成一小块一小块,堆放在厨房角落里。空气里飘着酱的味道,那是年的味道,渐近渐浓。</p> <p class="ql-block">夜晚是母亲忙碌的时候,把煤饼炉扇得旺旺的,大铁锅里放上油,待油冒轻烟了,就开始制做油炸品,浸了酱油的鱼块油炸,就成了熏鱼;包了肉末豆腐皮油炸,就成了响铃。把条肉切成一小块,把笋浸泡了切成薄薄的片状,把油豆腐热水烫过再拧干,然后分别与肉烧一起,香喷喷的笋肉和油豆腐肉就可以吃上一周,夜深沉了,煤饼炉也变得有气无力,母亲开始熬猪油和做蛋饺。我就陪着母亲,如此夜半三更还在忙着的,得有一周左右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年三十上午,母亲开始煮鸡鸭,把煮熟的鸡鸭切四分之一晚上吃,剩余的则切成小块,做成醉鸡醉鸭或糟鸡糟鸭,鸡汤和内脏留到晚上做成美味的鸡羹糊,我则忙碌地切块、切片、切丝和切丁,切好后,把熟的直接装盘,生的则配好料待晚上吃前下锅。中饭后,全家齐动员,开始做饺子和汤圆,和面、和粉、做陷、碾皮子。到了四五点钟,门外有陆陆续续的鞭炮声了,这一年中最丰盛也最重要的晚餐,就很有仪式感地正式登场了。</p> <p class="ql-block">吃了年夜饭,然后就盼着去外婆家了。初一早早起,赶上第一班火车,轰隆轰隆坐上几小时,然后坐船,再走上一段路就到了。外婆便会早早地在路口的大树下盼着,远远地见着了外婆影子,我们飞也似地向前跑,小脚外婆则踩着碎步摇摆晃晃地迎了过来,父母大声疾呼地叫着我们不要跑得太急。终于紧紧地抱在了一起,外婆搂着我们亲了又亲,红包马上塞进姐弟口袋,我们则撤娇嘻哈,搂着外婆不肯放,好一幅天伦之乐的感人画面。</p> <p class="ql-block">到了外婆家,八仙桌上已满满腾腾地摆好了菜肴,只是这么多的菜,我们都不知道筷子下哪儿了。记忆最深的是煲上一天一夜的一品锅,里面放着一只鸡、一块火腿、一块五花肉,肉糯糯的入口即化,那汤鲜得无法形容,感觉至今没有尝过比它更鲜的。扎肉、卤鸭、糟鸡,油爆虾、油豆腐塞肉等等,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装盘都很考究。初二的早饭,外婆定是凌晨二三点就起床,等我们醒来时,汤圆和水饺已准备妥贴,就等馋猫的我们享用了,外婆的厨艺、笑脸和慈爱,那是终身难忘的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童年的我们,在平日里是吃不到如此多美味佳肴的。在那个物质紧缺的年代,豆酱是可亲的,它是早餐的佐料,酱三丁、酱三丝和酱爆蔬菜则在中晚餐之间轮回。酱油也是可亲的,那阳春面、酱油猪油拌饭、紫菜酱油汤,都是缺它不可。爆米花和爆年糕片是我们平日里的零食。把大米或年糕片放入一个黑乎乎腰鼓形状的小铁器,然后一边转动一边用文火煨着,最后,只听“嘭”的一声,白花花的爆米花和年糕片塞满了接盛的布袋,空中飘逸着米花的香味,回荡着孩子们的尖叫,那活跃的场面,是童年难以抹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对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同代人而言,这些过年的场景,好像就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记忆场景。而对于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一代而言,也许会好生奇怪。就这些最普通不过的吃吃喝喝的小事,怎么就让你们印象如此深刻的记忆一辈子,你们童年的快乐幸福在哪儿?理想抱负在哪儿?生活品质在哪儿?其实,童年的快乐幸福、理想抱负和生活品质,就在这人间烟火味的生活里。</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小时候物质条件如此贫乏,却仍然是快乐的,因为心简单,心纯粹,没有太多的欲望和比较,但又不失一种求好的精神。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反而经常会纠结不快乐,因为心不静、心不纯,有了太多的欲望和比较,同样是求好,却“求错”了方向。于是,愈来愈多的人,吃饭时一掷千金,置衣时一掷千金,挥金如土,误以为花钱多、有钱花就是生活品质了。而结果如何呢?内心世界并未随之充盈起来,反而留下了更大的欲望空洞,心无所依,被钱所缚。</p> <p class="ql-block">浓浓的年味,激发出绵绵的怀旧。怀旧中带着感恩,感恩中有着传承。母亲和外婆,用她们的行动教会了我怎么做贤妻良母。温馨的家需要爱的滋养,爱不是甜言蜜语,更是默默无闻和脚踏实地的行动,女主人的奉献精神和求好精神,则是温馨之家生活品质的保障。缺钱买衣,可以买布请裁缝制作,也可以亲手编织衣裤、帽子和袜子,把毛线拆了洗干净,换个花样重新编织,又成了新衣服。缺钱买菜,可以变着花样做各类面食吃,也可以把营养又便宜的鸡蛋做成十几道菜肴。</p> <p class="ql-block">年味中是对一年劳动果实的庆贺,还有对长辈的感恩和对晚辈的期许。过年,如此有仪式感的事,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着实给我留下难忘的体验。无论年岁如何增长,一想到儿时过年前的剪纸贴窗花、写字贴对联、扯布做新衣、围炉准备年夜饭和外婆家拜年的欢乐场景,心中依然有五十年前的汹涌热潮在滚动。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随着时间的积淀,已渗透进全身的毛细血管,升华出无言的真谛。生命中的深情厚意和爱,永远是热腾腾的;生活里被珍藏的真情蜜意,则愈久愈醇厚香甜。</p> <p class="ql-block">年味是一种综合感觉,过年是一种生活艺术。独有的中国年味,传承着古老的中华文化传统。虽物质已不再贫乏,但年味的精髓依旧值得代代相承。让我们一起怀念年味,更要亲手创造年味,尽情享受年味,享受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美妙。过去的一年实“鼠”不易,盼望着新的一年能够“牛”转乾坤,惟愿阳光明媚,惟愿繁花似锦。我们已在腊月的分分秒秒里,期盼着新年的幸福安康;在腊月铺垫的欢乐祥和中,祈祷着新的一年梦想成真。</p> <p class="ql-block">编辑:倪捷儿 文字:倪捷儿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出镜人:倪捷儿、陈望京 </span> 摄影:千喜 化妆:晨雪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审读:鄢祖锋 </span>拍摄地点:金华兰溪游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