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拜年那些事

杨平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转眼新春至,拜年意蕴深。</p><p class="ql-block">叩首情难却,佳节礼当遵。</p> <p class="ql-block">  岁岁新春,年年佳节,这是国人血脉中难以割舍的盛典;而拜年,则是这盛典中不可或缺的仪式。逢年过节,人们见面时或握手、或鞠躬、或作揖、或叩首,无论形式如何,总需以一种体面的方式表达敬意,才算合乎规矩、尊崇传统。</p> <p class="ql-block">  儿时在乡间过年,大人们尤其看重拜年的环节。对于那些平日行动不便、孤独无聊的老人而言,过年拜年是难得的机会,能与亲友相聚,哪怕只是短暂的寒暄,甚至只是年轻人向长辈叩首致敬,也足以慰藉他们的心灵。这一环节,绝不可轻视或忽略。</p><p class="ql-block"> 我家爷爷对此尤为重视。每逢大年初一清晨,他总是早早穿戴整齐,端坐在窗前炕头,目光透过玻璃,专注地观察着窗外的一切,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天刚蒙蒙亮,村里的乡亲、族人便开始走家串户,一年一次的拜年活动如走马灯般拉开帷幕。</p><p class="ql-block"> 进院未稳,领头的人便高声喊出家中长辈的不同称呼,并提醒众人:“磕头了!”随后,双拳紧抱,双腿一跪,其他人纷纷效仿,仪式感十足。一般家庭都有老人守候,无论拜年者是否完成叩首,老者总会忙不迭地上前拉住他们的手,客气地劝道:“别磕啦,天冷快进屋坐。”然而,大多数人并不会因此停留,因为时间宝贵,还有许多家等待着叩首问候。</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常跟在大人们身后,挨家挨户地走动。虽然年幼不懂礼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增长了不少见识,学会了尊重长辈的行为准则。一大早下来,虽然饥肠辘辘,却也增添了不少饭量,回家后面对刚上桌的肉饺子,总能一口气吃下好几碗。</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年下雪,积雪尚未清扫,一位身穿新衣的小伙子怕跪地弄脏衣物,仅作揖而未叩首。这一细节恰巧被蹲在窗前的爷爷看在眼里。爷爷耳背却眼明,对此颇为不满,从此逢人便数落这位小伙子的不是,指责他耍滑头、不诚实。然而,这位小伙子在村里口碑一向不错,只是因为这一举动而背上了“黑锅”。后来,他无论在态度还是行动上对爷爷都十分恭敬,随着时间的推移,爷爷也逐渐改变了对他的偏见。</p><p class="ql-block"> 转眼半个世纪过去,村里的老人大多已离世,我也多年未曾回村拜年。不知如今是否还保留着叩首的传统?回想起来,这种交往形式虽看似繁琐,却蕴含着深厚的人情味。逢年拜年,是人之常情,是中华传统风俗的体现。我们不应丢弃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可以适当借鉴西方的理念与方式。只要能增进亲情、友情,有益于身心健康,拜年的风俗定会永远延续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