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关键词之二——同一与斗争

Mr.张

<h1><p><b>卷首语:</b></p><p> 以关键词记录对于生活的感悟,素材多来自生活中所见、所学、所思、所悟,也有很多自圆其说的“自恋”猜想,文中很多观点不一定正确,有很多“一派胡言”和“大言不惭”之处,甚至“满纸尽是荒唐言”,但也是认知和思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积累与见证。如果你有兴趣,欢迎批评指正!</p> <br><br><br><p> 矛盾的概念,早有接触,但认知浅薄。随着经历和思考的深入,逐渐理会其中丰富内涵。矛盾体系有很多理论,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p><br><b>一、基本理论摘抄</b><p><br>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性又称为斗争性,统一性又称同一性,所以对立统一,也可以叫同一与斗争。<br>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另一方面,矛盾双方之间又是相互贯通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r> 斗争性则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按照激烈程度大致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br> 同一与斗争既相互联结,又相辅相成。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没有同一也就没有斗争。万事万物之间的斗争是无条件、绝对的,而同一则是有条件、相对的,斗争包含于同一之中,从斗争又可以看到同一。</p></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div></h1><h1><div><b>二、具体阐述</b><br> 以上部分是其基本理论,说来枯燥又很绕,但又不得不说,下面就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来阐述。<br> 通俗讲,可以总结为三句话:<br><b style="color: inherit;">我与你同在;</b><span style="color: inherit;">没有我就没有你,没有你我也将不复存在;</span><br><b style="color: inherit;">我们不一样;</b><span style="color: inherit;">我们一样,但又不一样;</span><br><b style="color: inherit;">我就成了你;</b><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在一定条件下,你会成为我,我也会成为你。</span><br><br></div><div><b>(一)我与你同在</b><br> 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斗争性,没有斗争性,也就没有同一性。<br> 万事万物,都是以一对一对的矛盾形式存在,就好像量子纠缠一样。男和女是一对矛盾;好与坏是一对矛盾;没有男就无所谓女,没有好就无所谓坏。“唇亡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诸葛亮死后,司马懿被削弱”都说的是同一与斗争互为存在前提的共生关系。比如:<br> 一个拾荒者,不会羡慕身边坐在豪车上的人,而会关注另一个拾荒者今天捡了多少瓶子;<br> 一个女人,对于某女明星花巨资购买豪宅的消息可能不太会关注,但如果她的闺蜜又买了一个新包她总是能马上发现;<br> 人们总是对陌生人的飞黄腾达无动于衷,而对身边的人逐渐发迹却“耿耿于怀”;<br> 如果两个“打工人”身份背景都相似,同吃同住同劳动,某天其中一个突然中了彩票或变成了拆二代,另一个心理肯定会泛起不小的涟漪;<br> 人们总是对陌生人客气,却将坏脾气撒给了亲近的人。亲人有感情或利益的基础,才有了任性的资本和安全感。谁都不会跟一个匆匆过客置气。同时,家也是“博弈的战场”,因同在一个屋檐下,所以大家会为了某种“权利”而明争暗斗。<br> 当两个人旗鼓相当,可能为同一目标而竞争,此时两人是“战斗”状态;而当两人差距拉开很多的时候,追寻的领域和层次都不一样了,此时两人是“和平”状态;当你比别人优秀一点的时候,别人会嫉妒你;当你超过他很多时,他非但不会嫉妒你,甚至还会以你为傲;<br> 两者之间有了同一性,才会有斗争性,且同一性越强,斗争就更激烈。如:两个男人同时喜欢上一个女人,正是因为两人的品味及标准都同一,所以才导致两人之间的斗争。如果两人都是非那个女人不娶,那么斗争性就十分强;如果一个或两个男人有其它选择,或者移情她人,那么两人之间的斗争性就会大幅降低甚至消失。<br><br></div><div><b>(二)我们不一样</b><br> 斗争是绝对的,而同一却是相对的,且斗争是寓于同一的。表面上看好像绝对的要厉害一点,为什么却包含于相对呢?绝对就是你有我也有的,这是确定的;而相对就是我们不同之处,也许就是多出一点,但往往就是一点细微的差异,导致我们的不同。如果两种事物完全一样,那就会<b>“合并同类项”</b>而成一种事物,就无法构成一对矛盾。<br> 第一次国共合作,大家因为同一个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而走到一起,但共产党因为放弃了领导权而导致了“四一二”惨剧,自此后便牢记独立自主、求同存异、懂得<b>“掌握核心科技”</b>——即“<b>政权出自枪杆中”;</b><br> 在一个学校,同样学习和作息,同样的老师教,为什么成绩有好有坏?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天赋、理念、方法、家庭以及课余时间各有不同;<br> 为什么同样起点,同样工作环境和性质的两个职场新人,若干年后的差距如此大?同样的工地,有的人收工后打扑克、有的人刷手机、有的人自学,若干年后,有的人可能换了一种活法,有的人可能只是换了一个工地。<br> 绝对是“一样”,相对却注定了这种“一样”是“暂时的、局部的”。可以“和”,但不能“合”。不一样,往往就是存在的价值或核心优势。</div><div><br><b>(三)我就成了你</b><br> 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即好变坏,坏变好。<br><b>1、善与恶</b><br>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道诏书,如果鲁国人在其他国家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肯出钱赎回来,那么国家会给他们补偿和奖励。孔子有个弟子叫子贡,春秋时期著名企业家,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就是那个<b>“端木遗风”</b>的出处之人。他有一次赎了一些鲁国奴婢,拒绝了国家的奖励,他觉得为国分忧是应该的,何况自己也不需要这笔钱。孔子知道这件事后,不仅没有夸他,反而骂他伤天理。 <br> 为什么呢?孔子说:“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救赎落难同胞,是“义”;国家给予奖励,让做好事的人没有损失,是“利”。这样,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这是善法。子贡的做法,彰显了自己的“好”,却打破了“义与利”的平衡。那些赎人后索要回报的人,就会被人嘲笑,就会被你比下去。所以这不是善行,而是可恶的行为。”果然,自那之后,很多人就对落难的同胞“袖手旁观”了。<br> 一个领导为了犒劳团队,决定带大家去吃大餐,大家推让领导先点菜,领导为了彰显自己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点了两个青菜,然后把菜单传给下一个人说,我觉得这就挺好,看你们吧……;</div><div><br><b>2、爱与恨</b><br> 为什么爱之深,往往恨之切?为什么一升米是恩人,而一斗米便成了仇人?皆是因为矛盾双方在悄悄转化。当你付出越来越多的时候,你就会开始关注自己的沉没成本,当超过某个临界点时,你便有了<b>“期待”</b>,一旦你有了期待,你的付出便不再是“付出”,而是“投入”,有投入,便会期待回报。<b>此时你的这种爱或善意便不再是纯粹的“利他”,而会变成一种“交易”,</b>交易就特别容易产生“不公”,人都有<b>“自利偏差”</b>,认为自己付出多,贡献大,而回报小,于是期望变成失望,受让方也一样,当资助带有期望的时候,就变成“债”,好意就化为了压力,使人想逃离。况且<b>期望和失望本身就是一种控制欲</b>,<b>控制欲又是万恶之源,自然平衡状态被打破,爱自然就转化成了恨。</b><br><br></div><div><b>3、伟大与自私</b><br> 一味付出,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对子女呵护有加,一切安排就位,从不让其操半点心、受半点罪的父母,往往被世俗认为是“伟大”的,但在这种“伟大”的光环下,隐藏的却是“自恋”和“自私”的本质;这样的父母通常都“或明或暗”有一副可怜兮兮的凄惨之状,一方面是由于确实“牺牲”过多,消耗较大;另一方面,“牺牲”意味着“伟大”,他们特别享受这种“悲壮”的自恋感觉;同时,这样的姿态更有利于抢占道德制高点,为自己积累<b>道德资本</b>。而子女或其他人呢,在这种“伟大光辉”之下相形见绌,原本平常而自然的状态也显得格外“无知”和“自私”。<br> 这也是一种控制,而且<b>是那种隐秘而不易察觉的“以弱为强”的控制,控制的筹码就是之前积攒的道德资本转换而成的“亏欠感”、“内疚感”</b>。一个人如果长期笼罩于内疚感的阴霾之下,会因这种无形的压力而感到窒息,会在潜意识中萌生一种<b>自我惩罚</b>的欲望,他不允许自己活得开心快乐,幸福只会加重他的负罪感,好像只有保持一种焦虑状态才是与父母同一阵营,才对得起父母的“悲壮的伟大”。<br> 保护欲过强,其实是自己不安和焦虑的在保护对象上的一个投射,实际是想保护曾经容易受伤的自己;过度付出,实际是想弥补曾经被“亏欠”的自己。这样的父母看似“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实际上剥夺了孩子自由探索和体会生命的机会,抢占了孩子人生的C位,<b>本质上都是在自私地“满足”自己</b>。<br> 老树上即将破出的新芽,上面的树枝告诉 “它”,外面都是风和雨,你不要出来,我帮你受着就好,然后挡其阳光、夺其营养、占其空间,久而久之,这个即将抽出的新芽便因无法成长而成为一个<b>“瘤疤”</b>。所以<b>树木要想长得健康,茂盛,就得不断剪枝蔓、立主干;一个家庭也是一样,要持续健康的发展,父母得懂得适时退出与分离,变成支撑孩子的“主干”,而不是阻碍其成长“枯枝”</b>。<br> 单词“spoil”,有“破坏、腐坏”之意,也有“宠坏、溺爱”之意。以前背这个单词的时候将其理解为<b>“死泼油”</b>,炒菜如果油很少,那菜炒出来不仅营养不够,而且会因为缺少色泽而没有看相,但是“泼油”过多,又会炒不开,菜泡在油中,既影响口感也不利于健康。发动机也一样,既不能没有机油润滑,机油过多也影响做功效率。现在才明白这个单词的含义<b>“宠坏即破坏”</b>爱又何尝不是,过多就溺了,溺通常导致“亡”。<br> 老母鸡的翅膀和屋檐一样,既能遮风避雨,但也是一个“天花板”,遮挡了整片天空。</div><div><br><b>4、节俭与奢侈</b><br> 节俭是美德,但如果过度节俭,实际上也是奢侈。<b>节俭下来看得见的往往是一些蝇头小利,但看不见的可能是心志、眼界、追求、格局等</b>。很多的节俭行为已经脱离了节俭的初衷,其实质是内心不安和焦虑的一种外显,<b>是潜意识中一种“我不配”的执念</b>。这种不安和焦虑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代际传递,让后代目光短浅、畏手畏脚,遇到喜欢的人不敢去追求,面临合适的机遇不敢去争取,带给其一生的卑贱感。用几代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来“陪演”一个节俭的光辉形象,难道不算奢侈吗?<b>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一定是多好的物质,而是一种“我可以”的底气。</b></div><div> 不用不是节俭,人不尽其才,物不尽其用,才是对人生最大的浪费。<b>物质穷,是贫,心穷,就贱了。</b><br><b><br></b></div><div><b>5、孝与顺</b><br> 孝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基本伦理遵循,从小到大的教育就是让我们要孝顺父母,这当然没有错,但我们可以稍微细分一下,我们总是把“孝顺”合为一体,实际上,这也是“孝”和“顺”两个不同的字组合而成,分别代表不同的意思。<br> 孝是要求我们知道感恩父母养育之恩,要我们懂得反哺与回报,让父母老年生活有保障,开心而幸福,这是没有问题的。<br> 顺是要求我们顺着父母的意思,按照他们的想法意愿来行事,让他们过得顺心,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我们得分具体情况:<br> 首先,如果我们的父母认知水平比较低,对一件事物的认识程度不深,看问题片面、守旧,总想用昨天的思维来告诉今天的你如何去适应明天的生活,这肯定不合时宜,肯定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br> 其次,如果我们的父母能量水平比较低,生命的维度不够高,他们的喜好和眼界会左右和干扰你的决策,甚至会限制你人生的,潜意识中会拉低你的心志,让你放弃努力与追求,让你随波逐流。毕竟中国大多数父母对于子女的要求都太低,只是希望你简简单单,安安稳稳、平平安安就好。但你却向往着美好生活;<br> 第三,如果父母很优秀,眼光很高,决策很正确,但是却很强势。他们的意思是你不喜欢的,你有自己的兴趣与追求,他们干扰了你的自由意志。<br> 如果是前面两种情况,不仅可以不顺,而且还要做坚决的“斗争”。当然,不是斗父母本人,而是与这种不合理的信念与想法斗争,要用高阶思维逐渐影响他们。如果是后面一种情况,则可以多沟通。<br> 很多人都认为,父母也是为我好,怎么能不顺从父母之意,还与他们抗争呢?这不符合我孝子的光辉形象啊,内心倍感冲突。那就再好好理解一下,什么是孝顺?“孝顺”不是掩盖矛盾,不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而是让你的人生过得更有价值,自己更开心幸福,带领家庭更好地繁衍,更大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孝顺。如果一味顺从父母之意,盲目地执行,那是愚忠愚孝,这样的孝顺未免太过廉价。<br> 当一件事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往往会朝着其对立面转化。一个人可以有多好,那么他也具备多坏的潜质;好事做尽与坏事做绝,可能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窃珠者贼,窃国者候;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花一世界,万物即虚无(万物就是宇宙,虚无是否就是“黑洞”?)。这就是矛盾的相互转化,殊途同归。</div><div><br><br></div></h1> <h1><b>三、方法论/人生启示</b><br><br><b>(一)福祸相依,危中寻机</b><br>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种甚至多种维度,且在不断循环往复中螺旋前进,一切都在变化。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好会变成坏,坏也可以转化成好。要在好的方面发现潜在的风险,在坏的方面找寻新的机会,把握本质、趋势与规律。<br>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东升西落、阴晴圆缺”是常态。当“一日看尽长安花”时,也要想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人生得意须尽欢”时,也要想到“东风无力百花残”;同时,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也要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破而后立,晓喻新生”。<br> 人们常听到<b>“一分为二”</b>这个词,但特别容易误解为<b>“只分为二”</b>,总是扯向“非黑即白,非好即坏,全或无”两种极端状态,所以总是<b>忽“左”忽“右”</b>;一分为二提供的是两种向度,每个向度上都各有节点和分支,可以组合各种形态,而并非只有两种结果。<br><br><b>(二)此消彼长,相互促进</b><br> 通过调整同一性来调整斗争性,通过斗争性来实现同一性。<br> 早期的商业布局都是自发而无序的状态,往往是什么赚钱大家都蜂拥而至,如两家店位置相邻,商品类似,就会形成了一个比较强的竞争关系,互相降价竞争,拼个你死我活,最终大家都不好。但如果降低同一性,不仅可以降低斗争性,还可以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相互促进。比如:加油站旁边可以开个超市或者洗车店;KTV隔壁可以开个洗脚城;卖粉面的门口可以炸个面窝,磨个豆浆;烧烤边上卖个绿豆汤、冰粉;<br> 《鸡毛飞上天》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骆玉珠和冯姐在商贸城中卖同样的东西,互相比价销售,顾客一下跑到玉珠这边,一下又跑到冯姐那边,她们还“大吵一架”,赌气底价清仓。晚上,她们愉快的一边喝酒,一边分钱,约定下次再在一起“做活动,搞促销”。这就是巧妙利用斗争性来实现同一性。很多行业协会,比如OPEC等都是这样。再者,相互竞争,本身就可以促进斗争双方间此消彼长,你追我赶,共同进步。<br> 如果我们与某事或某人之间冲突太大,往往都是因为我们之间“同一”的程度太深,要么超越,要么远离。太过于看重同一性,很容易忽略其他方面,不妨跳出来看看,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同时,要善于利用斗争性,利用对方的发展来实现自己的发展。<br> <br><b>(三)和而不同,边界意识</b><br> 我们可以与别人在一起,但不能与别人融为一体,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要有<b>自我</b>。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由于没有尊重自己和别人的边界而引起的。<br> 比如现代家庭,很多年轻夫妻都会因各种客观需要而与老人同住,但代际间的认知水平、人生态度、生活习惯往往有着很大的差异,难免会有很多磕磕碰碰,开明的家长懂得保持距离,尊重彼此边界,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做,不该管的不管;而很多家长却没有这样的觉悟,通常有三种情形:<br><br>1、<b>“不分彼此”</b>。认为“我们是一家人、你都是我生的”,所以我便有权干预你们的任何事情,<b>把对方当做自己的“私产”,而不是一个有着独立意志和自由灵魂的人。</b>特别是夫妻间有矛盾的时候,<b>“不分彼此”就好比“铁索连船”,特别容易“上纲上线”,“牵一发而动全身”,</b>矛盾不是止于萌芽,而是不断升级。<br><br>2、<b>“大家长”</b>。俨然一副“退而不休”的老领导做派,且还不是“垂帘听政”,而是亲临一线“主持工作”、“指点江山、激昂文字”。这实际是“权力欲”在作祟,往往那些曾经受到过权力压迫的人,对权力的渴望也就越强,“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通常会成为这样。“权力欲”的直接表现就是“掌控感”,希望一切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一切尽在掌握。而控制欲势必又会践踏他人的边界,造成压迫,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br><br>3、<b>“参与感”太强</b>。这样的人有个执念:“做得越多,贡献越大”,而且不做就会感到“不安”,总是都打着“为你们好”的旗号“涉猎”他人的方方面面,把很多应该别人自己做的事情都做了,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别人生活的体验感和自我效能感,强行让你“退化”,给人一种“越俎代庖、喧宾夺主”的感觉,也许别人根本就不会感谢你,反而还会有一种被冒犯的感觉。<br> 许多家庭的矛盾都是因为边界不清晰,关系没有理顺,一副<b>“混沌未开”</b>的样子,所以才会<b>“剪不断、理还乱”</b>。而且通常不是什么大问题,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b>但就是这种小事却很容易在人的防御系统面前“蒙混过关”,轻易“杀入敌后”,且不断累积力量引发“质变”,但人们却总是只归罪于“最后一根稻草”,又感到不得其解。</b><br> 越界实际是“刻意增加”同一性,进而引发更多的斗争性。亲密关系,可以亲密,但不能无间。<br><br><b>(四)一强一弱,相爱相杀</b><br> 生活中,工作中,无论是找人生伴侣,还是合作伙伴,那种一弱一强、各有所长的互补关系是最美妙的。在单位中,如果两个核心领导都很强势,那肯定搞不好;如果双方都很弱,谁都不敢做决策,没有担当,那也搞不好。如果一方善于谋划决策,另一方强于贯彻执行,那会配合得不错;<br> 在家庭中,如果事事两个人都想自己说了算,那家里肯定经常“鸡飞狗跳”;如果两个人都拿不了主意,那家庭就没有主心骨,家庭氛围多半是“烟熄火息”。<br> 同时,这种强弱差距又不能太大,太大的话同一性就很小了,就无法构成一对矛盾。比如,一个领导制定了科学的部署,而执行层完全不能“领会精神”,那最终结果肯定不会好;一个高知如果和一个文盲结婚,这样的婚姻多半也不会幸福。<br> 自然生态,不能只有食草动物,没有食肉动物,甚至还要有食腐动物;一个组织,光有好人不行,也得有小人;光有人谄媚不行,也得有人骂娘;一对亲密关系,光付出不行,还得给别人付出的机会;一个社会,光是表面一团和气不行,还得有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矛盾来支撑和提供动力。和谐的本质并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的制约与平衡,没有“矛盾”,往往就会导致“大矛盾”。<br> </h1><h1> 问矛盾为何物?一物降一物!这就是同一与斗争,既相生相克,又相爱相杀,才能形成“闭环”,这也与阴阳平衡、太极转化不谋而合,中国人谓之<b>“道”</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