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现代黄梅戏《姑溪谣》经过马鞍山四季戏曲剧院精心打磨于一个月前成功公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全剧以黄梅戏这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地解读了另一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涂民歌的艰辛传承。</p> <p class="ql-block"> 剧中的当涂民歌是流行于皖东长江两岸的各类民歌的统称。如果以当涂白纻山上的“白歌舞”算起(刘宋皇帝刘裕主持),当涂民歌一脉流传就有1600的历史。姑溪河是皖南山区腹地重要的入江口,由于姑溪河上游的水阳江流域、南漪湖、石臼湖等区域自三国丁奉开始围湖造田,筑坝立埂,圩区内的肥沃土地滋养了一方土地的人,特别是东晋衣冠南渡以后,这里成为建邺(南京)的京畿之地,成为京都的粮仓,物质上的富足自然也为文化上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围湖造田也是一把双刃剑,大量的圩田扩张使得千百年长江支流的内湖流域蓄洪功能越来越差,而当涂境内的姑溪河就成了一段肠梗阻。所以,当涂民歌中,人们在歌颂丰收的喜悦,也有着大量人们与大自然搏斗的悲壮(剧中秦有为舍身抢救歌本就是很好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 大量的当涂民歌是口口相传的,就像剧中主人翁杨丹霞的父亲那样。而民歌需要文字记录和整理,这时候就有了杨红樱的亲身父亲——新四军文化教员李队长的出现。1940年代初,是皖南新四军活跃在宣当芜最为艰苦的时候,特别是皖南事变以后,新四军在皖南的生存空间大为缩小,新四军不仅要和日本人艰苦作战,还要与国民党军队、和平军,还有活跃在江河湖汊中各类土匪、会道门周旋。当时的新四军不仅有大量本地青年参军,也有大量来自大城市的有着各种专业文化的热血青年参军,作为文化教员的杨红樱的父亲可能就是这些青年中的一员。而迫于战争形势的残酷,新四军托孤的故事在皖南一带流传,有多少跨越时空的人间悲喜剧在这里演绎,可谓举不胜举。《姑溪河》以艺术的形式展现这一特殊时期的悲歌,算是填补这一历史事件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 解放以后,姑溪河沿岸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当涂民歌的发展也迎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1954年,华东地区要举办戏曲汇演,安徽省文化局和各地市专署文教科就一直负责各地方民歌戏曲的普查工作。而上海作为华东地区的文化中心,上海的文化部调集一批艺术人员分成三个组,到安徽省调查戏曲剧中(据说是周信芳亲自抓这个事情)。那么,秦有为这个角色就有据可循了。为进一步做好传统剧目的传承,在当地招收一批骨干,这也就有了姐妹俩争斗与辞让的故事。不管怎样,这些都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国家在解放初期“百花齐放”的号召下,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是非常鼓舞人心的。</p> <p class="ql-block"> 当然,《姑溪谣》将随后的十多年的人物坎坷一带而过,直接一段《甜蜜蜜》将人们带入新时代。这个时候,有坚守,有放弃,人物发生了各种变化。其实1980年代初的那批艺术、戏曲学校培养的一代人(就是吴琼老师、海岩老师、姜院长这批人)正好是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他们在秦有为、杨红樱这一代既有学院派加持,又有民间传承的共同呵护下,民歌的发展真的引来了历史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 但随着市场化的发展,1990年代末期,传统戏曲到底何去何从,这是一个世纪性话题。民间坚持、市场化运作、政府扶持,《姑溪河》似乎给了我们答案,不仅仅是当涂民歌,还有黄梅戏,还有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感谢马鞍山四季戏曲剧院海岩老师给本文提供的照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