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百态之五十四:“冰壶人”王柯

剑客

<p class="ql-block"> “冰壶人”王珂</p><p class="ql-block"> 说到“冰壶”一词,我会想起唐代著名政治家姚崇《冰壶诫序》中的一句话:“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还会想起一项素有“冰上国际象棋”之美誉的冬季体育运动项目。我的朋友王珂,就是一位具有冰壶之德的“冰壶人”。</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心目中,王珂堪称体育界的传奇人物,早就有把他的故事变成文字的想法。庚子季秋,拨通他的电话。此时,他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彩云之南偕妻旅游,接到我的电话,他说到:“‘正愁没有招,天上掉下个粘豆包。’你需要的材料,我的《回忆录》里都有,刚写完初稿,正好你帮我修改一下。再帮我写个‘序’‘跋’什么的。”没想到,一个短短几分钟的电话,却找来一个“大活儿”。</p><p class="ql-block"> 好友相托,却之不恭。于是乎,破半月之功,行案头之事,心无旁骛,潜心修改,精雕细琢,乐此不疲。体会了一把当编辑的滋味,权当为撰写本文做准备。</p><p class="ql-block"> 王珂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分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母亲也是知书达理的知识女性。在兄弟三人中,他上有兄长,下有小弟,处于“卡当”的位置。他名字中的“珂”字,有“马”和“马勒上的饰物”的意思。父母为他选这个“珂”字为名,是希望他像马儿一样强壮健康、充满活力,成为宝马良驹。王珂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是王氏家族在体育、教育领域的赤兔、乌骓、绝影。真应了唐代著名诗人李贺那句诗的字面之意:“汗血到王家,……” </p><p class="ql-block"> 王珂,人长得帅气、大气,是一个安静中显露睿智,平和中透着威严,坚毅中蕴含儒雅的人。他五官潇洒、硬朗,俊美的脸庞散发着沉稳与阳刚,浅浅的酒窝透露出俊俏和温柔,一副眼镜显示了几分书卷气。他身姿矫健、匀称,腰板笔直、挺拔,肌肉饱满、发达,举手投足之间充满力量,结实得像钢桩铁柱一般。</p><p class="ql-block"> 在迄今为止60余年的生命历程中,王珂与“体育”二字结下不解之缘。他曾幽默地说:“我一直是受教者,小时候受父母教育,上学时受老师教育,结婚了受媳妇教育,是体育运动让我感到轻松愉快,并成为施教者。”调侃之中,表达了体育运动带给他的愉悦和满足。小学、中学期间,他是哈尔滨市业余体校田径班的学生,标枪、手榴弹成绩突出;多次参加哈尔滨市、黑龙江省运动会,获得“黑龙江省中学生少年田径锦标赛”和“黑龙江省第3届全运会”手榴弹和标枪第三名、“哈尔滨市中学生田经锦标赛”和“哈尔滨市第9届成人运动会”手榴弹和标枪冠军,创造过“哈尔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标枪、手榴弹记录。《哈尔滨日报》曾以“暂露头角”为题,对他在市“九运会”上获得手榴弹、标枪“双料冠军”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每次参加市、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对他来说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而其他手榴弹、标枪选手则感到无奈和沮丧:“有王珂参赛,冠军非他莫属,我们只能争亚军。”“与他同场竞技,真是生不逢时。”古时有“千军万马避白袍。”当时是“同场竞技惧王珂。”</p><p class="ql-block"> 中学时,他还是70中学男子排球队队长、4号位主力,曾带队获得“哈尔滨市中学生排球锦标赛”冠军、“黑龙江省中学生排球赛”亚军。同时,他还是校男篮的控球后卫,绝对主力;校“女排”的助理教练。</p><p class="ql-block"> 197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体育界最高学府北京体育学院(后来的北京体育大学)“体武部”,专攻佩剑, 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在校期间,他还忙里偷闲,练过健美、拳击、滑冰、国标舞,是一个“多面手”。</p><p class="ql-block"> 大学毕业后,他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部工作,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体育教师,退休前官至体育部主任。在哈工大,他既是专职教师,又是管理者;既当教练员,又当运动员,还是裁判员。他是校击剑队的教练、领队,还曾担任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击剑分会裁判委员会主任;是校篮球队、排球队、冰球队的绝对主力。他在哈工大创建了黑龙江省高等院校第一家“击剑俱乐部”和“健美俱乐部”,还担任中国“大体协”自行车分会副秘书长、击剑分会副秘书长,全国校园高尔夫专家委员会委员。1982年,原81中学女子排球队的主力队员、美丽与智慧兼具的张凤芹成为他的新娘;2000年,叱诧世界“壶坛”的中国女子冰壶队队长王冰玉成为他的儿媳。</p> <p class="ql-block">  从事冰壶运动,是王珂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大书特书。他曾说:“退休之前的20年,在工作之余,我一直从事与冰壶运动有关的工作,这种‘冰壶情节’渗透于我的骨髓之中,使我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冰壶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愉悦。”他是中国最早接触冰壶运动的人,亲友、同事都称他:“是一个‘冰壶迷’‘冰壶通’”;冰壶界的裁判员、运动员、发烧友则更愿意称他为“冰壶专家”“中国冰壶界的鼻祖”“中国冰壶运动名副其实的奠基者、开拓者、引路者,中国冰壶运动项目发展的推广者、推动者、见证者”。</p><p class="ql-block"> 冰壶运动,又称“掷冰壶”,被誉为“融围棋布局和台球、保龄球技战术为一体”的绅士运动,是一项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技巧与智慧于一体、个人与集体相结合、文雅之中蕴藏对抗的体育运动项目。冰壶运动起源于14世纪的苏格兰。1795年,世界上第一个冰壶俱乐部在苏格兰创立。1927年,加拿大首次举行全国性冰壶比赛;1955年,冰壶运动传入亚洲。上世纪末,冰壶运动才姗姗传入中国。&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黑龙江省、日本北海道、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三个“国际友好省(道)”举行的 “北方圈”会议上,与会的日本和加拿大朋友建议黑龙江省引进并开展冰壶运动项目。1993年9月,三方在哈尔滨举行会谈,达成“三方在冰雪项目上开展交流与合作……”的《意向性协议》。1995年3月11日至15日,由加方赞助器材、日方提供师资,在哈尔滨冰上训练基地举办 “首期冰壶国际讲习班”。这是中国体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大事件,哈尔滨也因此成为“中国冰壶运动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  王珂是中国最早从事冰壶运动的最高水平的运动员,初出茅庐就在国内外比赛中摘金夺牌一鸣惊人。他是“首期冰壶国际讲习班”为数不多的学员之一,也是中国最早接触冰壶运动的体育工作者。他几乎参加了最初在我国举办的和之后在国外举办的所有冰壶赛事,见证了中国冰壶运动的萌芽、发展、兴盛的全过程,为冰壶运动在中国的传播、普及做出了历史性贡献。</p><p class="ql-block"> 作为冰壶运动的开疆破土者,走在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上,其中的困难、艰辛可想而知。由于当初冰壶项目没有列入“冬运会”比赛项目,没有经费渠道,队员购置器材、参加比赛的各种费用都需自己承担。1997年,王珂作为中国第一批冰壶运动员,首次参加在哈尔滨冰上训练基地举行的“全国首届冰壶邀请赛”就与队友获得冠军。1999年末,日本青森县和日本冰壶协会邀请中方派队参加于次年1月29日至31日和2月3日至7日的“全日本东北地区冰壶公开赛”和“冬奥会纪念杯国际冰壶冠军赛”。中方接受邀请,组建了以“全国首届冰壶邀请赛”冠军队主力队员为主体的代表队,王珂理所当然成为队员之一。这次出国比赛,是中国冰壶队第一次走出国门。</p><p class="ql-block"> 王珂因公职在身,不便自己请假,只好一边工作,一边训练。省体委觉得他这样太辛苦,还会影响训练效果,就请示省政府发了一纸“红头文件”,解决了他面临的难题。</p><p class="ql-block"> 出国前的赛前训练,由于冰壶队没有自己的训练场地,王珂和队友们只能等其它冰上项目队训练结束后,借用他们的场地进行训练,训练时间则安排在每天午夜之后的区区两个小时。这段时间,他们白天黑夜“连轴转”,白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分头出去拉“赞助”、筹措经费;午夜抓紧时间训练,恶补技战术。大家都憋着一口气,一定要在赛场上“一鸣惊人”,为国家争光,为中国冰壶人争气。黑龙江澳利达医药集团听说了他们的困难,提出了冠名支持冰壶队出国参赛的建议。经协商,双方签订了《冠名权合作协议》,终于在临行前解决了代表队在国外比赛期间的吃住行费用、比赛器械和各种服装。</p><p class="ql-block"> “屋漏偏逢连夜雨。”刚到驻地,青森就发生了地震,虽然烈度不高,但也让大家虚惊一场。大家惊魂未定,又发现随机托运的装有比赛服、领奖服、比赛鞋的行李还未到达。领队联系北京机场才知道,行李还未发出。大家在焦急中等待,但直到“全日本东北地区冰壶公开赛”开始,行李仍杳无音讯。队员们只好因陋就简,有什么就穿什么。男队有的队员身穿平时的训练服上阵,有的队员穿普通的运动服应急;女队有的队员穿着借来的男式服装参赛,有的队员脚穿大几号的男式比赛鞋上场,大家都有一种“破帽遮颜过闹市”的感觉,自嘲是“杂牌军”“邋遢兵”上阵, </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样一支在其他国家冰壶队眼里有些寒碜的队伍,几场比赛下来,令他们肃然起敬、刮目相看。由王珂、王石、王志强、张为“三王一张”组成的黑龙江“澳利达”男队,“初生牛犊不怕虎”,连胜两场,取得“开门红”,在12支参赛队中率先闯入“四强”,半决赛中以1分小负上届冠军没能进入决赛,获得第3名。哈尔滨体育学院女队在6支参赛队中获得第5名。</p><p class="ql-block"> 大凡在体育比赛中,“强队折戟,弱队爆冷”是特大新闻。名不见经传的黑龙江“澳利达”男队旗开得胜、声震东瀛。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东奥日报》等各大媒体争相报导这支虽然“不起眼儿”,却石破天惊的中国冰壶男队。日本NHK电视台青森分台还进行了“专访”,并邀请中方代表团到电视台里做客。</p><p class="ql-block"> 比赛中,初次参加国际大赛的中方队员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感觉一切都新鲜。外国运动员后腰挂着秒表和小刷子是干什么的?肘部的护具起什么作用?不懂,又不好意思问,只好在比赛中观察。原来秒表是让运动员掌握“起蹬”至“投壶”所用时间,然后确定是否需要“擦冰”;小刷子是用来清理冰壶刷子的工具;佩戴护肘,则是防止队员“擦冰”时刷子杆顶到肘窝造成运动损伤。难怪在比赛初期,王珂和队友们的肘窝出现了青紫肿胀,影响了“擦冰”动作。真是:“吃了苦头,也长了见识。”</p><p class="ql-block"> “全日本东北地区冰壶公开赛”结束后,行李才姗姗到来。队员们穿上崭新的比赛服,精神抖擞的再次踏上征程。“冬奥会纪念杯国际冰壶冠军赛”在“'98长野冬奥会”冰壶场地举行,来自加拿大、韩国、新加坡、中国和日本5个国家的男女各8支代表队参加比赛。 “澳利达”男队延续了“全日本东北地区冰壶公开赛”的神勇势头,首战即以10比6的大比分力克日本长野队,与同组的韩国队和日本长野队同积2分列日本国家队之后,3个队通过“一次性掷壶”决胜负,“澳利达”队“一壶定乾坤”,在3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与日本国家队、加拿大队和日本国家青年队一同挺进 “四强”。虽然最终获得第4名,但这个成绩对初出茅庐、刚刚起步的中国冰壶界来说实属难能可贵,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在主办方举行的“闭幕式”晚会“抽奖仪式”环节,王珂抽到唯一的“大奖”,得到一把专业冰壶刷子。遗憾的是,后来王珂不慎把这个心爱之物弄丢了,着实让他心痛了好一阵子。</p><p class="ql-block"> 多年之后,王珂谈起第一次出国比赛的情形,喜悦之情依然溢于言表:“不枉此行、获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王珂是中国最早与世界规则接轨的最高级别的裁判员,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展现了中国裁判员的风采。从业余冰壶运动员身份转换到业余冰壶裁判员的想法,源于一场比赛,他清晰地记得那个时间。2000年6月28至30日,他代表“哈工大清华紫光队”参加在哈尔滨举行的“‘天一杯’首届全国冰壶比赛”。在冠军争夺战的最后时刻,对决的两个队各有一次“投壶”的机会,然而对手利用比赛规则,把他们的“最后一投”拖到比赛最后,迫使“哈工大清华紫光队”未来得及“投壶”比赛就结束了。这场比赛,对王珂的触动很大。对手利用规则取得冠军,这是王珂万万没有想到的,也成为他后来投身冰壶裁判事业的一个诱因。 </p><p class="ql-block"> 虽然投身冰壶裁判事业的想法始终萦绕在脑海中,但因公务繁忙,王珂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2001年,机会终于来了。2月10日至12日,“2001中国哈尔滨国际冰壶邀请赛”期间,裁判长在比赛判罚中坚持“中国规则”,没有接受日本、韩国代表队关于采用“国际规则”执裁的建议,引起客队不满,并向赛会组委会提出申诉。当时市体委主管冰上项目的领导进行协调,但裁判长固执己见,最后造成了很不好的国际影响。</p><p class="ql-block"> 赛事结束后,为了尽快与国际冰壶竞赛规则接轨,市体委决定培养掌握国际冰壶竞赛规则、具有国际视野的冰壶裁判员队伍。领导找到王珂,希望他从事冰壶裁判工作,并承担起裁判长的职责。王珂从此走上了冰壶裁判之路。</p><p class="ql-block"> 2002年,在“全国‘十冬会’冰壶测试赛”上,王珂第一次执裁,就以副裁判长的身份承担了赛会裁判长的职责。之后的2003年至2019年期间,他几乎执裁了在我国举办的世界男子冰壶锦标赛、世界女子冰壶锦标赛、“特奥会”冰壶比赛、“亚冬会”冰壶比赛、“大冬会”冰壶比赛、国际冰壶公开赛、国际冰壶精英赛、世界六强国际女子冰壶邀请赛等所有国际冰壶赛事,在国际冰壶界,树立了中国裁判的威信、打上了中国裁判的烙印。在国家冰壶队选拔赛、“十运会”冰壶比赛、“冬运会”冰壶邀请赛、全国冰壶锦标赛、全国冰壶冠军赛、全国冰壶比赛、第10届“残运会”暨第7届“特奥会”冰壶项目比赛、全国残疾人冰壶比赛中,担任裁判长或技术代表,其沉着冷静、机警睿智的裁判风格,公平公正、有理有据的判罚结果,赢得了教练员、运动员的尊重和冰壶界同仁的信赖。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冰壶最高裁判的“不二”人选,理所当然的被选举为“中国冰壶协会裁判委员会”和“中国残联冰壶项目裁判委员会”的首任主任。</p><p class="ql-block"> 每次重大比赛之前,都是王珂最忙碌的时候。他既要参加各队的赛前联席会,又要为教练员、运动员讲解最新竞赛规则,还要对裁判员进行重点培训。他常把“专业素质”和“竞赛规则”8个字挂在嘴边:“专业素质,是裁判员临场工作的基础,是裁判员理论知识和临场实践能力的总和,也是衡量裁判员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志。”“竞赛规则,是裁判员在赛场上执裁的唯一准则。裁判员要把这些抽象的条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在赛场上娴熟运用、准确判罚。”</p><p class="ql-block"> 比赛中,他更是忙个不停。细心的观众都会注意到,一位戴着金丝边眼镜的中年人在竞赛场地上忙碌的身影,时而指挥,时而测量,时而计算,时而……。</p><p class="ql-block"> 他非常重视后续裁判员队伍的培养。在近20年的时间培养了数十名优秀的冰壶裁判员,这支裁判员队伍在“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冰壶比赛中,得到了时任国际冰壶联合会技术代表凯斯先生的高度评价和各国参赛教练员、运动员的广泛赞誉。</p><p class="ql-block"> 回忆起近20年的冰壶裁判之路,他很感慨:“……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被误解的沮丧,但更多的是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的过程。”“在冰壶裁判这条曲折的路上艰难跋涉,困难和险阻曾让我精疲力竭,非议和责难也曾使我茫然无措。但领导的鼓励和肯定、同事的支持和期待,特别是成功后的快乐和愉悦,总能让我力量倍增,激励我慎终如始、善作善成。这可能就是我与冰壶的缘分吧!”</p> <p class="ql-block">  王珂是中国最早从事冰壶运动研究的最高水平的学者,为中国冰壶运动攀登世界高峰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国家冰壶项目专家组成员,多年来,他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并多次获奖。2009年,他负责的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奥运科研攻关项目”课题研究,从项目组成员的选拔,到每个人的具体分工;从《调研提纲》的拟定,到研究报告的起草,无不凝结着他的心血。他认为任何竞技体育项目技战术都有规律可循,在比赛中,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取得胜利。课题准备阶段,他对课题组成员说:“老一辈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看,科学技术也是提升体育竞技水平的第一手段。我们大家要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深入了解世界女子冰壶的发展现状、世界强队的技战术特点,深入探究冰壶运动的技战术规律,帮助女子冰壶队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提升科学训练水平,提高本届‘奥运会’夺取奖牌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2009年9月和12月,他率领课题组分别赴加拿大和英国进行调研、考察。他与课题组成员首先远赴万里之遥的加拿大,对在那里训练的国家女子冰壶队的教练员、运动员进行调查、访谈,了解每一名队员的技战术情况,科学分析每个队员的技术特点,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意见建议。之后,他又马不停蹄率领课题组成员奔赴苏格兰,观摩“欧洲冰壶锦标赛”,搜集中国女子冰壶队主要竞争对手的各项资料,运用自主开发的软件程序,对其技战术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及时反馈给中国女子冰壶队教练组,为女队“实现在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上夺取奖牌”的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对此,时任中国女子冰壶队主教练丹尼尔先生对课题成果给与了极高的评价:“课题组成功地协助教练组完成了国家女子冰壶队队员技术、全队战术的采集、分析,并在‘欧锦赛’期间前往比赛现场搜集参赛队的各种数据,利用自主开发的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使我们对主要竞争对手的技战术水平和队员技术特点有了深入的了解。”谭伟东教练:“2009年‘泛太平洋比赛’及‘欧锦赛’等大赛后,课题组及时向教练组反馈信息,这对我们有针对性地调整训练计划、制定比赛战术、修正比赛动作,都具有很大帮助。课题组建立的女子冰壶队队员技战术动作和主要竞争对手技战术特点《信息库》,使我们既‘知己’,也‘知彼’。其研究成果,提升了教练员赛前训练的针对性和比赛时排兵布阵的指向性,为‘女壶’战胜对手、夺取奖牌,提供了重要保障。”</p><p class="ql-block"> 中国女子冰壶队教练组创造性地运用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比赛中过关斩将,获得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铜牌,实现了我国“冬奥会”集体项目奖牌“零的突破”。当年9月8月,在国家体育总局召开的“第21届冬奥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总结表彰大会”上,王珂组织完成的“课题成果”,获得国家体育总局冬奥会科研成果“二等奖”;他个人获得冬奥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先进个人”称号。</p> <p class="ql-block">  王珂是中国最早在高等院校开设“冰壶训练原理”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教授,为中国冰壶运动培养储备了大量高水平的后续人才。随着中国冰壶队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中国女子冰壶队在2009年女子冰壶“世锦赛”上夺冠之后,神州大地掀起了“冰壶热”。作为见证了中国冰壶从探索、挫折、失败到成长、成功艰辛历程的第一代“冰壶人”,王珂既为中国“冰壶人”用短短几年时间,走完其他国家十几甚至几十年走过的路而感到自豪和欣喜,也深知中国冰壶辉煌背后的严酷现实:训练场馆匮乏,比赛场地不标准,训练不正规,特别是裁判员、运动员的后续力量不足。</p><p class="ql-block"> 为培养冰壶运动项目后继人才,他在哈工大开设冰壶选修课,并亲自担任《冰壶训练学原理与方法》主讲教师,被业内誉为冰壶训练原理主讲“第一人”。《冰壶训练学原理与方法》,被评为哈工大优秀精品课程,获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与此同时,他积极争取在哈工大体育部设立冰壶专业“硕士点”,指导的8名冰壶领域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均顺利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如今,这些人都活跃在冰壶运动项目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冰壶界的骨干力量。</p><p class="ql-block"> 他主持中国大学MOOC国家精品课程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冰壶MOOC”与哈工大“大学生冰壶讲堂”——“冰壶MOOC”建设项目,担任课程负责人,从冰壶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冰壶运动场地与器材(装备)、冰壶技术原理、冰壶教学、冰壶战术、冰壶竞赛规则、冰壶赛事欣赏以及国内外赛事介绍等方面,系统讲述了冰壶运动的历史、传统和项目特点,以及冰壶运动项目基本的技、战术知识和相关比赛规则。2016年秋季,课程一经“上线”,就引起强烈反响,首次“慕课”就吸引了数百人。</p><p class="ql-block"> 他还多次担任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主办的“全国冰壶专题培训班”和黑龙江省体育局承办的“全国冰壶培训班”主讲教师,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推广冰壶运动项目。对增强中国冰壶运动的发展后劲,对中国冰壶运动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  “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的背后,是王珂多年来孜孜以求、默默奉献得来的,其中的经历的艰辛、苦楚,付出的心血、汗水,只有他自己最清楚。</p><p class="ql-block"> 冰壶伴君二十年,退休仍是冰壶人。王珂工作历程的一半时间都奉献给了冰壶事业。退休之后,他仍心系冰壶,为冰壶的普及、推广发挥余热。儿子的“传世冰壶俱乐部”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有事没事,他都会去那里转转,帮助俱乐部完善课程设计、检查教学质量、培养教练团队,有时还忍不住的亲自代课、协助训练。朋友们说他与冰壶的缘分是:在位时,一往情深;退休后,不离不弃。</p><p class="ql-block"> 王珂在冰壶事业上取得的非凡成就,将他与中国冰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的名字将被永远镌刻在中国冰壶的功勋柱上、载入中国冰壶的光荣册中。</p> <p class="ql-block">作者:</p><p class="ql-block"> 剑客,生于困难时代,长在动乱时期,吃过糠,下过乡。“恢复高考”后,成为“新三届”中的一员。毕业后,先后供职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做综合调研工作,搞职业技能培训,干统战教育培训,历任副处长、处长、副主任、院长、党委书记等职。</p><p class="ql-block"> 2018年退休,业余作家、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员。先后出版诗歌散文集《情丝文韵》、杂文集《谈天说地》、诗集《低吟浅唱》、散文集《品读哈尔滨》《岁月无痕》、长篇报告文学《巴兰颂歌》《工作队在依兰》,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集《调研思考实践》《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萃》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