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年</p><p class="ql-block">听着窗外传来零零散散的鞭炮声,已经感觉到年的临近,还有一天就要拉开了年的序幕。</p><p class="ql-block">年关将近,我却时常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p><p class="ql-block">记得小的时候很盼年!临近过年还有月余之时日,就急不可待地每天数着日历头,查看着还有多少天过年?盼年盼的什么呢?现在仔细想来,无非是想吃点平时吃不到的好食物。那时候,家家都很穷,整个社会大环境都实行的供给制,物质极度贫乏,冬天家家基本上都是土豆、萝卜、白菜,会过日子的人家,会腌制几种咸菜,这就是一冬天的主打菜系。大豆腐、干豆腐都是凭票供应,而且算是改善生活的好菜了。即便是凭票供应,还是很紧俏的,往往一车大豆腐围着比豆腐还多的人!去晚了,就买不到。</p><p class="ql-block">小的时候,(我也就十一、二左右吧)我是家里日常生活消费品的主力采购员,为了能买到大豆腐,数九寒天的起个大早,天还没亮,我顶了朦胧的夜色,冒着严寒,赶到离家几站地远天津路的豆腐房,在那排队买豆腐,一买就是二十块。二十块大豆腐也是很沉的,端着很吃力,我就用头顶着盆顶回家,手冻的像猫咬一样疼!那滋味真是很难受!为了家里的生活,也是在所不辞啊!</p><p class="ql-block">供给制时的主食,大米、白面,都很少,更多的是粗粮玉米面,豆油我记得好像一个人一月就三两。我们家那个时候,姐妹多,上中学的、小学的,而且孩子们正长身体的时候,也许肚子里没有油水,都特别能吃,中学生一个月供应35斤粮食,小学生27.5斤,根本就不够吃!家里的一个月的粮食,半个月就吃光了!母亲只能想办法,去粮店找一个小个子长着一脸大胡子的叔叔,央求他提前买点下个月供应的粮食,我印象中,那个叔叔很同情我们,总是提前把下个月的供应量粮放给我们,我感觉他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帮了我们家很大忙,助我们度过难关。</p><p class="ql-block">记得母亲每个月都少买一点油,攒到过年时也就能攒个三、五斤吧,用一个大瓶子装回来,用来炸点面食、或在炒菜比平时多放一点。年前,也把平时攒下点的面粉,蒸上几锅馒头,放到外面冻起来,过年时再吃。</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家里住的是平房,也是职工厂宅,一趟平房有十四家,一共有三趟这样的平房,家家孩子都很多,不是中学生、就是小学生的。记得年前几天,因为我们东北很冷嘛,父亲用一只水桶放上一桶水,然后放到外面冻上,等到还没完全冻实的时候,再把里面的水放出来,安上个坐,插上蜡烛,点上红蜡烛就变成了红冰灯,也许那时候没有闲钱买灯笼吧,这个方法也给贫困的年增加了一丝年味!</p><p class="ql-block">除夕的晚上,天还没完全黑下来时,已经有些男孩子们,迫不急待地提着小灯笼出来放鞭炮。那年代,实在是太穷了!买点鞭炮家里孩子都要平均分配,记得父亲因为给弟弟的小鞭多分了点,把妹妹气哭了!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呀!小鞭都是论个分的😊,出去放小鞭都是一个一个去放的,吃完年夜饭,孩子们就欢天喜地的流动在胡同里,整个夜晚,几条街,都晃动着灯笼,形成了一条条灯的溪流,缓缓流淌,一会儿这炸一下,一会儿那响一下,很有年的气氛!偶尔赶上谁家能放一挂鞭,第二天,就会有孩子去街头寻找没炸响的鞭炮,捡来之后,从中间折断之后再来燃放叫呲花😁虽然那年代物资比较贫乏,但不论是大人还是孩童依然感到年的快乐!</p><p class="ql-block">除夕夜吃过团圆饭,母亲也会拿出一迭花花绿绿的钞票,红色的是一角钱,绿色是贰角,母亲会给每个人发几角压岁钱。(大慨一共是伍角钱吧)这就是一年到头,属于我们自己支配的钱啦!记得我这几角钱,总是小心翼翼地藏东藏西的,但总能被一个姐姐找到,替我消费了,想当时的我有多愤怒!😡😁</p><p class="ql-block">过年的水果,除糖块,瓜子,就是冻梨、冻柿子了。冻梨那年代在东北算是冬季主打水果,苹果在秋天的时候,或是单位分一筺,放在菜窖里,过年的时候才能奢侈地吃一回。至于鸡、鸭、鱼、鸡蛋、肉,肉是凭票供应的,现在的人买肉都挑瘦的买,那年头买肉都愿意挑肥的买😄,为的是能炼点荤油,补贴点油水。</p><p class="ql-block">穿的更不用提了!那时买布要布票,一个人一年大概只有十四尺吧(也许我没记错)。我们家的姐妹个子都高,只能是大的穿小了给二的,二的穿小了给三的,我很清楚的记得是六九年的秋季吧,我小弟还在襁褓中,天已经很冷了,母亲还穿着夏天的短袖,没有一件多余的衣服可替换,家里来了亲戚,一看母亲实在是没衣可穿,亲戚上街给母亲买了一件上衣才算换了装。家里连一块补衣服的补丁都找不到,日子真是艰辛啊!买新衣简直是可望不可及的事,能穿暧就不错了!😥</p><p class="ql-block">想想那年代的苦日子,我非常佩服我的母亲!她不仅坚强、勤劳、吃苦、能干,而且还聪明、美丽、手巧!不仅把家里的生活重担挑起来,(因为父亲只管上班挣钱,家务事不会做也不会管)还能把家里的日子过的有条不紊。尽管家里一穷二白,她宁肯自己缺衣少吃,也竭尽全力地把众多的孩子,都打理的没露着没冻着,都比较整齐、干净。每每回想起来,我觉得我的母亲太伟大了!更深刻地体会到为母则刚啊🌹🌹🌹</p><p class="ql-block">最困难的日子,在我的记忆中,大概在六九年至七一、二年左右,过完了初一,初二开始我们家就吃玉米面了!这是当时生活的常态,玉米面能吃饱就很不错了,虽然那时候小,也希望吃点好吃的,但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心里很难过,但也没办法呀!我曾经跟母亲提起过这段往事,母亲说:“那时候日子苦,但是总是盼着孩子们长大,有盼头”!</p><p class="ql-block">这个盼头,支撑了母亲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也支撑着母亲走过那艰苦的岁月~~~</p><p class="ql-block">如今过年,从衣、食、住、行,<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与过去有着天壤之别!社会的进步,物</span>质的丰富,生活品质的提高,都是那么绚丽,令人眼花瞭乱!可是,为什么?我不喜欢过年了,也怕过年!我依然怀念那个苦涩的、贫困的“年”!</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