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之一对联》1在过年的诸多习俗中,贴春联是必做的,有“无联不成春”之说。2在我那地方,春联因其朱红喜庆之故

恰同学少年

<p class="ql-block">我们习惯叫“辉辉纸”,对联字少而意深,极考验一个人驾御文字的能力,鲁迅先生少年时在“三味书屋”读书,以“比目鱼”,对塾师的“独角兽”,深得塾师的赏识,春联相比寿联、挽联、婚联、新屋联等要随便得多,只要意义表达喜庆吉祥即好。3在过去,对联都是手写的,每年腊月十五过后,村里的老文化人的家里,常有人拿着红纸请他待写对联,给一两角墨水费即好,那时的文化人都是在清末民初时代出生的,上过大馆,有专门的老师为他讲解“四书五经”,因此他们的旧文功底相当好,不但会吟诗作对,而且精通书画,有的还会医卜星相,起屋整木等,多才多艺是老文化人共有的特征,他们在村里备受敬重,谁家有红白喜事是必请的。4世代寒门的我,曾祖父辈、祖父辈、父辈都是箩筐大的字不识几个的人,但我却对文字情有独钟,在平时谁家里结婚或入新屋,我会溜到人家屋里看写对联,白头的红纸在桌上铺展开来,须发鬓白的老先生,提笔在墨砚里蘸几下,然后在红纸显身手,一会儿“你既成人因有室,我由为子赞称翁”,的婚联展现在眼前,围观者喝彩“好字”,看着他们写字,我好像看饱了,主人家出于热心,叫我吃饭,扒几口就吃不了。5到除夕之晚,家家户户的大门两侧都贴上崭新的朱红对联,把门庭装潢一翻,特别的亮眼,这一副副的对联是我几天享用的文字盛宴,由于除夕之夜要拜神及年初一早上要下茶,我不能去看,就等到中午的时候,我挨家挨户地去看,遇到喜欢的,我记下来,然后写到本上,几年下来,本子都写满了对联。一有空,我就逐字逐词逐句逐联地了解它,我慢慢地懂得了什么叫对仗,平仄这些对联的格律,上了初二我又得关于诗词对联入门的书籍《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看,现在还记得很多,诸如“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这两本书让我在对联的天地里学会了下地走路,虽然步伐不稳,总比在褓襁上强。6上了初三的那年寒假,快要过年了,我突然对父亲说:“爸,去趁圩帮我几张大红纸”,他反问我:“你要红纸做什么?”“写对联,“你会么?”,我充满信心地说:“会的”,那晚,他帮我买红纸回来,吃饭后我裁纸折纸,既要大小一样,又不能有折皱和破裂,从中得知看似很容易的东西,可做起来不是那样顺利的。到第二天,我把桌台搬到天井,在阳光下书写,为了写这几幅对联,花费了半日功夫,手掌衣服都沾上了墨黑,而且写得还不怎么样,左右字体大小不均,有的还歪了,免强地张贴了,过了年后几天,我趁春风起,把它撕下来,若父母问,我推说:“风吹下的”,7头次写对联都出师不利,我丧气了,把那本多年写成的对联钞,恨恨地撕成两半,再用脚践踏,事后有两个月时间我不看与对联有半关系的书,有一天,母亲在我天天看的《新华字典》书面上写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始功夫老始成”的诗句,我知道她是劝我不要放弃,我想想也对:我才十六七岁,能出对联来就不错了,如果放弃,那之前的努力不是白废了么,想着想着我心明朗了许多,对联之梦在我心复燃。8为写好对联,我经常在废报纸上练习,此外还在向有学问的人请教对联,日积月累,我写大字工稳匀称了许多,作联水平也有所提高,到过年了,我再提笔书写春联时,已不再是字体不均又歪的字样了,满满的喜悦感从联上生,路过的人家,都会停下来看看我家的对联,然后点点而去。从那年起,每年在家写对联时,邻居也拿红纸来叫我待写春联,走时他还对我说:“到圩市摆档都可以了”,小时候我看人家写对联,现在人家叫我写对联,这不是辛苦学习的回报么。9这纸上功夫的传统对联,在世道日进的风雨中,淡褪了朱红,变成了机械印刷体的涂金对联,千遍一律,毫无意义不说,可笑的是本是稼穑人家,却张贴着“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有的左右不分,乱贴;有的此联非此下联,贴错……管它三七二十一,贴了就行,我居的地方四面都是三四层的高楼,把我这蜗庐隐了起来:写副“四面高楼遮山景,一堂和气胜春风”来自我安慰一下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