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诗经篇

刘玲

<p class="ql-block">周王朝时候的大秦土地上,大致也如后世一样,为八条丰沛的水系围绕滋润着……因为长安之地“迫近戎狄”,如此环境迫使秦国人长期“修习战备”。在古老陕秦大地上纵横捭阖,风云际会。五千年苍茫岁月,用千古黄土熏染,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黄土地上,纵横万里,马蹄飞扬,驰骋千古,鸣鞭沙场。厚重的青铜玉器、翰墨丹青,酣然搅动古道西风,引领人类历史灿烂辉煌。长安人的情感与行为方式,在战争雷霆模式中,时间长了也就修炼得激昂粗豪起来。如今存在《诗经.秦风》里的十首诗,即以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事体为主。</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人们对《诗经》手不释卷,受益多多。后人咏读《诗经》,体察几千年前先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一如人们在正襟危坐读过正史之后,又于不经意间,回首瞥见古代先民们一朵朵生动别趣的生活浪花。其心中的喜悦之情,真的是溢于言表的。《诗经》中类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情致的篇章,更像郑卫之音风格。蒹葭 先秦 · 无名氏</p><p class="ql-block">蒹葭苍苍,白露为霜。</p><p class="ql-block">所谓伊人,在水一方。</p><p class="ql-block">溯洄从之,道阻且长。</p><p class="ql-block">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p><p class="ql-block">蒹葭萋萋,白露未晞。</p><p class="ql-block">所谓伊人,在水之湄。</p><p class="ql-block">溯洄从之,道阻且跻。</p><p class="ql-block">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p><p class="ql-block">蒹葭采采,白露未已。</p><p class="ql-block">所谓伊人,在水之涘。</p><p class="ql-block">溯洄从之,道阻且右。</p><p class="ql-block">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p> <p class="ql-block">周王朝定鼎天下,其首都即在沣水之滨的镐京。西周自建都以来,武王姬发一直秉承文王的治国理念,国家把百姓福祉放在首位,为后代留下诸如青铜器等非常丰厚的文化遗产。正是在如此安定祥和的宏大社会背景下,才诞生了伟大的、留枕千古且脍炙人口般史诗性诗篇——《诗经》。</p> <p class="ql-block">诗中之“白露为霜”,已经向读者传递着深秋的节序;所谓“霜”,就是天刚破晓时分,芦苇叶片上尚存留的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如许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自己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弥望大片茫茫芦苇一切都显得如此般冷寂、落寞。而此时此刻,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又在何方呢?可能是在河水的另一边哪!试问,这是否就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呢?从下文看来好像又并非如此。</p> <p class="ql-block">其实诗人也未必明白自己的心上人到底身在何处。也许自己的心上人也像那“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似的,曹植在杂诗七首中如此议论。那时候到底是因为战争,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而居无定所迁徙无定吗?这倒令我们后代人无从知晓了。如此毫无目的的寻找,也许是毫无希望的,但却也是一次极具诱惑力地追寻,正在诗人的足下与笔下徐徐展开。也不妨把“溯洄”与“溯游”,理解为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索性就是沿着弯弯曲曲顺流而下的河水索寻,也未可知。 如此,似乎也不失人们对诗意的一种理解吧。</p> <p class="ql-block">敬请各位老师斧正</p><p class="ql-block">感谢朋友浏览转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