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埂头”的记忆

记忆中乡愁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个老头是做木料生意的。他每次从集市上回来总是满面红光,说,今天和红杨的某人喝的,或者是江苏丹阳某人喝的,再不就是“大前门”(大前门是一个人,我也不知道男女或者年纪)。他提到最多的是“大前门”,但是慢慢的细数起来,他说的更多的是一个叫“大埂头”的地方,似乎更好玩。</p><p class="ql-block"> 从他的描述里好像这个“大埂头”无所不包,无所不有,那里可以买卖到一切,也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总想去看一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到了年关,我们放假了。几个半赤着脚的孩子起哄哄要去镇上玩。于是,我们一直跟着后边跑。</p><p class="ql-block"> 领头的孩子告诉我们从十几级青石台阶那地方开始一直往里往上就算是“大埂头”了。我无心数那青石台阶有多少级,就知道台阶的上下一直往上往里都是黑压压的人群。你挤着我,我挤着你的,挑着稻箩的汉子和肩背着或者怀抱着孩子的女人交织。男人过来了箩筐和女人孩子却还在一米多远的地方拉扯,女人扎着头巾,纯洁的眼神在两边的摊位上搜索。半大的孩子牵住自己父母或者亲戚的手不敢半点松懈,并且一边走一边叫唤。地上全身泥糊,脚拿起来,泥糊瞬间淹没了脚印。</p> <p class="ql-block"> 但是,人们的脸上却是朗朗的,很少有因为不能过来或者拉扯碰撞了而生气或者骂娘的,大家似乎都是很合作。</p> <p class="ql-block"> 埂头的两边以简易的房屋居多,毛竹的、油毡的、草泥的、石灰泥巴的……沿街的两边堆放着各种东西:衣服不分外套内衣或是春秋冬夏摆放,芝麻绿豆米面糠油杂乱堆积,青菜豆腐鸡蛋母鸡随意叫卖,收音机或者有限广播正在播放着什么……</p><p class="ql-block"> 偶尔可以看见一两座砖头搭建的房子,有人说那里是小镇上最大的布店或者饭店了。我们看不清楚那里面的风景,只是闻到那里飘来让人烦恼的香味。</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河边走,梳着油头留着小胡子或者烫着卷发穿着喇叭裤戴着墨镜的坐在用大红或者大绿颜料夸张书写的广告牌前卖着票,从他们的身后传来夸张而热闹兴奋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面全部都是各色小饭店了,各家的菜品或者价格是惊人的一致。一个稍显疲惫的男人或者女人怯生生的问着老板菜品的价格。男人和女人再对望一眼,然后才在油乎乎的台子旁边坐下。女人放下抱着的孩子,男人反复叮嘱老板,米饭一定要加满云云。</p><p class="ql-block"> 我最忘不了的就是那大白菜(我们当地叫包菜)炉子(锅子)。老板摆着的炉子比我们家平时用的柴炉秀气好看,上面一个小汤锅,连大白菜也切的比家里的精致。更可艳羡的是,这里的大白菜上有一些熟的肉块。那有点焦黄的肉块衬托着大白菜的鲜嫩,奢侈一点的老板又在锅子的最上面撒上几段精致的葱蒜。</p><p class="ql-block"> 让我受不了的还有,那旁边的鱼头锅子。那鱼头洗的那么干净和清亮,并且一色的都是长着肥大的嘴巴,腮边还有一抹红……</p> <p class="ql-block">  我们几个人望着数着,数着望着,吞下多少口水不知道,只看见最贵的炉子好像是五元,一般的也要二三元,至于各种小菜好像也在五毛左右。</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们一帮孩子最终也没有进去吃,我们一家家的数着看着望着。最适合我们玩的是,在河边捡了一些扁平的石头打着水漂,再拣几个自觉得和白菜锅子或者鱼头锅子差不多诱人的鹅卵石,在夕阳满天的时候方才回家。</p> <p class="ql-block">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