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元谋人博物馆

沁园春.雪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元谋人博物馆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元马镇中兴街,是一座历史类博物馆。元谋人博物馆前身为元谋人陈列馆,成立于1985年1月。元谋人博物馆新馆于2010年1月15日对外开放,占地面积32亩,建筑面积5389.6平方米,建筑外形为二层框架结构,提篮式建筑。</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截至2019年10月,元谋人博物馆总占地面积32亩,建筑面积5389.6平方米。该博物馆设有“人类起源展厅”、“元谋古猿与元谋人展厅”、“场景厅”、“元谋旧石器、细石器文化展厅”、“大墩子新石器文化展厅”及“恐龙展厅”6大展厅。</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该展厅采用了人类起源“非洲中心论”的观点和资料设计陈列。通过50多幅图版、照片,49件模型概述了人类起源演化发展的谱系。</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该展厅陈列了元谋人时代出土的近3000多件古猿牙齿和颌骨(残段)化石标本及哺乳动物化石。</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该展厅的左侧展示的是元谋古猿生活环境生态复原:呈现的是山地森林为主的景观。右侧展示了元谋人生活环境生态复原:元谋时代生活着云南马、剑齿象、爪蹄兽、鬣狗、最后枝角鹿、云南水鹿纤细原始麅等食草动物,活动场景依次设计了元谋人打制石器(旧石器文化特征)、采集、哺乳、狩猎、制陶等生产生活方式。</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该展厅展示了在元谋境内发现的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葫芦形陶瓶,该藏品出土于大墩子遗址,为泥质褐灰陶,陶壁厚度接近龙山文化的“蛋壳陶”水平,陶器表面经打磨而显得光亮。整体造型与葫芦相像。该藏品不是实用器,是大墩子遗址先民们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崇拜物。</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元谋蕴藏着丰富的古文化遗产,至今还留存许多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遗留的化石和遗迹,近一个世纪来已引起国内外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地理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被人类学家称之为"天然原始社会博物馆"。</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在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一带,榛莽丛生,森森郁郁,是一片亚热带的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兽等第3纪残存的动物在这里生存繁衍。再往后推移一段时间,则是桑氏鬣狗、云南马、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出现在这片草原和森林。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为了生活下去,元谋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猎它们。根据出土的两枚牙齿、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1965年,钱方、浦余庆等学者到上那蚌村附近寻找化石。当时,他们在一位牧牛老人指点下,来到蚌村以西约1公里的山沟里寻找化石。下午5点钟时,一个人在一个土包下发现了云南马的化石,接着又发现了两颗人类的门齿。后来,学者将牙齿化石带回北京。</i></p> <p class="ql-block">1972年2月,经中国地质科学院的胡承志鉴定,公布了这一发现。胡承志在《地质学报》1973年第1期上发表了《云南元谋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一文。1973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组织了大规模发掘,在附近地层发现了人工打制的石器和炭屑、哺乳动物化石等。但没有发现新的人类化石。1976年7月25日,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其绝对地质年代为距今170万年左右。(后出现争议。)</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元谋县地处元谋盆地边缘,盆地内出露一套厚达695米的河湖相沉积。从下到上分为4段28层。元谋人牙发现于第4段第25层中。此后,又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先后出土的石制品共7件,人工痕迹清楚。原料为脉石英,器型不大,有石核和刮削器。它们和人牙虽不居于同一水平面上,但层位大致相同,距离又不远,应是元谋人制作和使用的。发现的炭屑多掺杂在粘土和粉砂质粘土中,少量在砾石凸镜体里。炭屑大致分为3层,每层间距30~50厘米。</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炭屑常常和哺乳动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径可达15毫米,小的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达16粒之多。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研究者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这一发现,和在距今约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发现的烧骨,如确系人工用火证据,则把人类用火的历史大大提前。在遗址中还找到一些有明显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元谋盆地位于金沙江边的崇山峻岭之间,气候干燥炎热,是滇中地区著名的"热坝"。1965年5月初,地质工作者钱方、浦庆余一行,在元谋大那乌村盆地上那蚌村后第四纪更新世早期地层中,发掘出左、右中门齿各一枚,属青年男性,形态特征与北京人相似,时代比北京人更早。经地磁仪器科学手段侧定,这两颗牙齿化石为距今170万年的原始人类所有,属直立人种中的一个新亚种——直立人元谋新亚种。元谋人的发现,对于揭示人类演化和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伴随元谋人牙齿出土的,还有17件石制品,经研究鉴别,属旧石器,其类型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在同一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炭屑和一些烧焦的骨头,并且在有炭屑的地方都伴有动物化石,属共生哺乳动物化石,有40余种,距今170万年,是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这就说明,元谋人不仅会使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狩猎及采集活动,而且还学会用火,用火烤食他们所获取的猎物,开始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元谋人早于“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猿人,从而把中国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年代推前了一百多万年。元谋人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科研价值,中国及一些国家已将此发现写进了教科书。</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元谋剑齿象门齿化石。该藏品于1984年12月在元谋县老城乡龙潭村发现。该藏品全长残存1.8米,最大直径0.13米,同属一个成年象个体,时代为更新世早期,距今约200万年。</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元谋姜驿恐龙化石于1998年至2005年进行了4次专题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基本摸清了恐龙化石的分布范围,面积达40平方公里,调查发现恐龙化石出露点30余处。2000年5月对5个地点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至少2个个体的恐龙化石,其中1个骨架保存较完整;2004年发掘出6个恐龙化石个体。新发现的恐龙化石可能为晚侏罗纪的蜥脚类恐龙,后期工作中发现早侏罗、中侏罗时期的恐龙类型。元谋恐龙化石的发现扩大了云南恐龙化石的分布范围,增加了云南恐龙化石的种类,为云南恐龙化石的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元谋人和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是旧石器时代。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分布已很普遍。距今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文化有西侯度文化、元谋人石器、匼河文化、蓝田人文化以及东谷坨文化(见东谷坨遗址)。距今100万年以后的遗址更多,在北方以周口店第1地点的北京人文化为代表,在南方以贵州黔西观音洞的观音洞文化为代表。</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元谋人是我国考古中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古人类化石。距今170万年左右。表明长江流域的云南是人类起源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地区,有力的的挑战了人类起源非洲中心论,为以后人类起源发展多元中心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有力证据。</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