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爷爷要我做个普通人”——周国镇老师的励志人生

笑口常开

<p class="ql-block">部分素材提供/中国老年杂志</p><p class="ql-block">撰文/孟杰</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诞辰123周年,我们格外怀念您,我们的好总理。</p> <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师周国镇是周总理的侄孙。12岁时从扬州老家来到北京,和自己的曾祖父、也就是周总理的六伯父周嵩尧老先生生活在一起。2年后,周老先生去世,未成年的周国镇就在七爷爷周恩来和七奶奶邓颖超的照顾下在北京生活了。</p><p class="ql-block"> 此后多年,七爷爷七奶奶不仅给与了周国镇老师生活上的照顾和关怀,更是通过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周国镇老师的一生。<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要想着出人头地,要做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要夹着尾巴做人,路</span>要靠自己走。”尽管时光飞逝,已过去了70年。但是七爷爷周总理的教诲,深深的铭刻在周国镇老师脑海里,并付诸于实际行动中。</p> <p class="ql-block">  周总理家教严明,严于律己,这是众所周知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对经常找上门的亲戚实行“三不”规定,一不见面,二不安排工作,三不许在北京久待,对于有困难的则用自己的钱给与生活贴补,并帮助亲戚们买回程的车票。</p><p class="ql-block"> 周国镇老师之所以能留在北京,是与曾祖父周嵩尧老先生在政府任职有关系,周嵩尧老先生在北京工作时,他的夫人和独子先后离世,周总理考虑到他一个人在北京无人照料,于是就让周嵩尧最钟爱的曾长孙周国镇老师,来北京陪伴和照顾老先生晚年生活。</p><p class="ql-block"> 周嵩尧能在政府任职,在周总理的亲戚中也是唯一一个特例。主要是考虑周嵩尧老先生曾在晚清、民国时期政府中担任过重要职务,能为新中国政权出谋划策。周嵩尧老先生出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首批馆员后,周总理多次就相关政府的建制等问题与他交流,请他出主意,想办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 周总理对家人从来是严格要求,绝对不允许搞特殊,要求家人在生活中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不炫耀不追求富贵,为国家与民族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周总理的不少侄子侄孙辈都被动员去做了工人或其他普通的工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周国镇老师在择校问题上,为了不搞特殊化,曾两次受到七爷爷七奶奶的干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第一次,是周老师初来北京的时候,当时周老师只有12岁,正是该上初中的年纪。周总理的秘书拿着政务院办公厅开的介绍信准备带周国镇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报名。师大附中是当时的京城名校,很乐意接收周国镇。不料,邓颖超得知此事之后,先是批评了秘书,然后教育周国镇老师说:“去什么学校要凭自己本事去考,不能倚仗着我们的关系入学。路,要靠自己去走。”周老师尊从七爷爷和七奶奶的意见,最终没有去师大附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后来周国镇老师经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43中,后又转学到北京27中读初中。也正是在这里,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今回想起来他还能清楚地记得当年数学教材的篇章结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初中毕业后他选择报考了刚创办的中国人民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的首届高中班(即今日的人大附中)。当时有5千多人报考,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周国镇老师便是录取的500名学子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高中时,因为邓颖超派秘书经常去学校看望周国镇老师,他与周恩来的关系才“暴露”。在此之前,学校里的老师、同学都不知道他的身份,他像普通学生一样学习和生活。周国镇老师一直遵照七爷爷教诲,要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不要想着出人头地。所以在当时所有要填的表格和档案上,从来没提过监护人是周恩来和邓颖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第二次,是高中毕业时,学校推荐学业优秀的周国镇去参加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入学考试,周国镇老师很高兴向邓颖超告知了此事,当时周总理不在北京,邓颖超对周国镇说:“这件事,我和你爷爷商量后再告诉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几天后,周国镇老师被叫到西花厅,邓颖超郑重地告诉他:“你爷爷和我不同意你去哈军工。”并解释说:“那个学校干部子弟非常集中,尤其是军队子弟非常多,不适合于你。”这是周恩来邓颖超第二次干预周国镇老师的升学去向,周老师听从了七爷爷七奶奶的话,没有去哈军工。</span></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周国镇作为优秀毕业生被留校做了一名数学教师。早年曾经当过教师的邓颖超听说周国镇被留校当了教师,并且是教高中数学,很高兴,就告诉了周总理,周总理语重心长的对周国镇老师说:“你高中刚毕业,怎么能教高中呢?学识还不足吗……”周老师立刻领悟了爷爷的意思,回到学校,他一方面努力完成教学,另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去北大数学系听课。两年下来,周国镇老师的数学有了很深的造诣,这对于他今后的教学工作大有帮助。</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的数学课深受学生喜欢。我就有很深的体会,不论周老师教哪个班,即使是学习较落后的班级,不到一个学期,一定是学校的数学尖子班。即使是不爱学习数学的学生,听了周老师讲的课,都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学生后来回忆说:“周老师的数学课非常有趣,深入浅出,易于理解,跟周老师学习数学课居然能让人走火入魔,钻进去不想出来。遇到难题,真是茶饭不思,做梦都在解题,感到其乐无穷。”周国镇老师深深的热爱教学工作,他在教学岗位上一干就是40多年,乐于当一辈子的园丁,1998年从教师岗位光荣退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随着人生推移,越到后来周老师就越觉得,当年七爷爷七奶奶不让去哈军工的这个决定非常英明,很有远见。日后回想起数次的人生转折,周老师觉得这是两位老人为自己做出了最合适的选择。从小没有生活在高干子弟圈子里的周国镇觉得,如果当初去了哈军工,会有非常大的压力,未必有利于自己。另一方面,在那个复杂的年代,远离政治在周国镇看来也是爷爷奶奶对他的一种保护。周国镇老师深有感触的说:“后来我为什么愿意搞教育?就因为教育和政治离得比较远,是中性的工作。数学就更是,里面都是绝对的真理,假的是不能成立的。”</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周国镇老师一直住校,只是周末回到中南海西花厅看望周恩来夫妇,周总理严于律己的“家风”深深影响了周国镇老师,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周国镇老师曾清楚记得困难时期,周总理为了和全国人民一起共度难关,主动将自己的粮食定量从每月26斤降到15斤,邓颖超更是降到了13斤,还主动提出来,在困难时期不吃鸡鱼肉。</p><p class="ql-block"> 已经参加工作的周国镇老师一次去西花厅,正赶上周恩来总理在用餐,餐桌上就是一小碟儿烩豆腐,还有一盘炒青菜,另外有一碗鸡蛋汤。</p><p class="ql-block"> 周总理边吃边对周国镇老师说:“你不要看我吃的比较好。因为我是总理,国家和人民给我这样的待遇。是为了让我能健康地为人民工作,你可不能和我比啊。”周国镇老师当时哽咽的说不出话来。心里却在想:七爷爷呀,您都60多岁的人了,还承担着党和国家的繁重工作,每天都在夜以继日的为国事操劳,难道这样的饭菜还算好吗?爷爷您心里时刻想的是全国亿万老百姓。想着是如何让全国人民都能吃饱穿暖。</p><p class="ql-block"> 七爷爷的高风亮节深深的影响和教育了周国镇老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由于热爱数学教学工作,周国镇老师退休后,仍在继续努力工作着。他深深懂得少年强则中国强的道理,年迈的周老师为提高全国少年的数学潜能工作而奔忙。</span></p><p class="ql-block"> 1990年,周国镇老师创办了全国性的数学竞赛,一个区别于当时奥数热的数学竞赛,这是一个普及性的数学竞赛,和教材结合要很紧密。它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个竞赛,认识到学习数学并不难,学习数学很美,很有趣味,并且能通过竞赛看到自己的潜能。为此,三十多年来,周老师和他的团队共举办了三十一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希望杯”的试题内容不超出现行数学教学大纲,不超出教学进度,试题内容源于课本,高于课本。题目活而不难,巧而不偏;既大众化又富于思考启发,力求体现科学思维之美。</p><p class="ql-block"> “希望杯”举办之初,没有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没有专职的办事人员,没有启动资金,困难重重,周国镇老师从未想过借助自己的特殊身份去寻求帮助,全部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配合“希望杯”普及性的教育,周国镇老师及其团队还创办了《数理天地》杂志。为了办好杂志,从未因工作或个人的事情找过邓颖超奶奶的周国镇,特意请邓颖超奶奶题写了刊名,这也是邓颖超生前唯一题写过的杂志刊名。周老师感慨的说“这不是因为我有面子,是全国几千万中学生的面子。”</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周恩来总理对晚辈的期望是希望他们做一个尽可能普通的人,那么周国镇用自己身体力行的方式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诠释。做一个有理想的普通人。不依靠长辈的庇荫,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回报社会,贡献社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得益于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周老师有一个聪明健康的大脑,虽然已经年过八旬,但丝毫不显老态,说起话来依旧思维敏捷,工作起来仍然充满热情。每天还依然为了“希望杯”忙碌着,奔波着。</p><p class="ql-block"> 当下的课外培训早已成为巨大的商业市场,甚至出现了赚的盆满钵满的上市企业,但是周国镇老师依然秉持着快乐的、普及的、非商业的原则,“希望杯”的报名费直到前年也只是二十多块钱,去年起,又坚决落实了教育部“零收费”的规定,《数理天地》杂志6块钱一本,基本是公益性的。</p><p class="ql-block"> 周国镇老师在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尽最大可能的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念。2010年,周国镇又创办了全新的世界数学团体锦标赛(WMTC),将“希望杯”的理念国际化。他希望所有的参赛选手都能通过数学收获快乐、信心乃至友谊。他希望未来进一步扩大比赛的规模和国际化程度,将赛场开到国外去。</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呀!</p> <p class="ql-block">  周老师现在虽然已经80多岁了,但身体健康,精神矍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天生活,工作非常有规律,早上7:30从家里出发,8:00到办公室,一周工作六天。周国镇老师将工作当乐趣,同时也作为一种养生之道。他生活有规律,不抽烟不喝酒,每周一、三、五去游泳馆游泳一小时,周老师说:“只要不脱离工作,干我喜欢的事情,那就是我的乐趣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家庭幸福。<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儿女事业有成。周国镇对子女秉持着“以兴趣为起点、培养创造力、有所贡献”的教育理论,儿子周鲁从巴黎六大人工智能研究生毕业,现在从事相关的教育工作,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女儿也在从事线上教育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夫妻琴瑟和谐。夫人苏毅11岁就认识周国镇,又是人大附中的校友,两人有着“青梅竹马”般的感情。今年七十多岁的苏毅老师天生乐观,喜爱运动,56岁学旱冰,57岁学滑雪,70岁跟着外孙女学轮滑,不仅全力支持周国镇老师的事业,还把家里家外打理的井井有条。“不同时代的人,各有长短。所以互为理解最为重要,很多父母与子女矛盾重重,就是没做好互为理解、谅解。如果一方能做到放的下,这才是能友好相处的前题。老一辈人看后生,总认为一代不如一代,可是社会永远是前进的,我们年老人总是落后于社会。所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抗拒,年轻一代永远是生力军,是前进的主力军!老年人就应该:好汉不提当年勇。”苏毅老师对于代际关系有着自己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春节即将来临,在这里我们向逐梦不止,探索不息的不平凡的普通人周老师致敬!同时祝愿周老师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永远年轻!</p> <p class="ql-block">周老师一家和邓颖超合影。从左至右:周老师、儿子周鲁、邓颖超、妻子苏毅、女儿周越</p> <p class="ql-block">  这张老照片是1973年周老师担任我们的班主任时,带领我们搞拉练活动时和我班部分男同学的合影。第三排右侧第一个人是周老师。</p> <p class="ql-block">  这是去年,我们班的部分同学和老师的合影,现在也都已经年过花甲了,将近半个世纪后又相聚在北京大观园。</p> <p class="ql-block">  这张老照片是当年我班部分女同学和老师的合影。第三排右边第一个人是周老师。</p> <p class="ql-block">  女同学和周老师在大观园合影。</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