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昨日下午接沈劼电话,悉闻张士东老师仙逝,有点不敢相信,前不久彬龙美术馆全形壶拓展上和黄钟画展上见到他健在的身影,简直难以置信。后再同顾逸、谢峰确定后,不由悲伤难受,我想我们正社文化研究院正社雅集,二0一九年一月,己亥腊月十五,诚邀张土东老师为我们主讲《隶书起源》他自制图标,携带近期册子,为我们解读了甲骨、小篆、大篆、隶书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文字的演变进程,后来又为我们正社文化研究一书提供了学术论文《论简册早于甲骨文》从考证中找了大量资料,从卜辭帛书中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他完全是一位学究型学者书法家,不是为书法而书法,淡泊名利,埋头苦干着,我想我们苏州古城就是有张老师一批智者文人,黙黙地耕耘着,才真正铺垫我们苏州文化的高度。真让我十分尊敬佩服,待《正社》一书出来后,我同顾逸、倪熊一起到他家拜访,呈上刊载他一文的《正社》一书,那天他很兴奋,他拿出不少他己自制装帧好的各类书体近作给我们看,他准备来年开展,我们也想有待来年慢慢品赏他的探索和思考,让我们更进一步分享他快乐,想不到昨天获知他的逝世恶耗,悲憾泪下诗曰:</p><p class="ql-block">古篆隶书拈甲骨,</p><p class="ql-block">探源论道士人风。</p><p class="ql-block">著書立说東吴下,</p><p class="ql-block">翰墨清香了梵宫。</p><p class="ql-block">当晚我同顾逸、沈劼确定作为苏州正社文化研究院为代表,参加出席今天早晨的葬礼,并求顾逸拟挽联呈上,顾逸撰曰:</p><p class="ql-block">名士风流春搁笔,</p><p class="ql-block">江东人物鹤升仙。</p><p class="ql-block">晚上十一点就交稿一付工整挽联。我则苦思冥想,到了凌晨一点我做了一付仅附宽对联语,略表哀思:</p><p class="ql-block">隶篆著书名士骨,</p><p class="ql-block">仙游乘鹤驾东风。</p><p class="ql-block"> 江野泣拜</p> <p class="ql-block">张士东,1944年生,江苏苏州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沧浪书社社员,苏州市书协常务理事。 沉浸翰墨六十余年未有间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沧浪书社社员,苏州市书协常务理事。作品数十次入选国际性、全国性大展,十多次获奖,1988年以后绝少投稿,许多纪念馆、博物馆、现代碑林征集和收藏他的作...</p> <p class="ql-block">苏州正社文化研究院长陆衡老师得知张士东老师驾鹤西去,即刻写下沉痛的哀悼:</p><p class="ql-block">悼念士东先生</p><p class="ql-block">看到苏州市书协“张士东先生逝世”的讣告,非常意外,一时难以置信。</p><p class="ql-block">半年多来,我们在多个场合相遇相处,看到他一如既往的喜气、活泼。去年6月11号,我还应邀参加了他的小品展的开幕座谈会,并做了发言。当时我正患重感冒,还是坚持前往观摹学习。</p><p class="ql-block">士东先生很好的继承了吴门派的优良传统。一方面他由书法而构筑文化基础。他在苏州的艺术家中是坚持做学问的。前些时,他送我一本新著《辨伪存真说隶变》,里面说到“简册早于甲骨文”。 我虽不能完全赞同他的观点,因为还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简册文字一定早于甲骨文,但我强烈点赞他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甲骨文时代的文字应该不仅仅存在于甲骨文。他的论文《隶书源头辨析》也影响很大。他虽在苏州书坛已被称为“老先生”,在书法创作和学术方面却有年轻人的闯劲。我很赞赏他的这种学术精神。我们很多同道平时在一个很好的氛围里,大家都直来直去,直言不讳。士东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员。这就是他很好的继承吴门派优良传统的另外一方面。我一直讲,相对来说,苏州文化界有良好氛围的,这种良好的氛围,至少在明朝的沈周、文征明时代就打好了基础。文人相贱的这种做派,在苏州也有,但是相对较少的。所以能形成世界顶级的吴门派。我们在讨论问题时,士东先生快人快语,甚至在酒席上也会为了学术问题争论起来,这却不影响他有很好的人望。彼此直言不讳,恰恰是好氛围的另一种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现在,士东先生虽已去世,而他的作品,他的学术,他的风度,是长存的。苏州有良好的文化生态,他是有贡献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