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印象

周海良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杭州是大家闺秀,苏州是小家碧玉,而上海则像摩登少妇。</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让年轻男人头晕目眩而找不到方向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上海美女更多存在于文字中,从张恨水和鸳鸯蝴蝶派,从张爱玲到上海宝贝,各式各样风情万种的上海美女,总让我们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海女作家王安忆说过:上海是块不容易让人沉沦的地方,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上海人总能兴致勃勃地生活下去;她说,身在上海一定要有点物欲,才不至于虚无;她说,上海老早的资产者都是勤俭起家的,不像现在这么挥霍;她说,上海的中产阶级还来不及长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如果我足够有钱,我想我会喜欢上海的。上海是个如此令人虚荣而又忧郁的城市,白天穿梭在大都会中,你需要变成一台强大而精准的 机器,拼命赚钱,夜晚迷离的街灯与幽幽的梧桐,又让人忍不住把口袋里的金钱挥霍给靡靡之夜。金钱,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自觉地对于金钱与效率格外苛求。在上海,除了空气是免费的,其他都是昂贵的,如天文数字般的房价,让我这个乡下人几乎感到窒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海的夜,如此温情脉脉。也难怪这样的城市生长出这么多小资。很奇怪,昏黄的灯光,隐隐绰绰的树影,窄窄的小路,潮湿的空气,单独走在这里居然不会让女人害怕,上海的治安很好,可以放心享受夜色美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喜欢听上海人说话,吴侬软语,很有意思的语言,温文尔雅,特别是上海女人说话,让人听了觉得温柔。闭上眼睛,浮现在脑海里的,总是旧上海旗袍高跟小拎包的柔情冷艳和万种风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海,因为她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位于烟雨江南的腹地。濒临着江南水乡,又紧靠浪漫的钱塘和西湖。她沾有了江南的温柔尔雅和小家碧玉与北方的大气宛然和高贵脱俗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滩两边建筑风格让我流连,一边是典雅的拥有古朴之风的老式建筑,而另一边却是洋溢着现代气息的新型建筑!这样风格迥异的两种建筑,就这样和谐的屹立在江的两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京路步行街,一脚踏进去,上海百年的历史和现代文明全虬结在这里了。旧房子不经任何修饰,就那么黑白分明地矗立着,见证着一个城市曾经的繁荣。新房子也并不妖娆,更多的还是一些古典的风格,沉稳娴静,尽显大家闺秀的风范。喜欢上海的建筑,中式老弄堂、旧 租界时的老洋房与现代 前卫 的高楼大厦,都能非常融洽的共存于这片土地上,让我感受到上海 的包容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经红透旧上海滩的百乐门歌舞厅,当年因舞客争风吃醋而香消玉殒的一代绝色舞女的照片仍挂在墙上,她笑容满面地看着前来寻旧的人们,屋顶巨大的蝴蝶和各类花草似浮雕一样盘在上面,金色夺目,有点欧洲中世纪建筑的风格。到这里来的大都是些中老年人,他们听着留声机中周璇的歌声,感受着老上海十里洋场的如梦繁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海,如此触动人最敏感的柔软心扉。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在街上,总能让人觉出自己的小来。房子太高了,你几乎找不到几座低矮的,特别是南京西路的梅陇广场,那样的房子让你需要伸着脖子仰望才行。一路走下去,人像是一片叶子,掉进了峡谷里,不自觉便有了孤单无依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金茂大厦88层看上海,才真正的知道了它有多高,上海有多大!感觉白云和飞机触手可及。略被污染的空气漂浮在城市上空,象海市蜃楼。我在上面逗留了两个小时,摆脱不了我对上海一种虚幻、遥不可及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海的交通很发达,是全国唯一的拥有两个国际机场的城市,高架-路面-地铁,上、中、下三层立体交通,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许多到上海来的老外,常常惊叹于上海交通的宏伟气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交通虽发达,奈何上海的车多人多,依然很堵,尤其是高峰期,当地人上下班时间来回用3个小时算近的,算算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交通工具上度过,真是郁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上海打车是很愚蠢的,破财且误事。尤其是在下班之后晚饭之前,有太多人在不知疲倦的为争一辆出租车而搞个你死我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坐地铁倒是挺快的,但也不是一件轻松舒服的事情。人民广场的地铁站让人窒息得要死,熙熙攘攘的全是人头!而且不管是一号线还是二号线不管在什么时间都是那么多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海菜对我这个湖南人来说,实在难以下咽,少油、清淡也就算了,最痛苦的是每一道菜都喜欢放些粘乎乎的芡粉和黑乎乎的酱油,而且煮的稀烂。上海小吃也很多,但我发现上海小吃全是为了打发那些下班后饥肠碌碌的人才有的,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去细细品尝,只要填饱肚子就可以了,所以上海小吃很难吃,几乎难以下咽,而在我们娄底,人们下班之后总有时间细嚼慢咽、品位生活、享受人生,烹调水平哪是上海人所能媲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在上海,饭店虽多,可要找个口味不错的小店却真的很难很难。大部分都是滥竽充数、敷衍了事,比如说要一份回锅肉,他们不用辣椒不用大蒜反而用细细的土豆丝,仔细一看那五花肉居然根本就没用油炸过,这怎么吃?然把热菜往冷饭上面一倒,居然就敢美其名曰“盖浇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7年,在上海的东北角,杨浦邯郸路五十号,我和二十二个兄弟姐妹在一起度过了人生难忘的九十个日日夜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上海的几个月,我和朋友许华去吃得最多的一个地方是位于复旦大学邯郸校园旁的一个重庆餐馆,那里的酸菜鱼十分好吃,一条四斤多的鱼居然被我们两个人每次都彻底地消灭!而平常在家里半斤鱼都吃不完,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傍晚时分,邀上好友去住处不远的复旦大学校园散步, 复旦校园的美丽景色 令人流连忘返,遥想复旦百年, 人才辈出,百年沉淀,铸就百年辉煌, 陈望道、马相伯、于右任、邵力子、周予同、周谷城、苏步青、谢希德、谈家桢……他们在复旦留下了深深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周日的上午,我突发奇想要去鲁迅公园,执意约上许华前往,先生是我最敬仰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个身材瘦小爱恨分明的绍兴汉子,却是近代文学史上的巨匠,在先生的墓前,摆放着几个花圈,我深深地鞠躬,以此表达对长眠于此的一代先驱者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生1927年10月从广州来到上海,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在上海整整生活了9年。先后住在虬江路景云里和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大陆新村9号,是先生在上海最后的寓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费了许多周折,终于在一位摆地摊的老人那里打听到了先生上海故居的地址,顺着山阴北路寻访着,总算抵达了传说中的122弄,却无甚貌似故居的标志,在一个毫不起眼的院门口发现了个鲁迅故居的牌子,,怀着一颗谦卑的心,悄悄地走进了院落,院内巍巍地立着四座楼,右侧最里面的即为先生的家.穿过充满煎带鱼腥味的空气,我们接近寂静的故居,却遗憾地发现门已紧锁,仅留一细小的门缝供我辈窥探.我只是局促地望了望,便转身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nbsp;&nbsp;先生尽管被誉为民族之魂, ,却也是需要多写点当局能通过的东西并靠这个获得舒适的容身之地和可口的饭菜才能生存下去的凡人,先生不相信年轻人的鲜血能唤起积压几千年的中国人的良知,认为这样不值得,应该把宝贵的生命用做长期的奋斗;却又时刻提醒自己和学生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赤子之心,不可因为怜惜自己的生活和生命而违背良心.这样的矛盾,也许先生弥留之际脑海中依然在苦苦斗争吧.他本有机会做个富裕的哈巴狗,却选择了做一个艰难生活并战斗着的人,这才是真实的鲁迅,一个平凡的伟人,他完美地游刃于良心与生存,理想与现实之间,在这不起眼的屋宇之间,为民族的命运尽可能献上微薄之力.这里弄内室里的一声叹息,那深夜灯下的笔耕不辍,在窗前遥望华夏土地时的蹙额沉思,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希缺的。</p> <p class="ql-block">  故居院内,这浓浓的煎鱼味,恐怕鲁迅先生生前便早已有之,而每天晚上醒来,鲁迅先生也许都是在这股鱼味的陪伴下创作,会见学生的吧.喷香的气味,70年来不停地飘着,一直飘到今天.可邻屋的主人,一位平凡的大师,却已不在了.而此座稀疏平常的小楼,也一直空到了现在.偶尔有闲人如我,来到故人之地登门凭吊,独自怅惘...</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