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游广州古镇一一坳头村围龙屋

江南

<p class="ql-block">  看过广州的碉楼和古祠堂,该去看看客家围龙屋,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福建土楼、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并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堪称世界建筑一绝。</p><p class="ql-block"> 围龙屋的出现,同样是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但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p><p class="ql-block"> 这些由中原南迁的汉人,结合客家文化和北京四合院的民居特色,为抵御盗匪和当地人骚扰,适应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选择丘陵地带斜坡地段建造了这种保护性的古城堡建筑。</p><p class="ql-block"> 广州的围龙屋很多,我就近去了坳头村的围龙屋,并且使用了航拍,用上帝的视角来俯瞰、去感受这古朴别致的古镇。</p> <p class="ql-block">  坳头光布围龙屋,位于福和镇坳头岗埔村,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这是增城独一无二的小围垄屋。</p><p class="ql-block"> 我还是来晚了,这座几百年的围龙屋,已经翻新得比新房还新,翻新工程已经接近尾声,正在装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围龙屋的基本设施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主要包括:风水塘、禾坪、大门、斗门、伸手、正堂、花胎、龙厅、排水沟、游廊、天井、巷道、正屋、花厅、花阶、围屋、杂屋、厕所、畜棚等。关闭了通向外界的两侧大门,这里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p><p class="ql-block"> 我用航拍拍下下图,可以清楚的看到围龙屋前低后高,大门前为一块禾坪和半月形的池塘,沿池塘外围是一圈旱地,其外型轮廓与屋的外围遥相呼应,形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池塘是在建筑取土过程中形成的,解决了围屋的生活污水排放、灌溉蓄水和消防等许多问题。</p><p class="ql-block"> 围龙屋内多层次的天井,利于通风、采光和排水,大门前禾坪、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后的弧形化胎“围龙”,平面布局各部分前后呼应,一气呵成;整体造型前低后高的态势,庄重威严;内部空间形成祠堂居中,住屋围合的序列空间,井然有序。一个半圆,围绕着方正的堂屋,寓意于"天圆地方",将整座屋宇喻为一个小宇宙,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说这么多,总结一句话:围龙屋、禾坪和风水塘,三部分缺一不可,合起来就是客家特色的围龙屋,也就是我们航拍这个画面中有意思的建筑物。广州有些地方的围龙屋有二围三围,这个比较小,只有一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围垄屋平面呈半月形,建筑在台基上,围垄四周外墙有1.5米高的椿墙,椿墙上建起了约3米高的泥砖墙。当然这个泥砖墙已经见不到踪影了,但还能看见一些突出地面的石柱基座。</p> <p class="ql-block">  踏上禾坪,印入眼帘的就是3对<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形似“笔杆”的</span>楣杆石,也叫旗杆石,客家人光宗耀祖靠的既不是做生意,也不是发展农庄,而是选择读书、做官。所以广州的古镇就能看到许多这样的楣杆石,一个宗族、家族考取功名的人越多,门口竖立的楣杆也就越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禾坪是全屋人公用的活动场所,平时晾晒稻谷,节日则用来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禾坪的宽度十分讲究,一般与正屋的高度相等,尺寸由特有的一种“鲁班尺”测量吉凶后来定。</p> <p class="ql-block">  坳头村的围龙屋已经成为了保护文物,居民都从这里陆续搬出了。可能因为是正在装修的缘故,这个正堂也是空空如也。</p> <p class="ql-block">  被刷得红得不能再红的门。</p><p class="ql-block"> 通向里屋有两扇大门,分别叫左斗门和右斗门。</p> <p class="ql-block">  这个是左斗门,比右斗门更高、更宽敞一些,当家中来了身份显赫的高官贵族或者家中操办大喜事,如迎亲或族中长辈来临多是从左斗大门迎接贵客,它象征客家人传统礼节。</p><p class="ql-block"> 仔细看左斗门,有两道防线,一是木栓门,二是木板门。以前男丁出去干活了,家里只有老人小孩,而家里的大门白天必须是敞开的,所以客家人就设计了一道防盗木栓门。每个大门用五至七根木拴放进预留的孔里。通过拉动机关便可锁住,每扇木板门其内部都设有暗锁,当木栓穿过锁眼时,暗锁起作用,从外表是一点看不出来而且也摸不到的,只有非常熟悉它的人才能打开,从而起到防盗作用。</p> <p class="ql-block">  屋内就是这样的两层楼,参观完围龙屋之后,我到了周边的农户家,除了新起的小洋楼,稍微旧一点的房子,屋内结构也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  从左斗门进入转角拐弯处,有不足1米宽的窄道,人们进入围屋内均要按尊长次序排队走过,这和中国传统住宅建筑的高门槛一样,起到缓冲步伐,阻挡外力的作用,也还体现一种围屋的尊严和屋主身份,它象征客家人传统礼节。</p> <p class="ql-block">  过道廊(走廊):正屋与横屋、围龙与正屋的相连处。上面架着横栋盖瓦的游路,以避风雨,方便往来,故称“廊”。而且具有一定的高度,不同位置的过道廊其高度也不相同,这也是由风水和下雨时雨水滴溅的高度所决定的。滴水的距离和角度设计经过精心设计,当雨水沿着屋檐滴到地上时,既不会溅着人,也有利于雨水的排放。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房门前都会有高出收水地面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  客家围龙屋最奇妙的地方就在于围屋和横屋。客家人在堂屋的左右两边建房,叫横屋,生了孩子不够住了,又在边上建第二横,依此类推,只要它的旁边有空地,它的建筑就会不断的扩大,按照辈份,越往外辈份就越小,按照“宗族团中央,子孙分周围”原则进行分配。不过,它们的每间房间大小却是一致的,开门方向均对着正堂。</p> <p class="ql-block">  看看天井,围龙屋内的排水设施是相当完善的,也是特别有意思的,首先,天井汇聚由四周屋顶而来的雨水,有“财源四方”之说。然后经排水孔,通过纵横交错的明沟与暗沟,和生活污水一道排入屋前的月池。或明或暗的水沟,遵循了“不直出,不横出,不后出,不多端出,不穿厅过房,要向前曲折如蛇、绕弯转,缓缓暗泄出去”的原则。因为,出水直走,会导致财气外流,只有迂回曲折,方可蓄财;另一方面,这也是客家文化含蓄、内敛心态的直观反映。</p> <p class="ql-block">  在围龙屋堂屋的后面有一个半园形空地,空地上铺满光滑的鹅卵石,这是客家围龙屋最神奇的地方,被称作“花胎”,也叫“化胎”,还有叫“花头脑”。因为它的形状微微鼓起来,好象一个怀孕妇女的肚子,而上面的鹅卵石,象征着客家人的子孙后代。</p><p class="ql-block"> 花胎作为客家建筑最为神秘的文化符号,在客家人的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小孩不能在上面随意拉尿,或用镰刀锄头在上面乱动,否则就会伤了胎气。一个宗族的子孙延绵,一个家庭的兴旺人丁,都与花胎的育化息息相关。</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后,我在这里弹奏了《梁祝》,在北斗门中弹了《渔舟唱晚》,仅有的几个游客都伫足聆听,安静的对我拍着视频和照片。</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与古镇的另一种交流方式,从古乐中走进古镇,只要条件许可,我以后会尽量用航拍、用琴声去感受历史。</p> <p class="ql-block">  围龙屋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防火功能:"火烧厝,不过间",意思就是说这里的屋子设计独特,纵然会有火灾,只烧一间,火势不会蔓延。如此神奇的构造,更增加了围龙屋的神秘感,也能解释广州古镇那么多围龙屋能完整保存下来的原因了。</p> <p class="ql-block">  走到屋后,看墙,这是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再用夹墙板夯筑墙壁。</p><p class="ql-block"> 客家古建筑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的黄坭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下厚上薄,墙厚0.5米以上,高3米以上的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慢慢行在路上,硕果累累的杨桃在夕阳下泛着金黄。</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墓地,也很有客家特色,一路上很多,有一种是放一排土罐子,不懂这个风俗,希望在以后的行程中能了解。</p> <p class="ql-block">  航拍围龙屋的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