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金色月亮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过年,重点是“过”,年,就在那里,怎么过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小时候,住在爸爸妈妈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大人们来自五湖四海,连讲话的口音都不一样,关于过年,也应该是各家有各家的习俗吧?可是,那个时候,大人们都太忙了,再加上当时物质匮乏,过年远没有如今的热闹和丰盛。儿时过年留给我的印象,是家家门上的新对联,是孩子们身上的一件新衣裳,是女孩子辫梢上的新头绳,是男孩子手里拆零了再放的一挂小鞭,是一年才能吃上一次的炒花生瓜子,是馅儿里有肉的白面饺子。锅边的热气和着叮叮当当的鞭炮声,营造了浓浓的年味儿,这些过年独有的东西也就越发显得珍贵,于是,在心里便生出对过年的盼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年复一年,在不知不觉中长大,走进了大人们曾经忙碌的队伍,过年的时候,也是最忙的日子,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衣服鞋子随时更新,那些过年才可能吃到的东西,成了家常便饭,还有那些过去连过年也吃不到的南方水果和反季蔬菜,如今也早已不是新鲜物儿了,年味儿反而淡了,春联也有很多年不曾贴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成了一种新的时尚。紧跟其后的是一个翻新的老词儿:年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年货之一就是对联。到了年根儿,就要准备对联福字了,开始是贴一些商业单位送的带着LOGO的,后来就自己去市场挑选喜欢的,再后来就贴亲戚朋友自己写的,这样的春联福字个性化十足,内容还可以预约,而且那字也不输书法家,带着墨香和满满真情祝福,我特别喜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br></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再后来,退休了,老北京过年的那些个讲究,就有功夫一样一样照着去做了。这两年又有了个新词叫“仪式感”,想想,挺有意思的。腊八蒜,是要腊八早上才泡的,春联福字是要年三十儿才贴的。家里没有灶神,糖瓜儿也是要买来吃几颗,二十四扫房子是每年必不可少的,去尘(陈)迎新的代价是手变得粗糙,然后累得瘫坐在沙发上使劲儿抹护手霜。过年,就要换一个“值守官”了,娘家夫家老老小小几十口,凡是有人过本命年,就一定买了红袜子红小裤送他们,就取个驱灾辟邪保平安的意。给孩子们准备压岁钱也很重要,红包是新的自不必说,里边的钞票也要去银行窗口取新的,就图个新啊!年夜饭不能少了鱼(余),大年初一的饺子要包成翡翠白菜的模样,就图个喜兴。庙会也是要逛的,举着大糖葫芦或者平时很少吃的小吃,随着人流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地漫步,就图个热闹。直到再排一次长队,买回来稻香村的元宵,年才算是过完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细想想,过年真的挺累的,也正应了那句话:累并快乐着!再想想,过年真不只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这里边蕴藏着咱们中华文化的精粹,那是团圆的渴望,那是幸福的祈盼,那是收获的喜悦,那是美好的祝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过年,我们应该把这千年传承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