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和田玉箱之迷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和田玉作箱子,恐怕大清雍正皇帝是首创之人,可见其对和田玉愛之至深。</p><p class="ql-block">近日网上淘宝,见到此箱時心有所动,却未深究。没想到好友桑一田先生从雍正和田玉箱的铭文上发现大秘密了……</p><p class="ql-block">雍正爷竟将自己的悟道之心德,对后世寄托的大同理想藏在佛经之中,悄悄地流传到今天我们的眼睛中了。</p><p class="ql-block">抄录如下:</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后世一家亲,世界大同是理想,全球众生齐一源,众生平等共一心,个个参禅心人人,今生呼吸间,后世永远有福音,宇宙万物同。雍正御笔。”</b></p><p class="ql-block">都以为世界大同之理想,出自孙中山先生,其实是传承自上古大昆仑道德文明,那時正是大同世界“天下为公,众生平等。万民平均,万邦协合。”轩辕皇帝因昆仑山容成子“协合万民于一身”,远高于自己“协合万邦于一身”而躬身问道于容成子,可见当時君王何其英明,君臣何其和睦?</p><p class="ql-block">大昆仑神传道德文明,自古只在帝王宫中秘传,老子因身为周王朝之守藏史,深黯其秘,所以当周末王朝失道時,绝望了的老子便西入流沙,回归大昆仑“帝之下都”了。</p><p class="ql-block">为了保留好大昆仑道德文明之种,2500年前,老子亲率诸圣及被解放了的众多奴隶在和田建立了“道德之邦”,而后复制到世界各地,慢慢形成了世界性的宗教,诸圣们便随着远播的宗教也都成为了教主。</p><p class="ql-block">和田玉原本被神专属的文明传承之圣典“金书玉笈”所用,后为帝王祭天祭祖所用,再后来也被金钱所控,沦落尘寰了……</p><p class="ql-block">“大昆仑道德文明“全球性传播最早的媒介就是和田美玉,石者之王,宝典行天下,应称玉石之路,朝圣之路。几千年后,失忆失道了的人类,对它才有了絲绸之路的称谓。</p><p class="ql-block">雍正帝是悟道之人,才会用玉箱铭文给后世的我们留下了启示和忠告,希望得见者可以传播,可以实现全人类“世界大同”的伟大理想!</p><p class="ql-block">感恩雍正皇帝!我们正在践行之中,定不负历代高祖之厚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2.7</p><p class="ql-block">马红宇于昆仑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世是一家亲,世界大同是理想,全球众生齐一源,众生平等共一心,个个参禅心人人,今生呼吸间,后世永远有福音,宇宙万物同。“雍正御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雍正帝的红宝石御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君主(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西藏称呼为“文殊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p><p class="ql-block">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2][3]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雍正元年(1723年)出兵青海,次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4][5]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p><p class="ql-block">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驾崩,终年58岁。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