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连连遵义行

白杨树

<p class="ql-block">  革命圣地——遵义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今年美丽的初夏时节,我幸运地走进这里,找寻前辈的革命足迹,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迹,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红色教育。这次行程像似对灵魂和思想进行一次清扫一样,使我受到了净化,感动连连,烙印极深。</p> <p class="ql-block">  对于遵义会议这段历史过去是知道一些的,可是,到“现场”后发现自己知道得太少了,许多史实和细节都是第一次听到或看到。咳,怪不得人们总是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呢。原本从没注意过遵义是多大的城市,想象中是个不太大的县城或小镇,到了地方才知道原来这里是贵州第二大城市,仅市区人口就200多万。听党校老师讲,遵义会议前后,红军与国民党军在遵义进行过两场战斗,第一场智取遵义城后,部队在这短暂休整期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也叫遵义会议)。于是,才有了人们都知道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转折——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从此,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p><p class="ql-block"> 来到会议旧址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书有“遵议会议会址”的扁额,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笔酣墨饱,犹如凤舞龙飞一般!再看,那笔画如行云流水,横扫千军,大气磅礴……多么亲切而熟悉的字体,谁都看得出这是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题写的。灰色二层砖木结构小楼就是当年党中央开会的场所;门前一棵葱笼茂盛的大树,据说当年就有,只不过那时是一棵小树,如今长得硕大参天,遮天蔽日;步入一楼内,一个个房间面积不大,有卧室、有厨房,也有办公室,里面的设施和用具十分简单 : 床被、长条桌凳、锅碗瓢盆、马灯、电话等等;当年的会议室在二楼,因房屋年代已久,为保护文物安全,没有对外开放。不过,从一楼出来再走百十来米步入“遵义会议纪念馆”,就见到了当年会场开会的模拟场景和更多的史料。偌大的纪念馆展览的内容全面又具体,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遵义会议前前后后及其长征时期的革命史实,既能让人重温历史,又令人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但是,身临其境的我,见景生情,睹物思人,脑海中禁不住浮现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可亲可敬的形象来。心里想,敌我力量相差天壤,“一穷二白”的共产党,竟然巧夺天工般战胜国民党的飞机大炮和围追堵截,并打出了“新天地”。——这是何等的不容易啊!只有,也只有这个坚定而伟大、英明而智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才能创造如此奇迹啊!顿时,一种亲切、敬仰与怀念的情感暖流涌遍全身,泪水从眼角浸润下来。</p> <p class="ql-block">  到遵义后才知道这里有个被当地百姓称为“红军山”的地方——红军烈士陵园。那天,我们在这里上了一堂极其震撼而生动的红色教育课。</p><p class="ql-block"> 红军烈士陵园座落于遵义市区内的小龙山(也称“红军山”)上。走进陵园,站在山脚下抬头仰望,只见数百台阶天梯一般扶摇直上,两侧山岗上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庄严而肃穆,令人肃然起敬。沿台阶拾级而上,来到陵园平场,一座高大雄伟而造型别致的纪念碑出现于眼前,正面竖书着邓小平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党课从这里开始——十几名党员整齐列队,向烈士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再听老师讲解纪念碑修建的经过、造型及其意义。接着来到一面“英烈墙”前,“这面墙记下了长征中牺牲的1000多名红军烈士名字和年龄。”老师边指边说,“大家看,这其中年纪最大的58岁,最小的13岁……”啊?!13岁,才13,就是一个孩子,花季少年呀!倏地,我的心不禁一阵酸楚,喉咙哽咽,忍不住的眼泪便从脸庞流淌下来。</p> <h3>  纪念碑后面的山坡上是邓萍烈士墓—— 一座红砂石墓茔掩映在绿树丛中,安葬着邓萍的骨灰。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正确决策下,邓萍与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纵横驰骋在黔北、川南地区,两渡赤水,激战娄山关……1935年2月27日,攻打遵义老城(会议后撤出城区,此次为二次攻打)时,他亲临前线指挥,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7岁。他是红军长征时期牺牲的最高级军事将领——唯一 一位军团级指挥官。讲述中来到一尊雕像前,老师停住脚步,“邓萍和张爱萍正在观察分析敌情,说话间一颗子弹飞来击中头部,他一下倒在张爱萍的右臂里,殷红的鲜血喷溅在张爱萍身上……这是张爱萍将他紧紧搂在怀里痛心疾首的场景。邓萍是工农红军的著名战将,英勇善战。可惜——”老师顿了顿“可惜,他的青春年华,太早地凋零,但为的是人民解放事业……”听着老师深情地追述,我沉重的心情跟着跌宕起伏 : 有惋惜、崇敬,也有感恩和思念,更有见贤思齐而眼含热泪的决心 : 为了打天下,先烈们早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今天的我们多做点好事,苦点累点算得了什么呢?</h3>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的左侧还有一座用青石围砌成裙,上面封土的墓茔,一块青石碑立于墓前,正面刻印着“红军坟”三个红色大字。驻足这里,老师饱含情感地讲述起长眠于此的年轻红军卫生员与百姓“相亲相爱”的传奇故事 :</p><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红军攻占遵义城时,驻扎城郊桑木桠的连队里一位年轻的红军卫生员医术高明,整天忙着给疾病缠身的穷苦百姓诊病、送药,经过他诊治的病人个个都痊愈了。一传十,十传百,周边百姓都找他看病。一天傍晚,一个小孩走了十几里山路来到连队,请卫生员给他父亲诊病。经连长同意,卫生员跟小孩连夜翻山越岭赶到他家,经诊断病人得的是伤寒。由于病情严重,高烧不退,卫生员一直守候在身边,没能及时归队。不巧的是,当天夜里连队接到紧急转移的命令,卫生员没回来却又不能等,连长只能写张字条留给老乡,告诉卫生员回来后追赶连队。第二天,卫生员返回后大吃一惊,赶紧按条中告诉的方位追赶连队,就在追赶的路上被反动派杀害。百姓闻讯悲痛万分,将他安葬在桑木桠,因不知道卫生员的姓名,于是,碑上刻写“红军坟”三个字。周边百姓纷纷前来祭拜,“红军坟”香火旺盛,反动派多次破坏,却被老百姓巧妙地保护下来。解放后,政府将“红军坟”迁至小龙山……</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当地人人皆知的“红军坟”故事。听着老师的讲述,看着墓前长形香炉里堆积的香灰与缭绕的香烟,我脑海中浮现出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画面。我感动地想,这不就是总书记说的“初心”嘛!</p><p class="ql-block"> </p> <h3>  令人感动的不止以上几个场面和故事,还有一件事不能不提。同行的郭秘书长在遵义有位朋友,家就住在“会址”附近,得知他来到遵义,一定请他到家中做客,要尽地主之谊。返程途中,跟我们提起此事时郭秘书长十分感慨,“这的人真好!待人特别地真诚、纯朴,没有一点虚假!”接着又说道,“他们对自己这个地方爱得也深沉。就说保护‘茅台’品牌吧,他们喝完茅台酒后要将空瓶子砸碎,不光是我朋友,从他的父亲时就这么做,说是怕外流后被人造假。我们有谁能执着地做这类事儿呢?”听了秘书长的话,大家都赞不绝口地说,红色圣地的人就是不一样!</h3> <h3>  从遵义回来十几日了,可是,在那里的见闻感动得我还没有平静下来。几天前,四川长宁发生6.0级地震,遵义也震感强烈。之后的一天,央视新闻播报一则“最美逆行者”——遵义一中学生顾欣瑶临危不惧,指挥同学撤离的讯息,我看后内心再次掀起了波澜 : 一个13岁的小姑娘危急关头先想到别人的安危,并且从容谈定地指挥着慌乱的同学有序安全地撤出。一个小孩儿缘何有如此可贵的勇气和魄力呢?我一直在想,这或许就是红色土地上传承红色基因的缘故吧!</h3> <h3>   图文为原创,“红军坟”图自网络</h3><h3> 2019年6月30日定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