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有关茶棚素材的几点联想</p><p class="ql-block"> 我查阅一些和茶棚有关的资料,对古代的茶棚大约有以下几个联想:</p><p class="ql-block"> 茶棚的第一种联想,是说古代老北京庙会期间在香道中修建的多为香客提供沿途饮食、休息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同时我认为文革期间样板戏“沙家浜”阿庆嫂的春来茶馆也是咱中国解放前后茶棚文化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有一首叫“斗茶”的宋诗是这样描述茶棚的:</p><p class="ql-block"> 银针碧螺漫自夸,</p><p class="ql-block"> 玉壶沏煮胜紫砂。</p><p class="ql-block"> 夏至日长行人少,</p><p class="ql-block"> 担歇柳荫闲斗茶。</p> <p class="ql-block"> 茶棚的第二种联想是想到了十七世纪咱中国的万里茶道。文史记载,十七世纪中国的茶叶出售从中国东南的福建——江西——山西——河北——蒙古——圣彼得堡,总里程一万三千多里,美其名曰万里茶道。当时有这样一句俄罗斯人对中国茶叶渴求的谚语: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可见当时蒙古以北的游牧民族对咱中国的茶叶是多么的青睐。</p><p class="ql-block"> 因此上说,既然有这么漫长的茶马古道,自然而然茶道的沿途就会修筑起星罗棋布的茶棚,一来可以满足茶商们饮食、喝茶、酌酒、歇脚的需求,二来贩茶途中也可以在茶棚里炫耀一下各自茶品的优劣。如此一来,这茶棚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p> <p class="ql-block"> 茶棚的第三种联想就是出现在宋家坡村小庙岭西南隅的茶棚遗址。听他们村里上了年岁的老人讲,茶棚没有多少说法,原为河南至长治过往客商的必经之路,在此可以吃饭饮茶,再后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卖过川汤,也卖过饭。听了老百姓简短的讲述,心里多多少少有些失落之感。</p> <p class="ql-block">二、有关宋家坡村茶棚的地里坐标</p><p class="ql-block"> 宋家坡村是陵川县秦家庄乡的一个行政村,距离陵川县城约20华里的样子。地处陵川县西北处的位置,436口人。一条长约两华里呈东西走向的小庙岭(因此山脉曾有山神庙而得名)山脉把宋家坡村锁定在了山脉以北的大山坡下面,而宋家坡村的茶棚就座落在小庙岭南山坡的偏西处。</p><p class="ql-block"> 宋家坡的茶棚原本是孤零零地座落在小庙岭(碑刻上叫清凉台)南山坡的,但本世纪初有大约二十户的居民在小庙岭的南山坡岭上盖起了红砖厅院大瓦房,这样一来就把原本残破的茶棚包围在了新建村的正中间了。</p><p class="ql-block"> 茶棚建筑面积约四十平米,院落占地面积六十平米左右,算是过去三间房的样子,整个屋顶全部坍塌,屋圪廊里全部是落下的椽檩、大梁和古式青瓦片,四面的墙壁都是土坯筑砌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茶棚坐北朝南,呈东北西南走向座落在古道的北边,茶棚门外东西两侧有凸出来的廊墙,东侧廊墙镶嵌着雍正年间的重修碑刻,西侧廊墙镶嵌着道光八年的重修碑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对茶棚东西廊墙两通碑刻的辨认和猜解</p><p class="ql-block"> 咱中国古代的建筑物,最数碑刻能代表其文化的来世今生,大多数的文化信息都可以在碑文里得到捕捉。</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对宋家坡的茶棚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最最关键的就在于它有遗址和廊墙上面镶嵌的两通碑刻。</p><p class="ql-block"> 东面廊墙上的碑刻显得很模糊,看上去很像是人为的破坏过。经过陈秀良老师、李鑫老师、周俊红老师我们四个人用放大镜仔细辨认之后,才勉勉强强抄写下了整个碑刻大约四分之一的文字内容,具体情况如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面廊墙残缺不全的碑文内容抄写如下:</p><p class="ql-block"> 山西泽州府陵川县宋家坡村</p><p class="ql-block"> 重修茶亭碑记</p><p class="ql-block"> 且夫……欲结良缘……施茶第一</p><p class="ql-block">此路系东西南北,来往行客不绝……应……九……一目……清凉之台,渴……仰……如果……故合村人等,各捐资财,修茶亭一所,施茶之……以……李……</p><p class="ql-block">木石匠 李天x 李x忠</p><p class="ql-block"> 李启员 刘启建</p><p class="ql-block"> 杨启孝</p><p class="ql-block">晋宁镇 郭 木 x长</p><p class="ql-block">雍正十三年闰四月十五日合村人同立</p><p class="ql-block"> 从以上碑刻的残缺内容来看,它是一通重修碑,距今已有298年的历史了,至于这座茶棚是什么时候创建的,就不得而知了。</p><p class="ql-block"> 再看正文里边的内容,说明过去这个地名叫清凉台,座落于古商道的路旁。通过正文里“欲结良缘”四个字,可以看出宋家坡的老百姓修建这所茶棚,不图赚过路客商多少银两 ,只图结下好人缘,仗义疏财,讨个好彩头,为村里带去吉祥如意,全当为过往商行个方便,赚钱多少无所谓。</p><p class="ql-block"> 西廊墙的碑刻是道光八年所建,距今193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碑文抄写如下:</p><p class="ql-block"> 补修茶亭小引</p><p class="ql-block"> 亭茶之建年月或不传,其重修之日可知也。然而又复渗漏矣。戊子夏乡人愿输己财,而社首亦乐董其事,于是,鸠工庀材,不及数日而工程告竣。区区补葺何须勒珉,亦欲以捐资成美者,望后人也。是为序。</p><p class="ql-block">(再往右是供事生、邑增生、郡庠生们的捐资刻录)</p><p class="ql-block"> 大清道光八年五月勒x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碑也是重修碑,而且捐钱最多就五百文。说起来加盖一个茶棚渗漏的屋顶,也花销不了多少钱。只是看到此碑“茶亭之建年月或不传”的文字内容,说明茶棚创建的时间没有文字记录,因此可以断定最迟在雍正十三之前就有了宋家坡的茶棚,也许在明末清初就有了该茶棚。应该说该茶棚是薄利经营、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广交四海宾朋的商道便利店。</p><p class="ql-block"> 因此上说,宋家坡村的茶棚在当时肯定有极好的口碑,况且该古道南通豫地,北接上党,西连陵川,东靠平城,可谓四通八达,往来客商一定是络绎不绝的。看来宋家坡的茶棚想当年一定是生意兴隆,财源广进。</p><p class="ql-block"> 四、对茶棚遗址的留恋与希望</p><p class="ql-block"> 宋家坡的古道茶棚有遗址、有碑刻,有很浓郁的茶棚文化符号包含在里面。如今看上去破败不堪,一片荒芜,很是令人心疼。很需要村、乡、县三级上下协调,申请上级文旅部门要回一定数量的资金,把残破的茶棚修缮一新,一来对得起宋家坡茶棚文化的老祖先,二来对全陵川的茶棚文化的恢复和补救也能带个好头。陵川传统文化的仁人志士们切切祈盼!</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