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

等芝芝桃桃的丹

<p class="ql-block">第二章:集合与分类</p> <p class="ql-block">一、核心经验</p> <p class="ql-block">(一)物体的属性可用来对物体进行匹配、分类,组成不同的集合</p><p class="ql-block">1.帮助幼儿从匹配对应向分类以及多元化分类能力的过渡。</p><p class="ql-block">2.匹配和分类的区别:分类能力其属性特征应该是孩子自己去区分和发现的,而不是教师预设的。</p> <p class="ql-block">(二)同样一组物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p><p class="ql-block">1.要求:幼儿能够发现同一个物体的不同特征。</p> <p class="ql-block">(三)集合之间可以进行比较,感知其关系</p><p class="ql-block">1.比较:分类就是为了更容易进行比较。比如数量关系的比较:比……多,比……少,和……一样多。</p><p class="ql-block">2.感知集合之间的关系:包含关系(谁包含谁就可以称为谁是谁的子集)、相等关系(A是十以内的运算,B是2468,则A=B)。</p><p class="ql-block">3.集合之间的运算:交集、并集、差集、补集,</p> <p class="ql-block">二、儿童发展轨迹与特点</p> <p class="ql-block">三、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提示</p> <p class="ql-block">(一)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引导幼儿发现事物的共同特征,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p> <p class="ql-block">(二)根据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开展适宜的分类活动。</p> <p class="ql-block">(三)提供有多种维度差异的感知操作材料,在此基础上指导幼儿学习分类。</p> <p class="ql-block">第三章:模式</p> <p class="ql-block">一、核心经验</p> <p class="ql-block">(一)模式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排成的序列(可以是重复或发展的),它不仅存在于数学中,也存在于这个世界中。</p><p class="ql-block">1.模式存在于生活与世界</p><p class="ql-block">2.模式可分为重复性模式和发展性模式(循环模式、滋长模式、变异模式)</p><p class="ql-block">3.举例</p> <p class="ql-block">(二)识别模式可以有助于进行预测和归纳概括。</p><p class="ql-block">1.区别模式与排序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2.至少给孩子三组完整的重复性特征。</p><p class="ql-block">3.给孩子机会从视觉、口语、动觉上去感知规律性,如将间隔的规律读出来。</p><p class="ql-block">4.玩“缺少了什么?”的游戏</p> <p class="ql-block">(三)同一种模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征。</p> <p class="ql-block">二、儿童发展轨迹与特点</p> <p class="ql-block">小班:AB、AABB、ABC</p><p class="ql-block">中班:ABCC等等</p><p class="ql-block">大班:自创规律</p> <p class="ql-block">三、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提示</p> <p class="ql-block">(一)采用多样化活动形式将“模式”渗透于儿童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二)依据儿童发展性特点设计活动,体现渐进性。</p> <p class="ql-block">(三)关注模式活动中的发现与探究、讨论与表征。</p><p class="ql-block">1.关注儿童自己的发现和探索(运用多感官)。</p><p class="ql-block">2.关注活动中的讨论与表征。</p><p class="ql-block">讨论:什么地方是重复的?下一个应该是什么?你能想出另一个相同的模式吗?</p> <p class="ql-block">第四章:计数</p> <p class="ql-block">一、核心经验</p> <p class="ql-block">(一)可以通过计数来确定一个集合中数量的“多少”。</p><p class="ql-block">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幼儿一起探讨“多少”的问题。</p><p class="ql-block">2.知道“多少”不仅是在进行计数,同时还能够进行集合之间数量的比较。</p><p class="ql-block">3.不断重复数3个肉圆,3根油画棒,3块饼干的经验,能使幼儿更有意义地理解“3”。</p> <p class="ql-block">(二)计数的基本原则适用于任何集合。</p> <p class="ql-block">1.固定顺序原则。</p><p class="ql-block">(1)记住数序是掌握固定顺序原则的首要条件。</p><p class="ql-block">(2)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一个数多1,比它后面一个数少1。</p><p class="ql-block">(3)阿拉伯数字系统都是以10进位为基础的,个位数都是由十个数(0-9)来表征的数字。</p> <p class="ql-block">2.一一对应原则。</p><p class="ql-block">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只能对应于一个数词;一个集合中的物体必须且只能点数一次。</p> <p class="ql-block">3.顺序无关原则。</p><p class="ql-block">数的结果是唯一的。无论是从左往右数,还是从中间往两边数、转圈数等等,其数的结果总是同一个数。</p> <p class="ql-block">4.基数原则</p><p class="ql-block">说出总数:点数时说到的最后一个数字来命名这个集合的总数。</p> <p class="ql-block">(三)小集合的数量可以不数数就直接感知到。</p> <p class="ql-block">二、儿童发展轨迹与特点</p> <p class="ql-block">三、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提示</p> <p class="ql-block">(一)在日常活动中渗透计数练习。</p> <p class="ql-block">(二)运用实物或具体教具,在真实情境中促进幼儿理解计数能力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三)鼓励幼儿在计数活动中进行数学交流。</p> <p class="ql-block">第五章:数符号</p> <p class="ql-block">一、核心经验</p> <p class="ql-block">1.数字有多种不同的用途。</p><p class="ql-block">2.数量是物体物体集合的一个属性,我们用数字来命名具体的数量。(数的守恒)</p> <p class="ql-block">二、儿童发展轨迹与特点</p> <p class="ql-block">三、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提示</p> <p class="ql-block">1.从小数字开始促进幼儿理解数概念。</p><p class="ql-block">在幼儿早期就利用大量的时间让幼儿体验小数量。</p> <p class="ql-block">2.将数字与物体、动作、想法以及符号相联系。</p><p class="ql-block">声音:如在区角时间,教师可以敲5次鼓,然后问幼儿刚刚敲了几下。在餐点时间,可以拍3次手暗示幼儿每个人应该拿几块饼干。</p><p class="ql-block">动作:使用手指这个天然的数学学习工具。</p> <p class="ql-block">3.引导幼儿形成关于大小的意识,理解数字关系。</p> <p class="ql-block">第六章:数运算</p> <p class="ql-block">一、核心经验</p> <p class="ql-block">(一)给一个集合里添加物体能使集合变大(组合),而拿走一些物体则使集合变小(分解)。</p><p class="ql-block">(二)可以根据数量的属性来进行集合比较,还可以根据多、少、相等来进行排序。</p><p class="ql-block">(三)一定数量的物体(整体)可以分成几个相等或不想等的部分,这几个部分又可以合成一个整体。</p> <p class="ql-block">二、儿童发展轨迹与特点</p> <p class="ql-block">三、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提示</p> <p class="ql-block">(一)通过实物操作和创设情境,引导幼儿用数运算(加和减)解决问题。</p> <p class="ql-block">(二)基于多元表征,以多种形式促进幼儿数运算能力的发展。</p><p class="ql-block">(三)借助数的组成和口述应用题的方法,促进幼儿抽象数运算能力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第七章:量的比较</p> <p class="ql-block">一、核心经验</p> <p class="ql-block">1.确定属性特征是量的比较之重要前提。</p> <p class="ql-block">2.语言可用来识别和描述特定的属性。</p> <p class="ql-block">3.量的比较具有相对性、传递性。</p> <p class="ql-block">二、儿童发展轨迹与特点</p> <p class="ql-block">三、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提示</p> <p class="ql-block">(一)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比较物体的量。</p><p class="ql-block">视觉、触摸觉、运动觉。让幼儿在看看、摸摸、摆摆、弄弄等活动中进行比较。</p> <p class="ql-block">(二)联系生活情境进行比较,体验量的差异。</p> <p class="ql-block">(三)运用多种形式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p> <p class="ql-block">(四)自然环境中的寻找与描述。</p> <p class="ql-block">第八章:测量</p> <p class="ql-block">一、核心经验</p> <p class="ql-block">(一)比较必须是“均等的”,即计量单位的大小必须相等,且必须是不间断的或没有重叠的。</p><p class="ql-block">1.测量单位:教师应当对关键性的技能进行一定的重点演示和讲解。(测量的始端、终点、移动及其记号以及算出量的结果,量后重复测量加以验证)</p><p class="ql-block">2.运用不同量具尝试操作实践。</p> <p class="ql-block">(二)即使是一个物体,也有许多不同的属性特征可以进行比较与测量,了解和确定物体的属性特征是进行比较与测量的重要前提。</p> <p class="ql-block">(三)计量单位的大小与测量出的单位数量之间是一种反向的关系也就是说,当计量单位越小时,测量的物体中包含的单位数量就越多。</p> <p class="ql-block">二、儿童发展轨迹与特点</p> <p class="ql-block">游戏和模仿—比较—使用任意单位进行测量—认识到标准单位的必要性并尝试使用</p> <p class="ql-block">三、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提示</p> <p class="ql-block">(一)发现真实生活背景中的测量问题,结合日常生活开展测量相关活动。</p> <p class="ql-block">(二)利用故事绘本引发儿童对测量问题的思考和测量相关活动的探究。</p> <p class="ql-block">(三)通过区角材料的操作去发现与体验测量有关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第九章:图形</p> <p class="ql-block">一、核心经验</p> <p class="ql-block">(一)对图形特征的分析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对图形进行定义和分类。</p> <p class="ql-block">1.要将图形的属性特征,结合幼儿的亲身体验,用便于幼儿理解的数学语言进行解释。</p><p class="ql-block">2.有关图形属性特征的认知,幼儿还需要理解立体三维图形的表面是平面二维图形。</p> <p class="ql-block">3.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形状,把它们收集起来,进行归类,有助于增强幼儿对图形属性的感知。</p> <p class="ql-block">(二)不同的图形可以合成一个新的图形(组合)或分割其他图形(分解)。</p> <p class="ql-block">(三)图形变换包括移动、翻转或旋转变化等。</p> <p class="ql-block">二、儿童发展轨迹与特点</p> <p class="ql-block">三、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提示</p> <p class="ql-block">(一)提供多样化的图形示例,让幼儿接触多种变化图形。</p><p class="ql-block">1.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等。</p><p class="ql-block">2.四边形:又长又瘦、又短又胖、既是正方形也是长方形的四边形等等。</p> <p class="ql-block">(二)引导幼儿进行更加精确的图形表述。</p> <p class="ql-block">(三)不断发展图形概念,鼓励幼儿观察、预测、思考、描述等探索行为。</p> <p class="ql-block">第十章:空间方位</p> <p class="ql-block">一、核心经验</p> <p class="ql-block">(一)空间方位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详细地表明方向、路线和位置等。</p><p class="ql-block">相对性、连续性、可变性</p> <p class="ql-block">(二)描述位置和方向的方位语言很重要,它们常常是相对的例如前和后,上和下,左和右或近和远。</p> <p class="ql-block">(三)视觉图像:大脑中的视觉图像可以用来表达和操作图形、方向和位置等。</p> <p class="ql-block">二、儿童发展轨迹与特点</p><p class="ql-block">上下、前后、左右</p> <p class="ql-block">三、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提示</p> <p class="ql-block">(一)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帮助幼儿感知并认识方位。</p> <p class="ql-block">(二)创设一些游戏情境,提供适当的区角材料,图片、迷宫等,帮助儿童巩固对于空间方位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三)关注幼儿空间方位认知的重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渐进式、多样化的活动。</p>

幼儿

图形

集合

物体

儿童

支持性

测量

活动

模式

属性